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2:10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颜真卿一生著作宏富,但大多已亡佚。《旧唐书·经籍志》记录有《韵海镜源》360卷,唐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上于朝,至宋时已失344卷;诗文《庐陵集》10卷,为吉州别驾时作;《临川集》10卷,为抚州刺史时作;《吴兴集》10卷,任湖州刺史时作;《礼乐集》10卷,颜真卿为礼仪使时所定,现存《请除 服奏》等数篇,收入《文忠集》。至北宋时,各集皆亡佚。宋敏求、吴兴沈氏仰慕鲁公,惧佳文湮没,遂采掇遗佚,各编鲁公集15卷,至南宋又散佚。南宋嘉定间永嘉太守留元刚,得宋敏求所编鲁公集残本12卷,苴补刊行,为15卷,成为流传本。明万历年间,颜真卿裔孙颜允祚、锡山安国、山海刘思诚先后重刊,以安氏15卷本流传最广。清人黄本骥编订《颜鲁公集》,在安本之外,另编外集18卷,补遗1卷,共31卷,搜罗完备,资料丰富,成为后人研究颜真卿的必备书。新中国成立后,此书被列入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高校古籍整理“七五”规划,由黑龙江大学凌家民教授校注,并增补《元陵每日供羊奏》1篇,异文2篇,帖14条,改名《颜真卿集》,1993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2:11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9 09:18am 编辑]

第一类存世文目(一)
《颜真卿集》共收赋1篇,表11篇,奏5篇,疏1篇,状2篇,议3篇,判2篇,牒
1篇,书1篇,帖20篇,序6篇,记17篇,述1篇,赞2篇,颂1篇,辨1篇,题名4种,
碑碣、墓志铭34篇,祭文2篇,仪注1种,残碑1通。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
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
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
的忠烈刚直品节。
象魏赋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本赋描述唐都长安皇宫外象魏(亦称象阙)的
高大巍峨,讲述了它作为发布或悬示政令的重要作用。文辞优美而庄重。根据校注
者凌家民推测,此赋类于应试体式,似为考试答卷。颜真卿于天宝元年登博学文词
秀逸科,似作于此时。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作于至德元载(756年)七月。此表及后面的谢表等,都是
循例而做的官样文章。
此系唐肃宗李亨即皇帝位后,颜真卿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贺表。叙述作者对潼
关失守、玄宗西逃的悲愤,对肃宗李亨尊玄宗为上皇天帝的感戴,以及对肃宗授其
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感激之情。
让宪部尚书表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四月。
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
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
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
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谢兼御史大夫表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
颜真卿守平原、归凤翔有功,肃宗先授为宪部尚书,又兼御史大夫。兼职御史
大夫虽属荣誉职,但颜真卿却极其认真,认为不可妄授。除对自己守平原不能死节
再次请罪外,还对当时有些朝官“身兼数官,苟贪利权”表示不满,认为“害政非
一,妨贤实多”,所以不愿多兼官职而碍忠贤进身之路,主动请求“停臣一职,别
授忠贤”。
同州刺史谢上表至德二载十二月(758年1月)作于同州。同州即原冯翊郡,至
德二载十二月改。安国本及《四库全书》本《颜鲁公文集》均为《冯翊太守谢上表》

本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颜真卿扈从肃宗于十月十九日从凤翔
出发,二十三日回到长安。由于他对军国大事知无不言,得罪了宰相崔圆,被贬为
同州刺史。
颜真卿在表中回顾了自平原郡归朝后,肃宗给以擢升的恩宠及此次被贬仍委以
三辅之一、上州之地的“恩德”,奏报了同州劫后的现状,表示“励精悉力,宣谕
皇明”。
蒲州刺史谢上表写于乾元元年(758年)三月。
本年三月,颜真卿自同州转任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刺史,充本州防御使。
颜真卿在表中分析了蒲州的重要地理形势,对朝廷委以大邦表示感谢,并表示要“
镇遏艰虞,导扬德泽”。
谢赠祖官表乾元元年(758年)四月作于蒲州。
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赠真卿祖昭甫华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谢。真卿在表中
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学与事迹,以及颜氏历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营,万
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
谢浙西节度使表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六月。
颜真卿于乾元元年十月移任饶州刺史(州治在今江西波阳)。二年六月奉诏改任
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领升、润、宣、歙、饶、
江、苏、常、杭、湖十州。九日到达任所。颜真卿在此表中,除了对朝廷的任用表
示“感戴恩荣,死生知报”外,更多地谈到了升州“九州天险之地,六代帝王之都”
的军事地位。表示“即当缮修甲兵,抚循将士,视察要害,以备不虞”。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作。
乾元二年冬月,肃宗诏建天下放生池,颜真卿书《天下放生池碑铭》记述此事。
上元元年七月,复奏请肃宗御题碑额以光扬不朽之业。肃宗欣然允诺,在批答中赞
扬了颜真卿和他的《碑铭》。
当年八月,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碑未立。大历九年为湖州刺史,始追建于
湖州骆驼桥东,集批答御书字以为额。
谢户部侍郎表宝应元年(762年)十二月作。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去世。代宗李豫即位后,杀奸相李辅国,不久拜颜真卿为
