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7-5 18:30 编辑【第一现场】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
2012.7.5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7-5 18:24 编辑
胡崇炜,1963年12月出生于吉林大安。辽宁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协会员,沈阳师范大学特聘书法教授。
书法作品曾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展览最高奖项)、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提名奖、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第二届“赛克勒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七彩云南杯”书法大赛二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全军“华天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军“远太杯”书法大赛一等奖。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法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系列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会员优秀书法作品展等。
担任“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全国书法展”、第二届全国西部书法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等多项书展评委。
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美国赛克勒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文物部门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四部。
1999年被《青少年书法报》评为“最佳中青年书法展”。2000年被辽宁省文联、省书协授予“辽宁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7-5 18:25 编辑
线条•生命•精神
胡崇炜
若干年前,我在一个美术班学习素描,老师教我们画静物时,重点要求对线的把握。一天授课结束时,老师表扬说,有的同学画的线比较直,把握得比较准确。老师随口一说,没想到第二天上课时,有一位同学竟然把三角尺带进课堂,引起了众人哄笑。
这件事已过去快20年了,可每当看到绘画作品时常常想起这件事。由此,我也联想到了书法。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它的玄机就在线条流动之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的线可用规、尺画出,而书法、绘画中的线则完全靠心、手去挥写,两种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是“静”和“动”两种意识:一种是满足实用需要,一种是传达审美追求。尺规下的线是规范的刻板的,而书画中的线则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也就是说,这种线不是随便用手去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画熟练就可以了。研习和掌握线条本身,就是艺术传承的过程,也是对文化艺术传统血脉的融入过程。没有注意到或者忽视线条背后的书法源流,以及源流之下沉淀的书法传统,书法创作将无路可走。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开始了令人振奋的复兴。复兴意味着接续书法传统。但在继承传统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追求形式,强调临帖要像,而且要求像到乱真的程度,结果是形式把精神给禁锢了;二是过分强调精神,把书法传统中隐含的文化传统搞成了玄学,使人望而却步。不能不说,这两者既盲目又偏颇。
人人都知道学书法要学传统,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学传统?传统是什么?包含着哪些要素?怎样学习传统?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传统是书法历史与书法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累积的产物。它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式样和民族历史相辅相融。那么如何来继承传统?传统的范畴界定是怎样的?这些就没有人能说得很明确,多少年过去了,这似乎成了一本约定俗成的糊涂账。当然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毕竟书法不是孤立的存在。
但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接近和进入书法传统的路径很简单,这个路径就是临帖。但怎么临?临谁的作品?临其中的什么?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总是强调“像”,如果在继承传统中仅是“像”,仅是“入帖”就可以了吗?当然书法并非这么简单。
研习和不断思索先贤们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和艺术思想,是我们把握传统精髓的必由之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行书经典,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的行书,都是草稿。倘若这三位先贤还有可能写得更完美一些,他们是不甘心就这样把草稿式的经典传给后人的。这就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书法艺术与古典文学、古典绘画,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差异,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特质,即无重复性,其线条的生命与产生这种生命的时空是无法复制的。
后来者越是远离源头,越容易带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迷信式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传统人为地神秘化了。
所谓传统精神,就是传统中那些能带给我们营养的东西,而不是历史尘封的外壳。只有找到传统中沉淀的艺术规律,才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格物致知”。而“营养”往往表现为形而上的东西,这就是书法本源中的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精神。我们笔端流淌的都是传统法帖中充满生命的线,它们是艺术灵魂的显现,富于变幻,具有无穷变化的玄机妙理,是我们应掌握的传统精神实质。精神依于形式而存在,但它又超乎象外。
继承传统,抓精神还是抓形式,关乎到传统继承的成败。因为对传统的肤浅理解,才会出现厚古薄今和照搬照抄古人的可笑行为,造成了缺乏时代精神的庸俗之作的泛滥。
