临帖,请批批
下面引用由狂草王在 2004/12/08 06:57pm 发表的内容:都有点意思,又都很难深入进去。
谢谢,就我的情况,可以帮助我选定一帖吗?
临帖,请批批
从时间序列上说,米、颜也都是王羲之这根藤上结的果俺个人地观点,王书临的较好,也是参透米、颜的法门
在右军诸多地墨迹本和圣教序上下下功夫,再顺流而下
仅供参考,个人情况不同。
临帖,请批批
下面引用由狂草王在 2004/12/09 08:50am 发表的内容:从时间序列上说,米、颜也都是王羲之这根藤上结的果
俺个人地观点,王书临的较好,也是参透米、颜的法门
在右军诸多地墨迹本和圣教序上下下功夫,再顺流而下
仅供参考,个人情况不同。
“米、颜也都是王羲之这根藤上结的果”,未必尽然。
要这么说,王,米,颜都是“钟,张”藤上的果,或者可以追述到更早的人身上去,只是历史没有记载罢了。米既取法王,也取法颜;王字是不是颜的根本来源,还很难说。我以为主要来自家学和民间,其他恐怕是支流而已。
右军当然可以学,不过如果不太喜欢右军一时难以欣赏的话,学别人有何不可?
附从别处拷贝来的资料,不知真假。
颜真卿书法境界,从其陶铸化育的阔大气象来考察,可见兼收并蓄。以成其高,博采众长,以成其一:这有几大渊源:
一是从颜氏系统而来。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工书,且精于书学。自南朝以后,真卿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时人所称道。在颜真卿的同辈之中,如颜曜卿、颜旭卿等也在书学上造诣精湛,工草隶篆籀。因此颜真卿所受的书学影响深厚,颜家书学传统对他很有激励作用,他甚至认为“及至小子,斯道大丧”。故颜真卿定下要在书学上“齐于古人”的目标,有其多方面的思考,其中包括对颜氏一族书学传统的光大。
二是从殷氏系统而来。殷氏世家也多出书学名家。颜氏与殷氏两世家数世联姻,两家书学得以汇流合璧。颜真卿的父亲、伯父少孤,养育于当时“以能书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笔法。颜真卿从小也由母亲殷夫人亲加训导,摄取了殷家书法的营养。
三是从一代草圣张旭处得真传。颜真卿十分推崇张旭,诚挚地师事张旭,深得其教诲。他特别注意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神用执笔之理,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这对于颜书的成型是极其重要的。
四、从一代宗师褚遂良处继承发展。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跋颜书》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证此说者。沈尹默就说:“颜平原书出于褚河南,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沈尹默论书丛稿》)论者或谓从《麻姑山仙坛记》、《靖居寺题名》、《宋广平碑》等笔画较瘦的作品中,更易发现与褚遂良的用笔、结体以及清瘦、圆润相沟通。
五、从民间书艺中广采博取。从颜真卿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如《多宝塔碑》等可以看到它和民间书风有密切联系。沙孟海等还认为,颜书的雄厚凝重是从北齐隋碑版中出来。沙孟海在他的论著中曾阐述:从南北朝至隋,真书面貌可分为“斜划紧结”、“平划宽结”两个类型,此一类型继承隶法,保留隶意。而其中又细分两路,褚属秀朗一路。颜真卿真书的主要精神渊源于北齐以来的《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经》、《隽敬碑阴)、《曹植庙碑》等。这又和颜的世险族有关,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研究古文字学与书法,颜字与保留汉隶的北齐、隋碑有密切关系。
以上简略说明了颜真卿书法的几大来源,但并不是说仅有这些来源。颜真卿学王羲之,也学欧阳询、虞世南等等,不再一一细析。他学书多通博贯,不作“奴书”,真三化出雄浑的“自我”来。
临帖,请批批
受教,以上两位--狂草王和WZX先生我都先谢谢了,你们的观点和看法我将认真考虑.再次谢谢!
临帖,请批批
值得我学习!临帖,请批批
很用心的临帖,请批批
看了也不能白看啊。总得说点什么吧。寡人(孤家寡人)之见,王书和米书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所以临完王书写米书只是在字形上接近,神采则不能入魏晋或唐宋了。当然这只是个人之见。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了。
应该肯定一点,你不是个初学者,而是很有造诣的书法界朋友。真希望能和你相识。
临帖,请批批
感谢朋友们回帖鼓励,也很希望和同道交流.我只是个书法爱好者,QQ是283296733,欢迎探讨临帖,请批批
我同意上位圣人观点{:1_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