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因羌人围困利州城,未就任。十二月,曾与颜真卿同时遭
酷吏敬羽诬害的刘晏,以自己的户部侍郎之职让与颜真卿,代宗批准。
颜真卿在此表中,叙述了自己五年之间三度被贬,“官阶勋封尽蒙黜削”的情
况,对代宗的任用“感戴交集”。
谢吏部侍郎表宝应二年(763年)三月作。
唐代宗改任颜真卿为吏部侍郎,并恢复他的散官旧阶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颜
真卿上表对代宗的“殊泽”感恩戴德。
谢荆南节度使表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作。
本年七月,代宗改元广德。八月二十七日任命颜真卿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尹兼
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颜真卿在此表中,除循例感戴皇恩之外,叙述
了荆南地理位置的重要,表示恐力不胜任,有负“圣恩”。
请除服奏作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
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四年五月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颜真卿以礼仪
使主持丧仪。古代习俗,父母去世儿子守丧三年,一般为两年零三个月。但皇帝不
能三年不理朝政,权以一日代一月,共27天,期满举行除丧服之祭,称为“”。
此奏请求德宗李适除服、理朝政。
请除素练听政奏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作。
颜真卿作为礼仪使,遵照遗诏请求德宗李适更除丧服,上朝听政,使群臣得以
觐见奏事。
更定婚礼奏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作。
为唐太子诸王之女(郡主)、亲王之女(县主)下嫁而上的礼仪奏章。唐初以来,
郡县主下嫁,公婆需降礼答拜,设次行礼、择地置帐、邀具酒食以为戏乐,以及观
华烛仗、停障车下婿、却扇及昏夕声乐等仪,动辄数万计。为改变这些陋习,颜真
卿上此奏,为郡县主下嫁拜见公婆制定礼仪程序。
请定武成庙释奠奏建中三年(782年)作。
为武成庙释奠确定礼仪及用乐规格。武成庙,即武成王庙。唐高宗李治上元元
年(674年)追封周代齐国始祖姜尚(吕望)为武成王。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年)
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即姜尚)庙。
此奏认为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应用“诸侯之数”,“乐奏轩悬”。载《唐文拾
遗》卷十九。
武成王庙用乐奏与《请定武成庙释奠奏》同奏一事,而文字颇不同。
元陵每日供羊奏载《唐文拾遗》卷十九,文后注采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元陵即代宗之陵。此文应作于大历十四年至贞元元年。奏请元陵除朔望及节祭外,
每日更供半口羊。
论百官论事疏永泰二年(766年)作。
该疏陈述百官奏事问题。宰相元载结党营私,恐百官论奏,即通过御史中丞李
进以代宗的旨意宣布:凡诸司官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
然后上闻皇帝。颜真卿以为君主纳谏,乃关系下情上达、政治清明的大事,不顾元
载权势熏天,上此疏反对元载的做法。此疏录于《旧唐书》本传,与《新唐书》本
传字句多异,内容相同。
请复七圣谥号状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作。
唐玄宗执政后期,对已故皇帝的谥号,有的多达十一字,不合古制。吏部尚书
颜真卿上书,请自中宗以上七圣皆从初谥。颜真卿认为,先皇谥号字少不以为贬,
字多不以为褒,应“事归至当”。
论元皇帝祧迁状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作。
按古代昭穆制度,后世皇帝死后庙,则前推七代之上皇帝神主需祧迁。五月,
代宗皇帝死,十月,其神主祭太庙。为此,礼仪使颜真卿上此状于德宗,以《礼
记·王制》中三昭三穆的昭穆制度,以及历代皇帝庙享状况,说明元皇帝代数已远,
应将其神主迁于太庙西夹室。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永泰元年(765年)正月作。
尚书省为已故吏部尚书韦陟议定谥号,太常博士程皓拟议谥为“忠孝”,颜真
卿认为忠、孝不并,双方争论。颜真卿写此文,用《汉书》所载王尊、王阳故事,
以及昼与夜本不相随、春与秋岂宜同日的道理,指出对韦陟的谥号不必忠、孝两施。
朝会有故去乐议建中二年(781年)作。
颜真卿据《周礼》、《宋志》等典籍和历史上的有关例证,说明代宗三年丧制
未满,不可悬挂钟磬作乐。
庙享议建中二年(781年)九月作。
皇帝三年丧毕,要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即祭)。代宗丧制将
毕,太常博士陈京于建中二年九月上疏言祭太庙,并令享迁献祖、懿祖二神主,
德宗敕下尚书省百官集议,发生争论,于是颜真卿写是议。载《旧唐书·礼志》。
《新唐书·陈京传》中有《议》,即史臣宋祁由《庙享议》删润而成,字句多
异,留元刚编集时误录为二,黄本骥编集时作为附录。
元陵仪注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作。元陵为代宗李豫之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即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当礼仪使,掌代
宗丧仪。因自玄宗以来,礼仪注废缺,遂“临事徐创”,编著《元陵仪注》。内容
为皇帝丧仪的程序,分“初丧复”、“沐浴”、“含”、“小敛”、“小敛奠”、
“大敛”、“大敛奠”、“殡”、“将葬筮宅”、“启殡朝庙”、“荐明器”、“
祖奠”、“遣奠”、“葬仪”、“虞祭”、“庙”、“小祥变”、“大祥变”、
“变”等共19部分,叙述了皇帝自去世至丧制结束全过程的礼仪程序。
对三命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
颜真卿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尚书省科试,以甲科举进士第。开元二十四年参加
吏部铨选,选为甲等。试题为《三命判》。周代官爵分九等,称“九命”,公、侯、
伯称“三命”。
吏部铨选的试题内容为“乙仕登三命,举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于
举礼也”。是指有人做官到卿的位置,在祭祀时,用牛、羊、猪作为祭礼,人们说
超过了祭祀的礼仪。颜真卿引经据典以对,说明并未越礼。