创新没有定式,总体上有大的方向,但细节创造时,法无定法。传统是在一条大的脉络主线下由无数个支脉汇聚而成的多元化存在,是充满历史个性的统一体。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学习传统的现实状态是把传统的个性给共性化了,似乎一说传统就是王羲之、颜真卿。其实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家。每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书家都有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等特殊因素,也是每个书家形成个性书风的必然因素,是他们历史存在的现实反映。皇皇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由无数个多元的艺术个体组成的。这就是我们研究传统、深入传统时不该忽视的问题。
书法的现实主义,历来与传统相生相伴。只要我们每个书家在学习传统中不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率性而书、随意而书,那就一定具有现实主义的气质。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会表现出传统精神。我曾经细细观察过,大凡好的作品,往往被誉为有“古味”者,同样是现实主义气息浓厚的作品。这种人所共誉为“古味”的东西就是流淌在传统中的精神。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7-5 18:26 编辑
坚质浩气 诗性文心
——感受胡崇炜其人其艺
王 荐
和崇炜兄相识大概有十年了,知道他的名字,当然比这要早得多,特别是近几年他到书协之后接触得更多,也就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近来有一些报刊向其约稿,崇炜兄推辞不过,所以嘱余随便写点儿感想。二十年军旅生涯转业后成为辽宁书协驻会干部的胡崇炜,枪杆子上授了中校军衔,笔杆子上成了全国书法评委,且创作与理论并行。虽然未届不惑之年,但已成为辽宁乃至全国书坛中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可以说,崇炜兄军人的坦率干炼,文人的高韵深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此,我才拟定“坚质浩气,诗性文心”这个题目。细忖起来,他之所以能为“佼佼者”,依我看大概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一提。
一、成绩斐然胡崇炜是名符其实的“获奖专业户”。从五届全国展开始,“全国展”获过奖、“中青展”获过奖、“群星奖”获过奖、单项展几乎均获过奖项,其它展览不获奖也均在入选之列,这实属不易。很多人都是“闯大运”,碰上一次很长时间便无声无息了,崇炜兄却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他不张扬,在报刊上见到推介他的文字甚少,不象有些人获过一次奖或参加一两次展览就拼命推销自己,包装自己,似乎安上“著名”的头衔还觉得不够劲儿,出集子,办展览,四处求人写吹捧文字。崇炜兄仍然保持初学时的劲头,毫翰勤挥,在家笔耕不辍,在班上忙完事务之后总是站在书案前临帖创作。他还不断地问疑向学,经常向聂成文先生和省内外一些师友请教,解疑释惑,校正自己的艺术航标。工作和创作之余又考取辽宁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内外兼修,孜孜以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艺术品位上,这应该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书功卓然无论是领兵打仗,还是搞艺术,找准自己的主攻目标,集中火力,攻其一点尤为重要。胡崇炜在打好隶、魏的基础上,倾心行草书,且将章草作为主攻方向。孙过庭言,“章务检而便”,刘熙载言,“大抵章草用笔结字,取乎有制”,黄长睿言,“分波磔者为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所以,宋元以来,迨至当今,攻章草者皆偏执一端,或求“检便”,或求“波磔”,循规蹈矩,难越雷池。点画雷同,线条或流滑或扭曲,结字少变,字字独立,行行差似。崇炜兄静观诸家,以《平复帖》为根柢,上溯下搜,提炼出沉厚老辣线条,又化入今草及行书线条之轻灵果断,点画轻重,线条粗细,结字欹侧皆赴腕底,无论作多字小字,作少字大字,令人一望便知是章草,但又不乏行草之清新、流贯,即使字距极大,亦可见气脉之畅达,神采之飞扬,其章草中镕铸了自身的“坚质浩气”。他找到了古人留下的“缺口”,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途。当下书坛一些人学其路数,亦有在各类展赛中摘金夺银者,但胡崇炜是始作俑者,是“主帖”,其他人是“跟帖”,同时也说明崇炜兄之独创得到了广泛认同。此种难度不逊于有清以来书人研习碑帖结合之难,其尚未届不惑之年,解此大惑,功莫大焉。
三、文风昭然胡崇炜在挥动毛锥潜心书法创作之外,还注意整合自己的思想,挥动钢笔写书法理论文章、评论文章,甚至散文、随笔、综述、信息等,将自己的诗性文心敞开,将激情与理念倾注笔端,写出了大量有关书法方面的文字,经常刊发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辽宁书法二十年》、《辽宁书法创作方向管窥》、《一把灵怀入腕底——感受<聂成文书画集>》等,以书人切身的体悟,去掉文饰,不设遮拦,明白道来,直截了当,直指人心,闪现出哲理的光芒,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深邃性,引起书坛的关注,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在辽宁书界崇炜兄被同道称为“辽宁书坛一枝笔”,当之无愧。
四、品行超然“崇炜诚朴、亲切,一脸谦和厚道”,聂成文先生如此评价胡崇炜,绝非溢美之词。崇炜兄待人总是那样热诚、亲和,从不恃才傲人。在部队期间,他就倾其所得,辅导带动一批又一批喜好书法的战友,为沈阳军区培养出了许多好手,如陈洪普、张维忠、李京臣等在当代书坛均已小有名气。而且未脱军装之时,几乎省书协组织的所有活动他都能到场,为人看字悉心点拨,让人看字虚心诚恳,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主动地为书友们做服务性工作,布置会场,组织人悬挂作品……,平时也经常到书协来,帮助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早已成了书协的“编外职员”,特别是到书协工作后,积极协助主席、副主席工作。搞艺术的人大多好以我为中心,放浪不羁,崇炜兄不然,也许是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洗礼之故,总是以做好份内工作为天职,先是业务工作,其次才是个人创作,这一点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接待来访书友热情礼貌,处理日常杂务有条不紊,对外联络尽心竭力,和驻会的书协领导及同志关系处理得十分融洽,真正成为书协领导的左膀右臂。到书协时间虽不算长,但已展示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
以上四点感受,不知崇炜兄及熟悉和关注他的书道同仁以为然否?聂成文先生在《崇炜素描》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崇炜仍在不断攀登,他的前程定会更美好,明天定会更灿烂,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怀疑”,我亦作如是观。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 胡崇炜书法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创作基地开班>>>开班仪式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