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01/07 02:19pm 第 6 次编辑](局部)
[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与自叙贴比较好像气势上弱些[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确与《自叙帖》不同,但不在气势上,而在结体与章法上不一样。这作在某些地方像明末清初草书式样。不知对否?[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本贴为怀素细草的代表作。出天趣于法度之中。
[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行云流水,好![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与羽一先生有同感[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此贴晚“自叙贴“一年。[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草书《四十二章经》有何价值呢?要说明这两点,不得不先阐述怀素云游雁荡前的一些相关背景情况。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是怀素一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恨未能远观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而他的方内知交潭州刺史张渭恰奉召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他就随同一起进京,“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在张渭的引荐下,怀素笔走龙蛇的草书甚得当时名公赞赏,一时间名震京华。正如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所写的:“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固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及声名一旦宣九垓?”4年后,他离京回乡省亲。路经洛阳时,凑巧遇见当时执书坛牛耳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从颜口中得悉狂草大家张旭的笔法。临行时,颜又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相赠,对他的草书极为赞赏。大历十一年,怀素40岁,正值盛年,就着手总结学习和创作狂草的经历及记录当代名公对他的评赞。这便是他的传世代表作品——《自叙贴》。那神采动人,气势跌宕,狂佯恣肆,变幻莫测而又浑然一体的笔法,表明他的艺术造诣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
大历十三年,42岁的怀素在佛经中有关雁荡山美妙记述的怂恿下,一心神往雁荡山,于是背上简单的行囊,囊中装着“秋毫茧纸”,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这年秋天,他云游至雁荡山,投宿于雁荡精舍(可能即今之雪洞),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尽情观赏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巨嶂、飞瀑,感到十分惬意。当仰慕怀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书留念时,他欣然以擅长的细草书抄写了这部小乘经典《四十二章经》。
这部草书佛经长卷长约3丈,共248行,2663字,堪称长篇巨制。据记载,北宋时,曾为大觉禅师所得。上世纪20年代,曾为江苏无锡的周濂、浦永清所收藏。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今名人墨迹大观》收录了此卷。卷后附有大觉禅师跋文一篇,跋中有云:“师书妙绝古今,落笔纵横,挥毫掣电,怪雨狂风,随手变化,隐见莫测……”大画家徐悲鸿在他画的《怀素写蕉叶图》中甚至说:“藏真四十二章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诚当以书佛目之。”评价之高,无以复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温州雁荡山曾拥有这样一件高品位的狂草大师怀素的墨宝,实是无上荣幸。只是它如今不知流落何方?山若有知,自当护佑。归来吧,“书佛”《四十二章经》!草书《四十二章经》
[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何时达到威望1 ???[唐]怀素 四十二章经贴(全石刻本)
这帖子,我未得观,不便多言,看狂草王所言,皆书载,书家之传记,多后人所写,中恐有附会,不可尽信也。在下愚庸,得罪处,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