案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大历六年(771年)作。
儒生杨志坚嗜学,但家境贫穷,妻见其久不能仕,便向杨索书离婚。杨志坚写
诗一首:“平生志业在琴书,头上于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其妻持
书到州,请颜真卿判其离婚另嫁。
颜真卿赞扬杨志坚遍览九经、贫而好学的精神,列举了历史上王欢、朱买臣之
妻嫌贫改嫁的事例,指出杨妻嫌贫爱富改嫁乃“伤风败俗”,打二十板后准其改嫁。
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
访求清河行人李华牒至德元载(756年)作。
颜真卿抗安禄山之叛,客游清河县的李华(即李),到平原谒见颜真卿,希望
联合平叛。颜真卿按其谋略部署,克复魏郡,取得了唐王朝讨叛战役中唯一的大胜
利。因颜真卿让堂邑之功于贺兰进明,李华愤而离去,隐于民间。后军用告竭,颜
真卿张布告示(即牒)求访李华。颜真卿在告示中诚恳颂扬李华破敌之功,华见牒顿
释前怨,复归为颜真卿谋划收盐置场之策,军用遂丰。
与郭仆射书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作。是写给郭英的信函。
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叛乱,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掠泾州、?州、奉天、武
功,京师震骇,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陕县)。吐蕃入京师,焚掠一空。郭子仪率
军反击,收复长安。代宗于十二月返都。次年十一月,郭子仪父子自泾阳凯旋,代
宗命宰臣百官在京城西廓的开远门迎接,并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兴道会上,尚
书右仆射郭英谄媚宦官鱼朝恩,将鱼的座位安排在高于六部尚书的仆射一行,违
反了朝廷的典章制度。颜真卿时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向郭英提出了严正
批评。
颜真卿在该书中列举了《孝经·诸侯章》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论述和
例证,说明了维持朝廷班秩高下,“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的道理,疾言指出郭英
在菩提寺行香时献媚鱼朝恩的错误。此次欢迎郭子仪父子凯旋,又不悟前失,率
意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顾文武之左右,取悦鱼朝恩,使百僚侧目。对郭英、
鱼朝恩专横跋扈,藐视礼仪,破坏纲纪的行为给予激烈抨击,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
刚烈正气。
与李太保帖九首约写于广德二年(764年)至永泰二年(766年)二月,大历十二
年(777年)八月至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月。
此系与太子太保李光进(李太保系何人,有三说:一说李光进,一说李光弼,
一说李光颜。本志从李光进说。题为“九首”,实仅八首。)的往返信函,多为问
候寒暄之语。内有一篇写贬硖州别驾时路途艰辛的《硖州帖》;一篇写“举家食粥,
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的《乞米帖》;一篇为“病妻服药,要少鹿肉”的《鹿脯帖》

与御史帖未署书写时间。“御史”系何人,不详。根据文中“会庙上”与“
朝廷次序”等语,似与《与郭仆射书》有关。内容属问候信札,对该御史“前所会
庙上”“论高百寮”表示赞赏。
与庐仓曹帖三首《与庐仓曹帖》,《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和《四
库唐人文集丛刊》等皆为一首。黄本骥据留元刚《忠义堂帖》和巩嵘《忠义堂续帖》
各增一首,共三首。写作年代无考,系对庐仓曹的惜别与问候。
与蔡明远帖乾元二年(759年)六月作。
系颜真卿任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使时,路过金陵,致蔡明远的信函。叙述蔡明
远自饶州时“即尝趋事”,颜真卿移任升州时,“阖门百口,几至口”,蔡明远
又“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给予帮助。帖中叮嘱“江路悠缅,风涛浩然”,“深
宜尚慎”。
与绪汝帖大历二年(767年)作。又称《守政帖》。
大历元年,颜真卿屡言事得罪权奸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硖州别驾,旬余改吉
州别驾,此帖写于吉州别驾任上。表白自己坚持操守的信念,虽遭贬降职,不改其
志。“不能逆道徇时,为千古罪人也”。绪汝:人名,无考。
与夫人帖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作。本月,颜真卿至洛阳,迁伯父颜元孙
夫妇墓于万年县祖茔,写信与夫人韦氏。叙述了作者当时行程及迁厝时的悲痛心情,
并有对家人的问候和嘱托。
米芾认为此书中夫人系颜真卿之嫂。黄本骥认为此帖是为迁葬其母兰陵郡太夫
人殷氏柩至上都(长安)与父惟贞合葬写给夫人韦氏的。
刘中使帖大历十年(775年)十一月作。
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闻叛将瀛州刺史吴希光投降官军,卢子期被擒,遂写
此帖。表达了喜悦欣慰之情。
蔡州帖建中四年(783年)作。又称《奉使蔡州帖》、《奉命帖》。
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德宗从奸相卢杞之计,命颜真卿前往宣抚,为
李希烈所囚。真卿作此帖题囚所壁上,表明自己“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
无有旋意。然中心,始终不改”的心迹。
移蔡帖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十九日作。写明移蔡时间,对自身行节充满信
心:“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
另有与澄师帖、广平帖、文殊帖、寒食帖、中夏帖、修书帖、讯后帖、一行帖、
南来帖、江外帖、草篆帖等,系往来问讯之帖,人名无考,篇幅简短,无写作年代。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此序写于永泰元年(765年)八月,
为刑部侍郎孙逖文集所作。
颜真卿举进士第,即为孙逖录取,二人交谊深厚。颜真卿在序中首先阐述自己
的文艺观点,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然后介绍孙逖的文学造诣和奖擢后学
的成就。是一篇反映颜真卿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章。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大历七年(772年)九月作。
