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1:47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山居士在 2003/01/10 09:48pm 编辑]

   唐继隋祚,享280余年。玄宗朝以前国家统一,政治进步,军事强大, 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仍,使唐代文化不仅达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伟大的成就和杰出的代表人物。书法艺术在继承汉魏六朝的基础上,从观念衍进、法度建设到意境表现,都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进展。唐代书家之众、书作之盛、书论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各种书体都有开宗立派的大家,其中最杰出者当首推颜真卿。    颜真卿以超古铸今的气魄、积极进取的姿态,依托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在隋唐之际诸名家的基础上,对“二王”书法体系加以研究、整理,依据笔势、笔法、结体、篇章等书法基本原理,灵活通变,推陈出新,创造了符合盛唐审美追求的刚健雄浑的“颜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颜真卿诸体书作传世最多,诚为中国书苑的一大宝库、百代楷模。启功认为:“以艺术风格言,钟繇古矣,而风致尚未极妍;六朝壮矣,而变化容犹未富。至于点划万态,骨体千姿,字字精工,丝丝入扣者,必以唐人为大成焉。”“鲁公书,非独为有唐八法之宗,亦古今书苑不 之祖。其铭石之作,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衣钵相沿。”(《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注)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1:48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第一辑楷书
    从总体成就来看,唐朝书法最为出类拔萃者,当属文人楷书。而颜真卿创造的“颜体”楷书,正是文人楷书的卓越代表。    楷书经隋代的迁延,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的加工改造,虽然各具面貌,但并未脱出王羲之父子的胎息。时至中唐,文学艺术新思想勃起,才人辈出。书学也如日中天。颜真卿革故鼎新,融会秦汉的郁勃神韵、两晋的古朴优美、北朝的雄浑气质、唐初的秀逸风雅、中唐的肥劲宏博,转益多师,博取众长,祛尽虞、褚娟娟之习,一改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的圣教书风,创造出大气磅礴、雄强博大、丰伟遒劲、浑厚朴茂的“颜体”,把楷书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颜体”集魏晋以来诸家之大成。所以苏轼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文集》卷六九《书唐氏六家书后》)又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文集》卷七○《书吴道子画后》)    “颜体”楷书有以下特点:    在笔法上,除运指外,悬腕时加强腕力、臂力的作用,使用外拓笔法,贯注篆籀气息,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着力于点划的起止,使点划更具节奏感。转折时提笔中含暗过,造成“折钗股”、“屋漏痕”的笔画形态,如锥划沙,如印印泥,以显笔画的厚重感和力量感。横轻竖重、横细竖粗,轻细者笔画圆劲,粗重者筋骨内含,给人以浮雕感。    在结体上,唐初以前各家都有左紧右舒、右肩稍耸的特点,字形呈欹侧之势,以表现灵巧潇洒的风姿。“颜体”改变了欹侧的结构,平划宽结,左右对称,字字都以正面形象示人,力求饱满,因而具有庄重正大、浑厚雄伟的气度。左右的重点竖画,向内略带弧形,呈包围之势,似拉满的弓弩,包含了巨大的弹力,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圆紧遒劲、气势开张。所以米芾说:“颜真卿如项羽按剑,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颜书的结体还有不同的意趣:一是重心居中,形体多为方形;一是重心偏上,字形多偏长。前一种如《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后一种较多,如《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等。重心居中的,视觉上感到重量下压,显出较多的拙朴意趣;重心偏上的,形体高大俊美,于雄浑中显出妍丽之色。    在墨法上,唐初各家不论正楷、行书,一概追求高华秀润,显得灵动姿媚。颜书运墨却苍润兼施,行草书更间有渴笔,很能表达质朴而豪迈的气概。清王澍评论颜书时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竹云题跋》)    颜真卿传世的碑版文稿,大、中、小三样字体俱全,正、草、行三种书体齐备,风貌种种,各不相同。其楷书风格因时因地因情而变。一般说来,《颜勤礼碑》丰神饱满,用笔奇伟;《大唐中兴颂》意气风发,宏伟浑厚;《颜氏家庙碑》大书深刻,庄重遒劲,综合成颜真卿刚健雄浑的代表书风,然而其中也不免时时透露出风雅秀逸的气韵;《宋广平碑》宽博疏朗,方正虚和;《麻姑仙坛记》虽无雄浑之气,却持重舒和,秀逸超举,神采顿殊。这既说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不断地随着他年岁的增长、笔力的老劲、技艺的熟练、书写经验的积累、表现手法的丰富而逐渐炉火纯青,人书俱老,也说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风格常常因为书写内容的不同,书写情绪和目的、对象的差异,产生着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同时,还有由于书写方法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颜真卿善写大字,撮管悬腕,粗锋饱墨,如意挥洒,各具神态。    今人马宗霍评价说: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生,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起八代之衰者。”(《书林藻鉴》)汉、晋古法,至颜一变。    颜真卿变法的成功,具有震撼书史的伟大意义。至此,“二王”所确立的那种以“韵”为最高境界的观念,已失去了独尊的地位。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异军突起,雄峙千古,与“二王”同为千古绝唱。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1:49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第二辑行草书
