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001 发表于 2005-3-14 23:51

欧体书风的剖析

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初唐时期最著名的书家之一,位列初唐四家之首。他的字法度森严,点画规范,结构工整严谨,同时又刻历险峭,瘦劲挺拔,以骨力见胜,富有极其鲜明的风格,是影响最大的楷书流派之一,世称“欧体”。
   楷书体系肇始于汉末魏初,自西晋敕定为“标淮体”后,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历南北朝之变,楷书风格日见丰富。入隋后书法南北合流,便开始出现了精工和严格规范的趋向。至初唐、由于唐太宗雅好书法,又一切喜欢规以法度,遂一洗南北朝以来虽醇醨可喜而难免粗率的习尚,楷书出现了用笔精益求精,结字极度规范,而又风貌特异、意韵上佳的初唐书风。这一次楷书体系的升华,体现了我国文字的完全成熟,楷书艺术的登峰造极、同时也表明了楷书程式的凝固。
   初唐楷书的代表无疑要数欧阳询、虞世南二家。我们知道欧、虞二家都系陈、隋遗老,那么为什么说楷书成熟于唐而不说隋呢?其实其中原因十分简单,从面上来说,欧、虞二家的传世名作都书写于唐朝,因此毫无疑问只能代表唐;但更重要的原因怕是从隋至唐这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楷书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欧、虞二家的楷书自身也面临着一个成熟、完善的过程。虞世南的传世作品较少,无从考略,姑且不谈;从欧阳询的传世作品《皇甫诞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时的欧书尚未形成严格的规范、带有一种生犷的意韵,而书写此牌时,欧公也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但是,如果我们把《皇甫诞碑》与《九成宫》、《化度寺》相比,后者要显得严谨、规范、端穆、雅丽得多,显见,在短短的数年左右的时间里,欧阳询自身书法的完善也出现了一大跨步。据此而言,所谓“楷则诚楷”的书体产生于唐初,就无可争辩的了。

sd001 发表于 2005-3-14 23:52

欧体书风的剖析

苏东坡有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这一千古名言当包涵两层意思。其一,他的书法之所以为人所推崇,除了他的高超书艺外、更是由于别人敬重他的为人;反之,如果人品低劣,其字再好也不会被人看重。其二,作者的人格、情操、学说、思想,无不从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的流露,其作品风格也必然是其人生经历的印证。因此、要深入理解、欣赏,乃至临刁某一字帖,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作者其人其事,从中发掘出其书风形成的根由。
   欧阳询的楷书其用笔之洁净、结体之严谨的程度,非独在唐碑中,即使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属罕见,宋朱文长《续书断》有评:“(欧阳询)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确实,他的严格精宜的结体来之于他的端方的品行,他的挺拔的运笔,犷猛的书风又来之于他那刚直不阿、桀骜不训的性格。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生于南梁太平二年(557)。虽说他的书法出自北派,但欧阳氏于当时来说却是南朝豪族。祖父欧阳頠因助陈武帝平南有功、官至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谥大司空;父欧阳纥袭广州刺史,因权势颇大,深为陈宣帝猜疑,终以“谋反”案满门被诛。时欧阳询年幼、幸有父辈好友尚书令江总私下收养,他才得以逃免。所以,虽说他出身豪门,实在却是个孤儿,他的倔傲不伦的性格、怕和幼年的生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欧阳询自幼聪明、极善读书。《旧唐书·本传》称他“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在隋官至太常博士,虽并不得志,却交了个好友——李渊,故唐武德初官运大顺,至给事中,入初唐十八学士之列。与裴矩、陈叔达共撰《艺文类聚》一百卷。武德年间,虞世南尚微、仅为秦王府参军,故其时著名书家唯欧阳询一人而巳。入太宗朝,由于李世民深重虞世南,并拜之为师,虞才与欧分庭抗礼,齐名享誉天下。贞观间欧阳询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贞观十五年(641)卒,享年八十五岁。
   据《旧唐书》记,武德间高丽人入贡必另备货币购买欧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其形魁梧耶。”其实他是位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人。自古有言,书类其人,高祖之叹,言下之音是以其书貌不类。然而,苏东坡不愧是位卓有见识的大文豪,他在《题唐代六家书后》曰:“知书者凡书像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确实,欧阳询的字方整端庄,俨然有长者风度,庙堂气概;而其用笔刚狠犀利,“妍紧拔群”(东坡语)足显其敏捷的思路、深厚的功力和刚正不阿的性格。由此可知,所谓“书类其人”,当类其性格,而不是外貌。