怀素,唐著名书僧。俗姓钱,字藏真,善大草,与张旭齐名。礼部侍郎张谓欣
赏怀素的草书和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颜真
卿在洛阳与怀素相遇,为歌集作序。该序介绍《怀素上人草书歌》之缘起和草书作
为一种书体的发展、演变,极称怀素草书之精绝,表达了作者对怀素的仰慕之情。
世系谱序作于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在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任上。六月,
撰书《颜氏家庙碑》,七月,编《颜氏家谱》并作序,追述颜氏渊源和历代卓有成
就者。
送福建观察使高宽仁序原文未记确切日期。据《新唐书·方镇表》,大历六
年(771年)废福建节度使,置团练观察处置使,此序当作于六年之后,或写于尚书
任上。旧集不载,黄本骥据《全唐文》收入。
高宽仁升任福建团练观察处置使,颜真卿与他交谊深厚,写此序相赠。
颜真卿在序中叙述了观察使职务的重要性,赞扬高宽仁以往的政绩,指出福建
地理位置之重要,希望他“振肃风纪,表仪一方,尽致君泽民之道,使声名流芳史
册”。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
贵”,“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
送刘太冲序大历七年(772年)春,为送好友刘太冲西游而作。赞颂刘太冲先
人“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回顾了与刘太冲在平原抗叛和吏部共事时的友谊,对
其西行寄予希望,给予勉励。
送辛子序大历十二年(777年)二月作。时人将颜真卿高叔祖颜游秦著、曾伯
祖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决疑》摘编为《汉略》一书,《汉书》学者辛晃为之作序。
文朋诗友聚会时,作诗称赞辛晃,颜真卿为其作序,叙述《汉略》成书过程,赞扬
辛晃幼而好学、老而益懋(勤勉)的精神,慨叹辛序精义未彰。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此为颜真卿书法理论著作,以作者本人答书法家张旭问
的形式写成。该记从书法的笔法笔势和结构布局两方面,分十二个问题介绍书法知
识。
泛爱寺重修记写作时间与背景均无考。黄本骥根据颜真卿行迹考证,“此记
疑非鲁公所作”。
此记剖白自己对佛法的态度:“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人
视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实不然也。”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2:12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9 09:19am 编辑]

第二类存世之目(二)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天宝十三载(754年)作。
颜真卿在平原察觉安禄山反叛野心,预为防备。安禄山派心腹平冽等人到平原
郡窥伺时,颜真卿亲迎之于境,热情款待,相与狎游东方朔庙,见《画赞碑》磨损,
于是援翰重书,复刊于石,并撰书碑阴记介绍《东方先生画赞碑》的作者夏侯湛以
及东方朔庙的位置,说明书刻《东方先生画赞碑》的缘由。
鲜于氏离堆记上元元年(760年)八月作。
上元元年八月,颜真卿由刑部侍郎出贬蓬州长史,途经新政县,应成都兵曹鲜
于昱之请,为其父鲜于仲通撰写《鲜于氏离堆记》。描写离堆的位置、山势和离堆
石堂的形制及周围景色,介绍鲜于仲通其人及颜氏与鲜于氏的通家之谊。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四年(769年)四月作。又名《谢康乐翻经台记》。
在吉州任内,旧友靖居寺住持智清、本州道士谭仙岩修葺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
颜真卿亲临法会,撰此记,历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出身、政历、文学成就和翻译《
涅经》的事迹,以及住持智清、道士谭仙岩等修葺谢灵运翻经台的经过,状写翻
经台的巍峨。
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大历六年(771年)三月,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
戒坛,颜真卿为之作记,历述佛教律宗传授渊源及律藏院戒坛创建缘由。
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作。颜真卿于闰三月罢抚州
任,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仙坛,撰书此记。记述麻姑得道事及麻姑山仙坛形胜。
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大历七年(772年)五月作。
颜真卿罢抚州任,回京途中经宋州(治所睢阳,今属河南)时,适逢州刺史徐向
替患病的河南节度使田神功设八关斋会,禳祈报恩,并求颜真卿撰记颂述。记中歌
颂田神功在平复“安史之乱”和刘展叛乱中对唐王朝的贡献,描述八关斋会盛况。
吴兴沈氏述祖德记大历八年十二月(774年1月)作。
颜氏姻亲沈怡为其十八世祖、南齐沈士重修《述祖德碑》,颜真卿为其撰写
碑阴记。内容介绍隐士沈士的德行,及其后人沈怡重立《述祖德碑》的情况。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大历九年(774年)七月作。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颜真卿书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请肃宗书写碑额。
八月,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此事未果。大历九年,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于州
治城中溪之骆驼桥东,立《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碑额系集当年肃宗批答字。
颜真卿写此记,回顾了14年前,作者在上《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后“累蒙窜
谪”,以致当年所写之碑“未遑崇树”的情况,及此次立碑过程。由家僮镌刻于碑
阴。
湖州石柱记作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又名《吴兴地记》。记述辖区内
各县地理、山川、故宅、墓葬、庙观及文物等。
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
大历十一年(776年)四月作。此系应友崔佑甫之请,为其父崔沔故居遗址撰写,叙
