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lyly 发表于 2005-7-28 09:11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说实话,我看很多大家的字是看不出好来的,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能看出些门道。这也就是今天看不出,未必永远看不出,因为观点也是在变化,在进步的。

lixiangben 发表于 2005-7-29 00:05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下面引用由不速客在 2005/07/27 03:05pm 发表的内容: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别人不能干涉,也无从干涉!
是的,人是会变的,但谁能保证变化的会是谁呢?!

   呵呵同意

lixiangben 发表于 2005-7-29 00:08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下面引用由lylyly在 2005/07/28 09:11am 发表的内容:
说实话,我看很多大家的字是看不出好来的,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能看出些门道。这也就是今天看不出,未必永远看不出,因为观点也是在变化,在进步的。

      对的。当年欧阳修看李北海的字也是这样的,久之方解其味。
   

lixiangben 发表于 2005-7-29 09:39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推荐几个字或笔画,找本印刷清晰的《祭侄稿》看看。“宗庙瑚琏”的“庙”,“余时受命”的“命”,两字的撇画皆有一缕浓墨当中,得锥画沙之妙。“开国候真卿”的“真”字,“蒲州刺史”的“刺史”等字的行笔速度在《祭侄稿》中属于慢的那一种,湿墨自然下注,笔画不毛而光,有涩感。其他的字用干笔燥墨较多,这是作者用笔急促,不计工拙导致,也就是我们说作者当时心情沉痛的理由之一。
   通篇圆笔中锋转法较多,通过用墨的燥与湿,和牵丝的有无及多寡,掌握全篇行笔节奏快慢的变化,从节奏变化可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当然心情我们无法再现,我们只能从书法本体角度探讨。章法上通篇一气贯注,但又有不少“断气”之处,也就是出现上下字承接不稳的情况,假如是象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悠闲心致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断点的,这也是跟作者当时心情沉痛有关。不管是通过用笔用墨节奏还是章法,古人说通过《祭侄稿》能看出作者当时沉痛心情还是有些理由的,并非牵强附会。
       俺也在学习《祭侄稿》,上面是心得体会,愿意同楼主及各位交流

怀古 发表于 2005-8-15 14:57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颜真卿的行书之所以好,因为别人写不出来,笔走的全是中锋,气质抑郁,是一种高难度的行草书,而别的行草书,一临就象,包括兰亭序。其楷书之所以好,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他开创了自王书以来的新局面,从唐楷的角度来看,后人无法超越其高度的。

永延 发表于 2005-8-25 00:51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我以为好的作品能主要是能体现出“神”这种神是作品自身反映出来的 就象此稿意不在字 而在其神 每个时代都有他的审美观的 我想也代表了我们时代对美的发展 对其有争议是件好事啊 我想不必拘泥于某种引导的审美 对美要多样化的发展才能出更多的书法大家啦
不过我本人对鲁公之书是绝对追捧的

永延 发表于 2005-8-25 21:42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鲁公其文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临文感愤 感情一发不可收 正如王澎《竹云题跋》中说“鲁公痛其忠义身残 哀思勃发故萦行郁怒和血迹泪 不至意笔之所 而顿挫纵横 一泻千里 遂成千古绝调 他一味沉浸于悲愤***的情感 书法中无意书之工拙 也无心掭笔蘸墨 纵笔豪放 任情恣性 故整篇秃笔飞白满意 大起大落 纵横开合 顿挫郁勃 一气而成 笔愤墨悲 令人动心骇目 具强烈的跳跃感和抒情色彩 信手拈来却备尽法度 堪称溶草 篆于一炉 尽楷法之精微 所谓“字画无意于工却反其工”达到了张旭曾教“变化适怀 纵舍制夺 咸有规矩”的境界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5-9-12 13:22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

诸位高人对颜稿的赞扬我非常的支持.
矫枉过正,颜或许还会有更绝对的统治高度.
从稿来看,如绝不出其妙,便没入书法之门.

阿吉 发表于 2007-3-14 16:15

对于这类名作,我的意见是:如果你看不出好来,那就多看看,看着看着就能体会了。毕竟上千年的盛名不会白来,忠义之士自唐以降,多如繁星,以书名世的,就一个颜鲁公而已。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诚心请教祭侄文的妙处,本人愚钝,不得要领. (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