    唐代书法艺术在重视法度的同时,强调个性创造和性灵表现。“法”的齐备,“情”的渲泄,是唐代书风的两大倾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等人的“尚法”和张旭、怀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书风的典范。而颜真卿兼及两极。    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肃穆之气象。他的行草书,则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猛,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画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颜真卿的行草书,流传下来的数量不算很多,据历史学家蒋星煜说:可考者有38件(见其专著《颜鲁公之书学》)。朱关田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共收入30件(包括墨迹和刻帖)。这些作品各个时期都有,见于著录最早的是天宝十五载(756年)的《修书帖》,最晚的是其被害前的《奉命帖》(783年)。从字体看,行楷书与行草书参半。    对颜真卿的行草书,历代书家评价极高。苏轼曾说:“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论书》)明项穆说:“颜清臣虽以真楷知名,实过厚重。若其行真如《鹿脯帖》,行草如《争坐》、《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欧、李辈也。”“鲁公之行草,率更之真书,长史之飞草,所谓出类拔萃,固非随波逐流者也。”(《书法雅言》)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行书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争座位帖》)为创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连对颜体楷书持否定态度的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他对《争座位帖》推崇之至,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海岳名言》)    从历代书家评论看,颜真卿的行草书代表作品有《祭侄季明文稿》(758年) 、《祭伯父文稿》(758年)、《争座位帖》(764年)、《与蔡明远帖》(759年)、 《送刘太冲序》(772年)、《刘中使帖》(775年)、《送裴将军诗》(无年月)等。其特点有三:一是用笔奇特,用笔中含有篆籀气韵,改方为圆,前锋外拓,富有弹性,与王羲之用笔迥异。二是结体自然,无雕琢痕迹,舒和遒劲,自然朴实。三是字势英爽,一点一画顾盼有情,丰丽超动,神采焕发。    颜真卿的行草书从魏晋时代清玄超迈的“韵”,转变到“止乎礼”的“情”,充分体现了“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书迹其情”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规律。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1:50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第三辑书法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
    颜真卿在吐露风华的青少年时代,秉承家教,涵养书学;在壮室之季,向张旭请教过“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经过三四十年的磨练,稍成自己的风格。继之又以二三十年的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备,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真卿书法艺术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融铸了三种意境。    前期五十岁以前。表现出的意境是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初步确立“颜体”风格。如果以天宝初年,张旭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在此以前他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传世之作鲜见,今知有天宝元年(742年)所写的《张仁蕴德政碑》, 天宝五载(746年)的摩崖书法禾山石“龙溪”二字等。 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对张旭的考问对答如流。以后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在天宝十一载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载(752年) 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载(754年) 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赞碑》及《碑阴记》等。