述崔沔先人事迹及本人名教盛德。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作。
乌程县令李清,向颜真卿请示修葺梁吴兴太守柳恽所建之西亭,颜真卿为之作
碑记。记述西亭环境之美,略述梁吴兴太守柳恽与郡主簿吴均事迹;褒扬了乌程县
令李清主县两年,“励精于政事”,物阜民安的政绩。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月,应宋俨之请,
为其祖宋撰。宋,唐政治家,开元间贤相,封广平郡公,谥号“文贞”。该记
首写贤相宋的威德和廉洁之操,次写尚书左仆射薛嵩慕其德业,命邢州刺史封演
购石立碑事,最后介绍其六子宋浑为国立功的事迹。
家庙碑后记建中元年(780年)十月作。
《颜氏家庙碑》又称《颜惟贞家庙碑》,于七月镌刻完毕。八月颜真卿迁太子
少师,十月与子侄八人受封,因此撰后记,叙述朝廷所封官职爵位和封地。
家庙碑额阴记建中元年(780年),以敦化坊真卿高祖颜思鲁宅为颜氏家庙,
十月颜真卿作此记,记述家庙原为高祖、祖、伯、父居住地的情况。
谢公碑阴记约写于大历八年(773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
东晋谢安曾主吴兴郡,有惠政。去郡后,郡人刻石以志。唐天宝末碑失,颜真
卿访求无得,遂借旧史遗文重立谢公碑,以此记刻于碑阴。记述东晋谢安以吴兴山
水清远而求典此郡,以及郡人刻石记功,后碑失所在,“眷求芜没”,重立谢公碑
的情况。
项王碑阴述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作。
颜真卿离湖州刺史任前,重树项王碑,作此记刻于碑阴,介绍西楚霸王项羽与
湖州的关系及作此记缘由。
左纳言史务滋像赞为史务滋画像所作,写作时间无考。史务滋,官至内史。
天授中,酷吏来俊臣诬告其好友刘行感兄弟谋反,并诬史“与囚善,掩其反状”,
触怒武则天,令来俊臣鞫审,史遂自杀。颜真卿赞扬了史务滋的正直。
李侍御写真赞并序写作时间无考。为前殿中侍御史、正议大夫、行洛阳县令
陇西人李构画像所作。内容赞扬李构的刚直,“强项称贤”,称誉画像的逼真。
永字八法颂写作时间无考。内容以“永”字所构成的八种点画写法概括说明
楷书乃至一切书体用笔之法。
蒲塘辨永泰二年(766年)作。
颜真卿被贬出任吉州别驾,路经浔阳,复见左伯桃墓,题旧诗于蒲塘客舍。因
此蒲塘与江州(今九江市)蒲塘同名,作《蒲塘辨》以示区别。指出江州博阳山下之
蒲塘属古历陵县(今德安县)。
华岳庙题名又名《金天王庙题名》。金天王:华岳之神。乾元元年(758年)
十月九日题写。
乾元元年十月初,因酷吏唐?诬告,颜真卿左迁饶州刺史,九日途经华阴县,
与监察御史王延昌,大理评事穆宁、张澹,华阴县令刘、主薄郑镇游华岳庙,题
名。
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永泰二年(766年)六月题写。
永泰二年,颜真卿贬硖州别驾,旬余改吉州别驾,途中游庐山。六月八日题名
于东林寺,九日题名于西林寺。叙述题写时间、同行人员,介绍僧、寺情况。
靖居寺题名大历二年十二月(768年1月)题写。
十二月二十六日,颜真卿偕评事韦甫已等及子侄同游青原山靖居寺。二十七日,
题名“勒于碑阴”。叙述永泰二年佐吉州,闻青原山幽绝,欲游不果,今得遂其愿
的情况。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庙碑铭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二月,为北周太师、蜀国
公尉迟迥庙撰写。
首先介绍尉迟迥作为北周元辅“屏内藩外,经文纬武”以及“统蜀制梁”的功
绩和威名;其次赞美尉迟迥讨伐杨坚篡位,兵败邺城而自杀的气节;最后叙述唐朝
廷为其隆重改葬并在邺城为其建庙的情形。
天下放生池碑铭乾元二年(759年)冬作。
乾元二年,诏天下建放生池,颜真卿撰此碑铭,赞扬肃宗好生之仁德。
宋苏轼《题鲁公放生池碑》:“湖州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
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侍(视)膳,不改家人之礼。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指逼
迁玄宗于西内)也,故以此谏,孰谓鲁公区区于放生哉!”
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并序广德
二年(764年)为郭子仪之父郭敬之撰。首考其先世贤宦,次述郭敬之之美仪政历及
皇帝封谥,再写其子唐中兴佐命功臣郭子仪。
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大历四年(769年)三月作。
魏夫人,即魏华存,紫虚元君系其道号。大历三年四月,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游临
川井山道教上清派始祖、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观,见“豺狼窟聚”,“悄然若失”
。即从仙坛观道士谭仙岩之请,增修鼎新。颜真卿撰此碑铭,记述晋女道士魏华存
矢志修道成仙事。
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大历四年(769年)作。
颜真卿游临川井山华姑仙坛,写此碑铭。讲述抚州临川女道士黄令微(华姑)寻
访、修葺井山魏夫人仙坛及修道成仙事。
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大历四年(769年)作。
颜真卿抚州任上,得知崇仁县华盖山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遣使寻访,得仙
坛碑铭一石,乃修崇殿宇,扩大门廓并撰写碑铭。记述访寻王、郭二真君仙坛得碑
石经过,王、郭二真君异事及济世利人之芳泽。
东莞臧氏纠宗碑铭写作时间无考。内容记叙东莞臧氏氏族发端及隋唐以来为
官者之宦绩。
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大历六年(771年)十一
月作。
颜公,即颜含,随晋元帝渡江,官至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封西平
靖侯,谥曰“靖”,葬南京。颜真卿罢抚州刺史任归京,途经上元县,于十一月祭
扫祖茔,为其十三世祖颜含撰写碑铭。记述颜氏从颜盛始自鲁迁居琅邪临沂,代传
孝恭,颜含孝悌德行政绩及以下十四世孙的名字、仕宦、事迹。
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大历十一年(776年)作。李君即广陵江都李
含光,本姓宏,避孝敬皇帝庙讳改姓李。含光死,颜真卿应韦景昭法师之邀为其撰
写碑铭。记述李含光修道经历,与唐玄宗的交往,著作、书法及作者对李含光的倾
慕。
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大历九年(774年)正月作。
颜真卿任校书郎时,即发凡编纂《韵海镜源》,任平原太守时编成200卷,因
安禄山叛乱而止。继增于抚州,成500卷。在湖州删定为360卷。杼山妙喜寺即颜真
