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写楷书要注意用笔的方法读者李喜镛的这幅正书作品,是在学习颜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整幅作品写得中规中矩,用笔讲究厚重、结体追求平正,应该说是下过一番临习的功夫的。但是颜字的用笔是比较丰富的,并非是一味求厚重。颜字笔法精到、且富于变化,运笔遒劲稳健,雍容华茂,虽然点画笃实,结体安详,但绝无肥滞之病而有雄秀之气。作品中在某些笔法上的处理欠妥,故而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些许呆滞和刻板的现象,线条的力度感明显不足,下面试述之:颜字的横画与竖画的用笔是有区别的。一般横轻竖重,表现在线条上就是横画较细而竖画较粗。作品在横竖画的处理上则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而写得横竖画一样厚重,再者颜字用笔的起笔比较强调力度,横画起、运和收笔都有变化,竖画起笔有明显的顿挫感,收笔多用“悬针”徐徐而止。作品中的横画看不出起、运和收笔中的提按变化,而竖画收笔势太疾,给人一种突然打住的感觉。
颜字的捺画和钩画是很有特色的,一捺铺毫直下,收笔前略有停顿后迅速提笔再踢出,份量重,斜度大,出脚长,出锋处往往有斜角,写出来后呈燕尾状,用笔虽壮实而不失力度。钩画收笔时略向内斜然后回锋提毫略微停顿后平出。出锋处往往有缺角。作品中对这类笔画的用笔稍感草率,故很难体现出颜字的特点而且也减弱了用笔的力度。
此外,颜字的用笔偏向于圆润,有些长笔中部较两端粗,左右竖笔中部每向外凸,呈相向势。结体外紧而内宽,特别是颜真卿晚年的字,结体趋于朴拙,用笔老辣,顿挫扭转皆臻微妙,是很值得我们探索和研习的。
总之,作品的最大遗憾就是用笔较单一,缺乏提按的变化。笔者愚见,相对而言,楷书是比较强调笔法的一种书体。要想将楷书写得灵动、流畅。就必须对楷书的笔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在临习中过细地揣摩。不断地掌握和丰富用笔的方法,是会有进步的。
评点:陈行健
(湖北省书协会员湖北省老年大学书法教师)
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楷书的笔法——起笔与收笔任何一个点画的形成,都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环节。楷书,尤其重视这落笔与收笔,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谈:“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蔡邕强调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以求笔画沉实劲健、骨丰肉润的艺术效果。王羲之更是把起笔、收笔的藏头护尾提到用笔的首位,他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起收不露锋芒,而让筋骨气势蕴
含于点画之中。历代书家对起笔、收笔为何如此重视呢?因为它是楷书点画定型定格的关键所在,也是用笔书写过程中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的要津。比较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330109.jpg
很显然,图a没有笔法可言,点画的起收没有法度,因而形态粗疏简陋;图b用笔得法,尤其重视起笔、收笔的环节,故点画形态爽利有神。由此可见,深究用笔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起笔及其方法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人、折人,间或亦用顺人的方法。
①逆入
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图a);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如图b)。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344259.jpg
在楷书里面,点、横、竖、撇、捺的基本样态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如图a)。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
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如图b)。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354143.jpg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如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43397.jpg
②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见图a)。
③顺入
顺人,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人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见图b)。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413169.jpg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2、收笔及其方法收笔,也叫杀笔,是笔画书写将要完成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一般说来,收笔有两种方法,即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
①藏锋收笔
藏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所以又叫回锋收笔。如写横画时,往右写到尽头后稍提,接着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让笔锋藏在线条之内;再如写“垂露竖”,书写到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复向右下稍顿后,再向内回收。如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424169.jpg
②露锋收笔
露锋收笔,即在收笔时将笔毫收拢,把笔逐渐提起以离开纸面,使笔锋外露,其笔画末端呈锥状,如写悬针竖、撇、捺、钩、挑等笔画都要用露锋收笔才能达到效果。露锋收笔忌飘浮无力,一掠滑过,应将力量贯注于毫端至笔画末端,如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435744.jpg
总之,起笔收笔是点画过程的首尾环节,是定形构意的关键所在,是否得法关系到笔画的成败,其映带顾盼也与字、行、幅的空间布白息息相关。因此,点画如何取法成形,必须瞻前顾后,切忌孤立用笔;力求毅然入纸,断然而收,以免犹犹豫豫,拖泥带水。同类笔画的起收,法虽一致,然造型应有变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即是讲变化在书写中的重要性。
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楷书的基本点画——点点,是形态上最小的笔画,但它却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完整的过程。点的形态很多,最为常见的有方圆、长短之别,藏锋、露锋之异,左倾、右侧之殊等等。古人非常重视“点”,“倘一点失所,犹美人之眇一目”,可见写好一个点画的重要。任何——个笔画。均可看作是点的延伸。在历代楷书法帖中,它们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和书家风格的各异而呈现许多细微差别,这里择要介绍点画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变化。
1.方点及其用笔
方点在外观形态-—亡现出棱角,精神外耀。它的用笔通常是逆锋人笔——折锋顿笔——回锋收笔。如此便写成逆入方点(见下图a)。
如果以折锋人笔——顿笔右下——回锋收笔,便写成折入方点(见下图b):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814982.jpg
北魏碑刻《张猛龙》、唐欧阳询楷书、柳公权楷书方笔为突出。颜真卿楷书中亦见方笔点画(见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85159.jpg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56963.jpg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47695.jpg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38264.jpg
方点的艺术特点是峻劲,有“磕磕然实如崩也”似的“高峰坠石”之力。虽同为方点,位置不同而姿态殊趣。
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2。圆点及其用笔圆点是不显棱角,不露锋芒,含蓄浑劲的点画。
其用笔方法是:顺入(或逆人)——转中带顿——回锋收笔(见图a)。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28381.jpg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28381.jpg
圆点随着用笔起、收方向的变化,有左圆点与右圆点之分(见图b)。
颜真卿楷书中圆点甚多,柳公权楷书中方圆兼备(见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18508.jpg
圆点丰润不出圭角,显得含蓄浑融, 与方点的雄健俊利相比,可谓——刚一柔。在实际的书写中,以方圆兼施,圆中带方,方中寓圆乃得点画用笔之妙。
3.竖点及其用笔
方点采取竖势称为竖点,与侧点相较,有站立的体态。其用笔方法是:逆人——折锋顿笔下行——回锋收笔。欧阳询、柳公权楷书中的宝盖头上点多写成竖点(见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73287.jpg
竖点用于宝盖头或字的上方起首点,处于居中位置,有利于稳定两侧:相伴的横钩,横画向右侧稍作夸张,显得奇态横生,竖点由于纵向拉长,穿过横钩,利在填补盖十空虚,使字之整体严谨端庄,厚实雄健,阳刚之气跃然纸上。
4。撇点及其用笔
向左下方收笔稍出锋芒的点,称为撇点。
其用笔方法是:逆入(或折人)——顿笔右下——回锋内收稍许即出锋收笔,唐代楷书诸家在字中都用撇点,如欧字三点水之首点,两点字头之第二点,颜字隔山呼应点等(见下图)。
http://www.yhsf.org/UploadFiles/2005529112652663.jpg
巧妙地借助于撇点收笔的稍稍出锋而与承接,相关的笔画构成顾盼呼应,可生传神之态,能“旁通点画之情”,生动地显示出点线组合的整体性与流动感,从而使楷书活泼,富于生命情味。
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对初学者很有帮助。雨姐姐辛苦了。毛笔书法技法(4)——楷书笔画技法
辛苦了,谢谢!祝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