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28

国宝精髓

[这个贴子最后由乖乖虎在 2004/07/20 12:35pm 第 2 次编辑]

http://my.ctiwt.com/jsp/user_data/data00/20030410104306/image_lib/20040614165353_44.jpg
安阳画像拓本四种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32

国宝精髓

http://my.ctiwt.com/jsp/user_data/data00/20030410104306/image_lib/20040614165336_12121212.jpg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33

国宝精髓

http://my.ctiwt.com/jsp/user_data/data00/20030410104306/image_lib/20040614165325_33.jpg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34

国宝精髓

http://my.ctiwt.com/jsp/user_data/data00/20030410104306/image_lib/20040614165315_36.jpg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46

国宝精髓

石鼓文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拓本
石鼓是刻有籀文之鼓形石,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共有10枚,是我国现存最早石刻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或称“大篆”,又谓周宣王史官籀所作书,亦称“籀文”,原物现藏故宫博物院。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48

国宝精髓

http://www.bttp.net/xinshang/langxie.jpg
琅琊台刻石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拓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颧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年所加刻辞,工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於秦篆最精品。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1921至1922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到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山东博物馆。1959年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49

国宝精髓

http://www.bttp.net/xinshang/xsj9.gif
标题:麃孝禹刻石
年代:前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8月
尺寸:拓高133、宽44.5厘米
字数行数:2行行8字
出土地: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山东省费县平邑镇(平邑县)发现
原石所在地:山东省博物馆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50

国宝精髓

http://www.bttp.net/xinshang/yangling.jpg
阳陵虎符
秦代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50

国宝精髓

http://www.bttp.net/xinshang/sanlao.jpg
三老讳字忌日记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旧拓拓轴
此拓轴,为民国十一年拓。 拓片高104.5厘米,广46厘米。 叶舟、陆和九藏拓。钤印:"壬戌秋古杭叶舟拓东汉文字","石藏杭州西泠印社";陆和九题首,钤印:"墨盦"。

乖乖虎 发表于 2004-7-20 12:51

国宝精髓

http://www.bttp.net/xinshang/xsj6.gif
标题:昆弟六人买山地记摩崖
年代:后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
尺寸:拓高151、宽123厘米
字数行数:5行行4字、上方侦1行2字
出土地: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浙江省会稽县(现绍兴市)鸟石村
原石所在地:现存发现地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宝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