卿与文朋诗友时常游赏并最终编纂完成《韵海镜源》的地方。
碑铭叙述妙喜寺缘起,杼山风光、人文名胜,主持建筑三癸亭的经过;记载了
《韵海镜源》的编纂过程和编纂人员姓名。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大历十一年(776年)作。
张志和,金华人,号玄真子,唐代隐者。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相与
为至友。本年张志和溺水而死,颜真卿为之撰碑铭。主要写张志和文学、书画造诣
和不求仕宦、放浪山水的性情。
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建中元年
(780年)六月为其父颜惟贞撰写,简称《颜氏家庙碑》。上溯颜氏渊源,下述历代
先人及子侄仕宦功业、道德文章、家学递传。
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天宝九载(750年)五月为河南府参军郭揆
撰写,赞其风流才华,叹其年少夭亡。
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铭大历十四年(779年)为其
曾祖颜勤礼撰写。介绍颜勤礼并其高祖颜见远至作者子侄宦履事迹。碑四面刻,阴
阳两面及右侧文存,左侧为铭文,北宋时被磨去。
摄常山郡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赠太子太保谥忠节京兆颜公神道碑铭大历九
年(774年)为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撰写。
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设计杀死叛军将领李钦凑,收复华北要隘井陉口。
后常山被陷,颜杲卿及子季明、孙诞、侄诩、甥卢逖等一门30余人壮烈殉国。由于
奸相当权,颜杲卿非但无功,反受不白之冤。颜真卿转蒲州后,幸遇颜杲卿子颜泉
明,得知事情真相,命泉明找回流落河北的常山烈士遗属300余人,妥善安置。同
时,上书朝廷,说明真相,使冤情得以昭雪。《碑铭》颂扬颜杲卿在“安史之乱”
中挺身拒敌、壮烈殉国的崇高节操。
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大历四年(769年)
四月为仲兄颜允南撰写。
和政公主神道碑铭广德二年(764年)八月,为肃宗第三女、代宗同母妹和政
公主撰写。颂扬和政公主不以“帝女之崇”为贵,孝悌恭亲,躬俭温良,智勇助国
的懿德。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
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广德二年(764年)十一
月为李光弼撰。颂扬中兴佐命功臣李光弼的文韬武略;在抗击“安史之乱”中的杰
出贡献和维护唐朝社会安定的重大作用;追叙平复“安史之乱”中与作者互相支援
的深厚友谊,表达了朝野上下的怀念之情。
朝议大夫赠梁州都督上柱国徐府君神道碑铭大历五年(770年)初作。系应旧
友殿中侍御史徐之请,为其父朝议大夫徐秀所撰。叙述其家世,称赞其忠诚正直、
奉公执法的品德和威武不屈的节操。
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兼宗正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
上元二年(761年)为李齐物撰写。叙述唐宗室李齐物的世系、政绩及治理黄河的事
迹。
此神道碑铭不全,至“时国忠包藏于内”下缺。
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上柱国赠秘书监颜君神道碑铭永泰元年(765年)为伯父
颜元孙作。颂述伯父颜元孙文学书法造诣、履历德行,以及子春卿、杲卿、曜卿、
旭卿、茂曾,孙、泉明、威明等人事迹。
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
碑铭永泰二年(766年)十月应旧友康没野波之请,为其父康阿义屈达干撰写。叙
述康公于天宝元年率北蕃部落归唐,与其子孙忠于唐王朝,与安禄山、史思明斗争
的事迹。
康阿义屈达干,藏族,可汗宰相,天宝元年归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
十日卒。
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大历二年(767年)为
御史台同事鲜于仲通撰。记述鲜于仲通二十始学、四十进士高第及其与诸子的宦履
事迹,颜氏、鲜于氏通家之谊。
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碑铭大历四年(
769年)四月为胞弟颜允臧所撰。称述允藏之才干政历,寄托同胞手足之情。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赐紫金鱼袋颜君神道碑铭大历四年(769年)四月为胞兄颜
幼舆作。
颜幼舆,天宝九载七月卒,葬万年县先茔。幼舆夫人殷氏,广德二年(764年)
十月卒,大历四年四月葬。真卿撰写神道碑铭,赞其美容器度、孝悌仁和,悲其
英年早逝。
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约写于大历七
年(772年),为故友臧怀恪撰。追记臧氏源起,记述臧怀恪功绩、智勇和其诸子职
宦。
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大历
五年(770年)十二月,应宋俨所请,为其祖宋撰。赞述贤相宋之学识才干、仕
履政绩及其忠烈正直、关心民瘼、廉洁奉公的节操,兼述宋诸子仕迹。
游击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兼商州刺史武关防御使上柱国欧阳使君神道碑铭大
历十年(775年)十月为欧阳撰。追述欧阳家世,褒扬其在“安史之乱”中守土
拒乱、宁死不屈的气节和扶危救贫、清白廉慎的德政。
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大历
十一年(776年)应姻亲秀州长史康元之请,为康希铣撰。叙康氏渊源;赞其年少
聪颖及以偏师抗突厥入侵之功,刺史六州之美政兼及门第书香。
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大历十二年(
777年)十一月作。颜真卿与杜济同为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婿。杜济归柩万年县洪源
乡少陵原,颜真卿为其撰神道碑铭。记述杜济家世、才干、仕宦政绩及夫人韦氏之
才慧。
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大历十二年(777年),颜真卿湖州刺
史任上,为姑母、钱塘县丞殷履直夫人颜真定撰书。颂述颜真定聪慧明达、孝仁敬
让的品德和作为武则天女史的才器,为叔父颜敬仲割耳伸冤的义烈和对作者的“诲
诱”之恩。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
为故友元结撰。赞述元结“忠烈义激”、“文武直清”的品德,在“安史之乱”中,