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 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无暇顾及笔砚艺事。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是“颜体”的初步形成时期。从《多宝塔碑》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追求用笔的沉着、雄毅,以劲健立骨体,敷以较厚的血肉;结体上整密、端庄、沉稳,由瘦长变为方正;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筋骨”,“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在这一时期,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和行草书,虽有篆书、隶书之作,并不多见。颜真卿的这一书风,是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轨辙,自立一家面目。    中期从50岁后至65岁,表现出的意境是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在这一过程中颜真卿大胆变法,自出新意,使“颜体”形神兼具,日臻成熟。其间作品有《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年)、《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年)、《鲜于氏离堆记》(762年)、《韦缜碑》(763年)、《郭氏家庙碑》(764年)、《颜秘监碑铭》(765年)、《颜允南碑》(769年)、《颜乔卿碑》(769年)、《逍遥楼刻石》(770年)、 《殷践猷碑》(770年)、《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年)、《麻姑仙坛记》(771年)、 《大唐中兴颂摩崖》(771年)、《颜含大宗碑》(771年)、《宋广平碑》(772年)、 《重建颜含碑》(772年)、《八关斋会报德记》(772年)、《臧怀恪碑》(772年)、 《元结墓碑》(772年)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以后接二连三地遭贬,颜真卿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生活方式的频繁转换,人生苦辣酸甜的体验,使颜真卿对艺术的体味更为丰富和深刻。颜真卿将生活的复杂感情“一寓于书”,反复锤炼,炼形炼神,终至成熟。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取篆籀笔法,圆转藏锋,中锋涩进,如印印泥。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错综对比方法,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在结体上,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书一样,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至此,颜真卿一改初唐以来的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颜体”基本成熟。    后期在65岁以后,表现出的意境是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的进境,一碑存一碑的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干禄字书》 (774年)、《颜杲卿碑》(774年)、《妙喜寺碑》(774年)、《李玄靖碑》(777年) 、《颜勤礼碑》(779年)、《扶风王马 碑》(779年)、《颜氏家庙碑》(780年)、 《颜氏告身》(780年)、《奉命帖》(783年)、《移蔡帖》(785年)等。    这一时期,颜真卿步入自己人生的晚年。历经四朝的政治风云,六七十年来的人事纷披,基于对儒、释、道各家的深刻认识,颜真卿对生命与书艺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因此,在其点画撇捺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火焰;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的光辉。如在《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至此意境,其书如老 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1-10 21:51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第四辑书法艺术的成因与渊源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的审美追求,融入时代的文化风貌而形成的。    初唐和中唐的几代帝王,都酷爱书法。唐太宗李世民笃好王羲之书法,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语,且重金购求、锐意临摹,又拓《兰亭序》以赐朝贵,独尊王书,天下风从。武则天用笔刚柔相济,结字谨严绵密,草法、行书均有较高的造诣,有飞白书《升仙太子碑》传世。唐玄宗李隆基,性英勇,善骑射,通晓音律、历象之学,也是个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临轩之余,留心翰墨,初见翰苑书体,狃于世习,锐意作章草、八分,遂摆脱旧学。”(《宣和书谱》)玄宗书法“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述书赋》),终于“开草隶之规摹,变张王之今古”(《书断》),一变初唐格局,由硬瘦走向丰茂,成一代流风,天下同趋。    