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邕颜真卿柳公权书法概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邦志在 2006/03/05 08:22pm 第 1 次编辑]概论:初唐三大家风格虽异,然祟尚瘦劲,大家都如此,遂演成风气。开元后,书风丕变,极力矫正少肉之病,渐渐的便脱了三王气息,开创唐代特有之面目,照耀书吏。此时期之书家,前有李邕,后有颜真卿,足以和初唐三大家抗衡。北海﹝李邕﹞虽未脱瘦劲,但以行书入碑,别具一格,时有写碑八百余之称。鲁公﹝真卿﹞则纳古法于新意中,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使楷书笔法,穷尽变化,臻乎出神入化之境。
发展:
李邕: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卒于玄宗天宝六年,享年六十九岁。尝为北海守,世称「李北海」。其父名善,以注文选享名。北海资质极好,才力过人,且刚毅忠烈,嫉恶如仇,文名尤盛,世以「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为六绝。工于翰墨,初学右军书,深得其妙,复脱弃旧习,参以已意,所以笔力清新。博取众美,自成一格,从「书中仙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等称美中可看出他的成就。
李邕的书法,大概是有二王的韵致,而稍变形态,使笔画便加礼腴。尤以「行笔入楷」,气势飞动,飘逸多姿而又笔力万钧。
传世书以李思训碑,岳麓寺碑最着。
颜真卿:
楷书至颜真卿而丕变,而其书实源于徐浩,两者笔法实颇有相似之处。盖真卿之笔法,实前有所承。
真卿字清臣、临沂人,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太师」、「鲁公」,又曾为平原令,所以也以「平原」称之。生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卒于德宗贞元元年,享年七十八岁。鲁公生性耿介,为忠臣烈士。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纸笔,以黄土书墙学习,初受书于张旭,深得其笔法;并兼及初唐三大家书,深得其妙。由此可知颜真卿以当代书植其基,其后便追上魏晋,颇得二王胜处。
他博取众体之精,并融贯已意,使楷书臻于极境,至今尚不能脱其藩离,正所谓「闲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姪稿为第一。
徐浩:
字季海、越州人,工翰墨,声飞当代,肃宗时四方诏令皆出自其手。「用笔劲正有而心圆」,确实是真卿之本,以不空和尚碑为代表。此碑笔画肥厚,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皆趋圆劲而富变化,结体平正宽博,概论:中唐的颜真卿将楷法发展至无体不备之颠峰状态,其后的书家一味仿拟,毫无新意可言,书风而盛极转衰,伏下求变之转机。
元和后,出了个柳公权健身美容班,他力矫当代肥俗之病,复主永瘦劲,将颜筋使转顿挫之法加以夸示,削肉存骨;而棱角尽露,书亦坚劲无比,遂使晚唐书风又变,与鲁公并称,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但那时已是唐未,国祚已衰,书道亦随之沉滞,后继无人,柳体又成绝响,这个时期就只有柳公权可以做代表了。
发展:
柳公权:
字诚悬,京兆华原县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享年八十八岁。博贯经术,通音律,元和中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开国公,追赠太子师。
诚悬学习书自二王入手,其后遍取前代书家之长;其书之样貌,虽与鲁公肥瘦殊异,而笔法实同。博览众长,运已意于新体,遂自成一家。
一生得穆宗、文宗、宣宗三朝之宠,当代公卿之家所作碑志,若未得诚悬书,便有「子孙不孝」之讥。外夷闻其书名,往往以货贝具购其字,是以外扬中外,更甚于北海。笔画细瘦之中,仍运用颜筋使转顿挫之方法,故运笔之迹外露画外,倍觉棱角崚厉,但不免有剑拔弩张的感觉(李后主曰之「失于生犷」)。然真正柳书之至者,仍是锋芒略敛以平正得势者;「神气清健」,正是柳书本色。
传世作品以神策军纪圣德碑为代表,而成就最高的则推金刚经了。
酷似鲁公笔法。
em1 em1 {:1_56:}{:1_56:}{:1_56:} {:1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