招募士卒、抗击史思明叛军的义举,清廉明察的惠政及其文学成就。
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大历十二年(777年)十一
月为杜济撰。历数杜济职宦政历,赞其为政清简之风,表达对杜济的哀思。
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大历五年(770年)五月,颜真
卿于抚州刺史任上,为舅父殷践猷撰写墓碣铭,并于州采石,正书铭之,遣使送往
河南新安县墓茔。颂述舅父殷践猷的孝悌、文学及对自己的训奖之恩,舅母萧氏的
学识及教子之德。
祭侄季明文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作。
颜真卿蒲州刺史任上,侄颜泉明于常山寻得其兄季明之首,九月三日扶榇归京,
道出蒲州,颜真卿撰此文祭奠。褒扬其崇高气节,表达了作者悲愤惨痛的哀思。颜
季明,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之子,在抵御叛将史思明之战中,城破被俘,与父亲及阖
门三十余人壮烈殉国。
祭伯父濠州刺史文乾元元年(758年)十月作。
十月初九,颜真卿因御史唐?诬告,左迁饶州刺史。二十一日至洛阳,撰书此
祭文,奠告于鹞店高村伯父颜元孙墓前。祷述“安史之乱”中,作者与从兄杲卿联
手抗叛,杲卿与子季明、甥卢逖等壮烈殉国和朝廷封赠情形,以告慰伯父在天之灵。
横山庙碑此碑只剩19字,即“神居武陵,其地有湖,每出则神兽前道,形如
白马。”黄本骥称此为横山庙残碑。横山,未详所在。考《湖州府志》,府城南十
六里有衡山,古“衡”、“横”二字通用。《吴兴掌故》载:“诸山中惟此山横列,
故名。”大历年间颜真卿在湖州时撰。
今人朱关田《颜真卿年表》称作于大历六年(771年)八月:“书撰横山庙碑,
祈祷山神。”
附: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隋唐五代墓汇编》陕西卷收有署名颜真卿撰
写的《大唐故冠军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东莞郡开国公上柱国臧府君墓志铭并序》。
此文各种颜真卿文集未收。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2:12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9 09:20am 编辑]

第三类存世诗目
《颜真卿集》收录颜真卿存世诗及联句约30首,多为交游酬和之作。
咏陶渊明五言古诗。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抚、湖期间,共十四句,借咏陶渊明
以抒怀。
赠裴将军五言古诗。无写作时间。今人朱关田考证,约写于大历七年(772年)
。清黄本骥称“此诗当于上元元年(760年)入为刑部侍郎时作”。共十八句,赞其
剑舞若游龙,极言其威武勇猛。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罢抚州刺
史,移寓江宁时绕道吴郡,游苏州虎丘,书铭清远道士、周恭子《游虎邱诗》于岩
际,并题诗和之,以志其事。共二十四句,赞叹虎丘形胜。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时浙江
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巡部至州,会于杼山(今湖州市城区妙西乡境内),颜
真卿遂立亭于杼山妙喜寺东南。处士陆羽因大历八年(癸卯年)、十月(癸卯朔)、二
十一日(癸亥日)为同一天干,遂命名为“三癸亭”,成为颜真卿与诸名士聚会吟咏
的场所。此诗共二十二句,描写三癸亭及登亭所见之杼山景色。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作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
任上。与文朋诗友游杼山,折青桂花互赠。此诗共十句,为答谢处士陆羽赠寄青桂
花而作,描绘作者与陆羽等游杼山的情景。
赠僧皎然五言排律。写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赠好友皎然之作。
写作者与皎然等诸友游杼山登三癸亭之乐,记杼山之胜。黄本骥按:“此诗一作皎
然诗,题为《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登平望桥下作五言律诗。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湖州刺史任上。是年秋,
颜真卿与张志和游平望驿,作此诗,写作者登平望桥所见景色。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并序五言律诗。作于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颜
真卿奉使谒拜昭陵,路过瑶台寺,有感而作。
五杂组拟作(附同拟五人作)五杂组,诗体的一种。作于湖州刺史任上。同《
重拟五杂组》均为修《韵海镜源》时,与众名流宾从唱酬之作。《同拟五人作》共
30句,作者还有李、殷佐明、袁高、陆士修、蒋志。颜真卿作6句。
重拟五杂组写作时间同《五杂组拟作》。颜真卿作6句,同拟三人共30句。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参与者凡29人,系参
与编撰《韵海镜源》的诸学者、幕僚、门生和颜真卿族弟、子侄等。两句一联,共
58句,为唐人联句之冠。岘山在湖州乌程县南5里。李左相,即李适之,唐宗室,
天宝元年官至左丞相,开元中曾为湖州别驾。岘山有石觞,可贮酒五斗。李适之常
挈所亲登岘山酣饮以望帝乡。所谓石樽,即山顶岩上一长约2米、宽约1.5米的凹坑,
称为“洼樽”。李适之升左相,洼樽随之而名,“士民呼为李相石樽”。颜真卿刺
湖州,多与门生弟侄文朋诗友携酒往饮,此联句即作于此时,写岘山景致及诗友之
谊。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作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系颜真卿
与潘述、陆羽、权器、清昼(皎然)、李(华)6人联句之作。每人4句,共28句。潘
丞即潘述,时为长城县丞。水堂在州治南馆驿河上,旧名南堂,系当地名胜。颜真
卿邀集文士在水堂作诗酒之会,几至夜半。刻烛赋诗为戏,自谓会异永和兰亭,才
比建安七子。
水亭咏风联句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以风为主题,描摹风的“飘华幕”、
“吹松竹”、“上青苹”、“随白浪”、“催山雨”、“发浦舟”等各种形态、意
境。同联者12人,诗共24句。
溪馆听蝉联句大历十一年(776年)作。同联者10人,共20句。写不同时令、
不同环境、不同音调的蝉鸣,抒发“高洁未能名”的感慨。
送耿拾遗联句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湖州刺史任上。颜真卿与耿二人
联作,共16句。耿,字洪源,河东(今河南洛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任左拾