sd001 发表于 2005-3-14 23:52

欧体书风的剖析

据唐刘餗《隋唐嘉话》记,一次太宗宴近臣,席上戏以嘲谑,赵公长孙无忌看着欧阳询的长相道:“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弥猴。”语音方落,欧阳询应声反唇唱答:“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太宗闻之,为之改容曰:“欧阳询岂不畏皇后闻?”原来赵公正是长孙皇后的弟弟:这一小故事足见欧阳询敏悟过人,且刚毅犀利,无丝毫阿谀、奉迎之态。此后,不知是出自长孙无忌的恼恨,或是有人不满欧阳询,借题发挥,抑或好事者所为,托名江总写了篇《白猿传》,骂欧阳询不是其父所生,而是一只得道白猿之子。这篇题名为《补江总白猿记》流传至今,但明文学评论家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曰:“《白猿传》,唐人以谤欧阳询者……盖伪撰者托总为名,不为诬询,兼以诬总。噫,亦巧矣。率更世但贵其书,而不知其忠孝节义、学问文章,皆唐初冠冕,至今瞭然史策,岂此辈能污哉!”由此可知,历史对欧阳询有公正的评价。他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为人忠贞耿介,只因他书法上的名气太大,以至书名盖去了他的其他优长。其实,自古以来凡著名书家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这正是书家与书匠的分水岭,学书者不可不知。

sd001 发表于 2005-3-14 23:53

欧体书风的剖析


   关于欧阳询的书法师承问题,历史记载差异颇大。《旧唐书·本传》记:“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说他师承右军。张怀瓘《书断》则曰:“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又说他出自子敬。同样唐朝,窦臮《述书赋》称:“若乃出自三公, 一家面首,欧阳在焉”。“三公”窦蒙注曰:“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刘珉不见经传,但既是北齐书家,无疑说欧阳询的书法出自北碑。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其实这三种说法都对,但都不完善,欧阳询的书法恰是这三者综合的结果。
   陈宣帝时欧阳纥满门被诛,欧阳询因年幼幸免,虽有江总收养,但他是叛臣之后,不可能在南朝有所发展,成年后北上游学求仕情理之中。他曾出仕隋朝,官至太常博士,又交善李渊,按理说他应活跃于北周的长安、太原一带,为什么说他出自北齐三公郎中刘珉,无从考略,但他的书法深受北派影响怕是无疑的了。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直接把欧阳询归入北派,说:“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确实,如果我们将欧字与传世魏墓志中风格类似者相较,不难看出其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只是北碑较为放松、白然、但缺乏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欧书则更为精炼,更严于规范,是在极其严峻规范中尽情地表现自我,追求高雅雄浑的意韵。这正是率更楷书后世望尘莫及之处。
   欧阳询的书法出自北派是无疑的了,为什么《唐书》中却说他承学二王呢?阮元《南北书派论》曰:“夫《唐书》称(欧阳询)初学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说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尽善。

sd001 发表于 2005-3-14 23:54

欧体书风的剖析

初唐时,由于唐太宗雅好右军法书,不惜重金,四下搜罗,至使天下书风翕然归一。近臣们更是顺从帝意纷纷习王。无疑,这就是把欧阳询说成出自二王门下的道理所在。问题是,欧之习王,并不单单是一种时尚,是“微词”而巳,习王之后,欧阳询凭其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天资,将南帖北碑熔之于一炉,从而完善了楷则,这正是旷世绝古的唐楷的由来。
   欧阳询书出北派,初唐又有王氏嫡传虞世南在朝,最难能可贵的是,习王之后,竟是欧阳第一,世传《定武兰亭》刻石就是出自欧临。孙过庭《书谱》有言:“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隋文帝时王褒北上,北朝名家赵文渊改学从游,事竟无成,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太宗朝,欧阳询已是七旬开外的老人了,似这般年龄再欲改弦更张不太容易、然而非夷所思的是欧阳询做到了。与其说欧阳询有深厚的习王功力,倒不如说欧阳询是以其深厚的功力在习王。关键在于,习王的同时,他并没有抛弃自我,而是用王书的和谐美韵充实了自己、化去了他书法中犷悍的戾气。因此,欧阳习王之成功,能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启示。
   欧阳询的书法功力可称冠冕初唐。《隋唐嘉话》有记:褚遂良曾问虞世南,他的书法何如欧阳询?虞世南答,闻彼作书能不择纸笔,你能吗?褚遂良为之语塞。虽说这则故事可靠度不高,因为褚遂良是初唐十八学士之一褚亮的儿子,褚亮与欧、虞同朝为官,又以清廉和家教森严称著、论褚遂良的显达要在欧、虞下世以后。试想,当时辈下位卑的褚遂良如何能与高官显达,又是老师、长辈的欧、虞去较短论长?但《隋唐嘉话》为唐刘餗所撰,语出唐人,足见欧阳询的功力之深是有口皆碑的。由此可知,功夫不负人。
   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欧书具有北碑的方劲挺拔的形质,具有右军典雅浑穆的意韵;又具有严格规范的楷则,加上他那独特的风貌和深厚功力所带来的作书的稳定性……习欧殊非易事。

by7666 发表于 2005-3-15 00:25

kyowa292 发表于 2005-3-20 15:25

欧体书风的剖析

读了版主的高见,令我自小学习欧体的,
备受教诲!

房春阳 发表于 2008-8-15 14:37

em1 em1 em1

璞韵清风 发表于 2008-8-15 23:45

好好读读em1 em1

饮墨回甘 发表于 2008-9-11 16:58

em1 em1 em1 face13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欧体书风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