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有了快感你就喊
本帖最后由 李丰原 于 2012-6-20 18:58 编辑按:此文系著名美术批评家郑志刚为《书画世界》“围观”专栏而作。 有了快感你就喊 郑志刚据雅昌艺术网、搜狐新闻、水母网、新浪上海、凤凰网、新华网等多家网媒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5月2日晚7点,北京时间5月3日早7点,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旷世经典《呐喊》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创下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之最高价格。之前的纪录是毕加索1.06亿美元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相关报道说,此次拍卖未开始前,已被业内视为近10年来最重要的拍卖之一。蒙克共创作过4个版本的《呐喊》,这次拍卖的是作于1895年的版本,乃板上粉彩。此作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收藏,其父托马斯·奥尔森是蒙克的朋友、邻居及艺术赞助人。 蒙克的《呐喊》是世界艺术史上公认的杰作。苏富比称,《呐喊》在学术界或者普罗大众间的知名度,大约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莉莎》。至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蒙克曾有夫子自道:偕友散步,日落崦嵫,突然,远天殷红似血,海湾深蓝如魅,莫名忧伤涌上心头。友侪前行,己则茕立,惶悚万状,通身崩溃,遂凄声呐喊之耳。 在我看来,其实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成就了蒙克的艺术。究诸底里,他的画无非是“情绪肿瘤”的发泄与寄托而已。蒙克生于挪威洛顿,多年抑郁而扭曲,性格孤僻而敏感。他5岁时母亲便因肺病去世,15岁时姐姐病死,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殒命,此外,妹妹有精神病,自己也病魔缠身。这般疾病与死亡的记忆伴随终生。45岁时,蒙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到哥本哈根疗养,愈后隐居挪威。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挫折、自卑、惊恐、孤独等负面情绪的剧烈折磨,势必要发生心理变异。对蒙克而言,也许只有借助绘画这种方式,才能为苦闷得近乎窒息的人生,撕开一条苟延残喘的缝儿。这样的创作,类如《病孩》、《在灵床前》、《青春期》、《圣母玛利亚》、《吸血鬼》、《船舵上的死神》、《生命之舞》(1900年)等,在大众眼里,定然是“堕落”不堪的。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于中《呐喊》最富刺激性。画面上,血红色的云阵、靛蓝色的海湾及山峦、栏杆及路面上利刃般流逝的线丛,都在涂抹着某种浓郁的焦躁与虚无。形近骷髅者于掩耳、瞠目、裂吻、扭身诸般动作中所喷张出来的尖叫,凄厉而又绝望,穿透了无数个麻木不仁的胸膛。
就艺术视角看,画面但凡真实表达了内心,便远胜于那些只会在技术层面机械地营造“高、大、全、艳、光、亮”的匠作们。蒙克早年师从于自然主义画家克罗洛,到巴黎后与高更、劳特累克交善,逐渐转向表现主义。他的艺术有一种变态的真实,试图用强烈的不和谐,来反对形式完美,突破对人的行为及所处环境的叙事性描绘,重在揭示人的心理状态。 《呐喊》使蒙克饱受诸如“丑恶事物的画家”等指摘与争议,但也为他赢得了“表现主义之父”的不朽地位。这幅画甚至缺乏基本的素描关系与透视表达,只是色彩与线条的率性纠结。大概没谁会愿意将其悬于卧房粉壁。不被它“硌”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已经不错了。
《呐喊》再一次使我们懂得,只要你敢画,不管不顾地画,哪怕是充满病态地画,歇斯底里地画,画自己毫不虚饰的个性与内心,就定然能凌越技法、践踏俗议,一超直入如来境。
抬举蒙克的是蒙克自己,成就你我的也只能是咱这一百来斤。放肆地画起来吧,亲! {:1_277:} 读来痛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