遗充搜括图书使,来湖州采访图书。此为送别之作。颜真卿向耿表示了对其仕宦
前途的祝福和对其诗才的赞誉,对相处欢愉的留恋。耿则称颂颜真卿的深厚情谊。
月夜啜茶联句联作者为陆士修、张荐、李、崔万、颜真卿、清昼6人,7联
14句,写月夜品茶的清致。
夜宴咏灯联句大历八年(773年)秋,颜真卿陪浙江西道观察使判官殿中侍御
史袁高游赏,夜宴时所作。联作者为陆士修、张荐、颜真卿、清昼、袁高,5联10
句,写夜宴时灯火之亮、之美。
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作于大历九年(774年)。三言联句,共
22句。颜真卿与侍御史皇甫曾等6人作,写宴饮赏月情景。
七言重联句作于大历九年(774年),颜真卿宴请侍御史皇甫曾时与皇甫曾、
李、陆羽、清昼等5人作。共20句。赞颂皇甫曾与联句者的友谊和文学造诣。因
作于三言联句后,故称“重联句”。
送李侍御联句作于大历九年(774年)。为送别李侍御(李)与清昼、张荐、
李联作,4联8句,写惜别之情。
玩初月重游联句与张荐、李、清昼联作,4联8句,写春溪、初月景色。
重送横飞联句与张荐、李、清昼联作,4联8句。为送别张荐(别号横飞)而
作。写春日景色和离别思绪。与《送李侍御联句》作于同时。既送李又送张荐,
故云“重送”。
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连句即联句。颜真卿在竹山潘氏书堂宴客,与诸文士及
子侄18人联作,共36句。潘氏即潘述。写潘氏书堂环境和幽栖闲适生活。
夜集联句颜真卿与清昼联作,2联4句,写秋月寒花与清净的心绪。
大言联句大言,即说大话,夸海口。系调侃、玩笑之作。颜真卿与清昼、李
、张荐联作,共4句。
小言联句小言,极言其小,亦玩笑之作。颜真卿与清昼联作,2句。以丝与
螟等描摹形态之细小。
乐语联句颜真卿与李、清昼、张荐4人联作,4句,一句说一件使人欢乐的
事情。
馋语联句颜真卿与李、清昼、张荐4人作,4句,描摹4种馋相。
滑语联句颜真卿与清昼、刘全白、李、房益4人作,4句,描摹4种“滑”
的形态。
醉语联句颜真卿与刘全白、清昼、陆羽4人作,4句,描摹4种醉态。
清人黄本骥在此联句后附洪迈《容斋三笔·颜鲁公戏吟》称:“《颜鲁公集》
有七言联句四绝,其目曰‘大言’、‘乐语’、‘馋语’、‘醉语’云云……以公
之刚介守正,而作是诗,岂非以文滑稽乎?然语意平常,无可咀嚼,予疑非公诗也。

断句只两句:“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见于《颜鲁公文集》锡山安国
本卷十一《蔡州帖》及《四库全书·颜鲁公文集》卷十一。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2:13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第四类亡逸诗文存目
武库诗
遇皎然郭中山寺
同王员外圆宿皎然寺
同袁侍御高皎然上人登杼山上峰
同李侍御 皎然上人游法华寺
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
开元寺经藏院立文殊师利菩萨碑
同袁侍御高骆驼桥玩月
九日登水楼
修《韵海》毕州中重宴
同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
登岘山送张侍御严归台
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
清明日同皎然游因送萧主存
饯宣论萧常侍颖士
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泛舟送皇甫侍郎曾
送李侍御 
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
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清风楼送吴炼师筠归林屋洞
晦日同皎然集白 洲
经古烈士左伯桃墓下作
和玄真子渔父词
送挺 上人归翠微寺
劾荥阳郑延祚停母丧三十年不葬疏
奏金吾将李延业召蕃客内宴引驾仗不报疏
荐安陵处士张镐疏
奏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状疏
奏安禄山反范阳至洛阳疏
招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讨贼疏
上灵武蜡丸疏
再上蜡丸疏
论宰相元载奸状疏
上所著《韵海镜源》表
上选举利害事宜疏
乞致仕第一疏
乞致仕第二疏
乞致仕第三疏
请修东都太庙 主疏
遗表
自祭文
自为墓志铭
梓材赋
文殊师利菩萨碑
江州祖亭记
临川自沈碑
湖州射堂记
和州刺史张敬因碑
工部尚书郭虚己碑
富平尉颜乔卿碑
唐大斌令殷摄碑
颜默碑
颜允南妻陈夫人碑
慈恩寺常住庄地记
玄宗贤妃卢氏墓志铭
华州刺史颜显甫碑
抚州刺史张景倩清德碑
禅林寺智者禅师画像赞
广德军横山庙碑
抚州元子哲遗爱碑
题大圣慈寺庐棱伽画壁
玄武湖记
旌儒庙碑
东莞臧氏故宅碑
鲁郡太守张府君碑
与柳冕帖

meachil2000 发表于 2004-2-24 12:13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好多啊

容八风 发表于 2004-4-4 09:40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非常感谢,期待更多!

柯楠 发表于 2004-5-10 17:32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前些天整理家藏碑帖拓本时,有一本旧拓,封面已无题签,不知是何人书帖。大字楷书,似颜体,碑文为一篇祭文,现转贴如下,希望有识此帖的朋友指教。
“明济开豁 包含弘大 陵铄卿相 嘲口西豪杰 龙罩靡前 跆籍贯势 出不休显 贱不忧感 戏万乘若寮友 视传列如草芥 雄节迈伦 高气盖世 可谓拔乎其萃 游方之外者也 又以先生嘘吸冲和 吐故纳新 蝉蜕龙变 弃世登仙 灵为星辰 此友奇左忽恍 不可备论者也 大人来守此国 仆自京都 言归定省 觐先生之县邑 想先生之高风 徘徊路寝 见先生之遗像 逍遥城郭 观先生之祠宇 慨然有怀 乃作颂焉 其辞曰镐镐 先生肥遁居贞 退不终否 进亦避荣 临世翟足 稀古振缨 捏而无宰 既浊能清 无宰伊何 高明克柔 能清伊何 视淤若浮 乐在必行 处俭冈忧 跨世凌时 远蹈独游 瞻望往代 爰想遐纵 邈邈先像 今则捏素 为之并二 细君侍同 栖迟下位 聊以从容 我来自”共260字。

柯楠 发表于 2004-5-11 16:10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今日在网上浏览,看到溪山居士提供的“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并碑阴记”碑拓图片,方知家藏旧拓本果然是颜真卿的楷书东方朔画碑的节选。在此向溪山居士深表谢意。至于该拓本的年代和价值,有机会还想请专家指教。

cjtyjl 发表于 2004-5-28 15:29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

拜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颜真卿的著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