在皇帝对书法的身体力行下,研习书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表现在书坛上,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其一,书法家队伍空前壮大,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文人墨客,还有书佣、抄经手。颇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不下百人之众。其二,篆、隶、正、行、草各体书法,俱臻其妙,佳作如林,琳琅满目。其三,书法理论高度发展,书法文章如李嗣真的《书后品》、孙过庭的《书谱》、张怀 的《书断》、蔡希综的《法书论》、窦 的《述书赋》等大量涌现,从而标志着人们对于书法实践的认识,空前深广。其四,产生了书法学校“书学”。规定学生不但要修习书法,同时还要学习《文论》、《字林》等文字学课程,以应科举之需。唐代科场开科取士,极重视应试者的身材仪表、言语谈吐、书法楷式、判语判词等四个方面,叫“身、言、书、判”。考生即使身、言、判三方面无懈可击,但只要书法不合楷式,也会被无情地淘汰。    这样的时代大气候将颜真卿推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探求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渊源,可以认定的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从颜氏系统而来。颜氏一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如九世祖颜腾之(宏道),因草书有风格,见称于梁武帝《草书评》。六世祖颜协(子和),以工草隶有名于荆、楚间。曾祖颜勤礼(敬宏)以能书名世。祖父颜昭甫(周卿)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与内兄殷仲容齐名。父颜惟贞自少失怙,寄养在舅氏殷仲容家,与其兄元孙一起研习殷氏笔法。家贫无纸笔,便用黄土饰墙,以木石为笔,画而习之,后来俱以草、楷擅名。    二、从殷氏系统而来。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她的曾祖闻礼、祖令言、伯祖令名及其父亲子敬都以儒学、书法闻名于世。殷氏世代与颜家联姻。颜真卿三岁时,父卒,由舅家殷氏养育。殷氏一门书法以殷仲容最著名,对颜真卿影响也最大。殷仲容是颜真卿的舅祖父。唐人窦 《述书赋》记殷仲容、王知敬榜书齐名于武则天朝,有“殷公、王公,齐名兼署。大乃有则,小非无据。麒麟将腾,鸾凤欲翥”之称。颜真卿也说:“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颜鲁公文集》卷九)    三、从一代草圣张旭处得来。颜真卿十分推崇张旭,诚挚地师事张旭,深得其教诲。他特别注意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颜真卿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但又悔恨自己“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怀素《自叙》引言)。其实,颜真卿勤学苦练,既学了张旭的笔法,也领悟了张旭的灵性。    四、从一代宗师褚遂良处继承发展而来。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跋颜书》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证。沈尹默就说:“颜平原出于褚河南(遂良),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 《沈尹默论书丛稿》)颜书《宋广平碑》受褚遂良影响十分明显。 至于《多宝塔碑》那种匀稳腴劲、秀媚多姿的体态,更留下了颜真卿早年承受“二王”书风和虞、褚遗习熏陶的痕迹。    五、从民间书艺中广采博取。今人沙孟海等学者认为,颜书的雄厚凝重出自北齐和隋碑。沙孟海在论著中曾阐述:从南北朝至隋,真书面貌可分为“斜划紧结”和“平划宽结”两个类型,一直影响到唐、宋以后。褚遂良、颜真卿属后一类型。此种类型继承了隶法,保留了隶意。而其中又细分为两路,褚属秀朗细挺一路,颜属浑厚圆劲一路。颜真卿真书的主要精神渊源于北齐以来的《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经》、《隽敬碑》、《曹植庙碑》等。这又与颜的世族有关。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研究古文字学和书法,颜字与保留汉隶的北齐、隋碑有密切关系。朱关田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寻味他那厚重的用笔,茂密的布白,沉浸郁勃的神韵,大都胎息于两汉隶碑,非初唐诸家所有。”(《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克儿 发表于 2003-1-19 17:23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要论筋骨强劲之作欧体称雄
颜体以拙补拙
写书无外乎一种情趣
情到极至谈书论势已显其胸

dawa 发表于 2003-2-28 19:49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颜真卿 深远
王羲之 高远
赵孟fu 平远

fengzhe 发表于 2003-3-20 23:04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这个贴子最后由fengzhe在 2003/03/20 11:16pm 第 2 次编辑]

我个人很喜欢颜体 :em18: 。特别是多宝塔碑。
可惜现在工作太忙了,没有很多时间去练了。

溪山居士 发表于 2003-3-23 11:55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下面引用由fengzhe在 2003/03/20 11:04pm 发表的内容:
我个人很喜欢颜体。特别是多宝塔碑。
可惜现在工作太忙了,没有很多时间去练了。

欢迎有空多来交流!:)

修寒 发表于 2003-3-31 12:14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

hao ~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