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0

 在方的结构形成以后,线条书写与成形的规定性就发生了变化。转折由圆变为方,转折时不再中锋圆转,而是换锋折出。起笔和收笔的时候,必然有笔锋的变换,书写时对起、收的刻画就形成了“蚕头雁尾”。我有一个观点:文字之始即是书法之始。第一个人创造文字的时候,就想把文字处理成一种抽象的、美的符号。这是一种艺术发生学的思考。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1

书法发展到隶书,在思考如何把字写得更美的时候,必然要修饰它的笔画,于是出现了侧锋写方块字。侧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中间最重要的技术与技巧发展阶段之一,没有侧锋就没有其后更为辉煌的中国书法。在隶书书写中不用侧锋就不能书写出“蚕头雁尾”,如果完全中锋,就如甲骨文、金文的线条起首一致,从而失去应有的艺术表现。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2

虽然圆的中锋线条在书写中间也有美的创造,但其表现的丰富性和隶书有质的区别。我们要把中锋和侧锋放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去看待,这两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伴随着中国书法八千年的发展,从而促成了由中锋到侧锋的重大技术与技巧转换。只有侧锋才能更为充分地描绘线条的本身,这是毛笔在纸帛上书写而导致的书法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2

从古隶到八分书即今隶,又经历了将近五百年的时间。现在见到最多的隶书,主要是东汉末期出现的标准铭石隶书。秦汉时期的书分三体: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即草体书(11)。隶书在其后近两千年的时间,按照铭石书的方法书写“蚕头雁尾”。自战国开始的古隶没有明显的“蚕头雁尾”,是因为有一个艺术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东汉末期,以蔡邕为代表的书法家总结出隶书的最高成就,形成以《熹平石经》为代表的标准隶书。

  中国书法由篆书的圆发展到隶书的方、由中锋发展到侧锋和文字书体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方块字的出现是文字与书法的双重努力的结果。方块字是战国末期至汉代形成的,为了便于识读和美的欣赏,用方块稳定的字形协调整篇的文字描写。一个长的手卷用圆的字形书写肯定会不稳定,产生动荡感,这种动荡感影响审美的专注。跳跃必须和静止相辅相成,才能给人以稳定感。书写实践与审美观念的递进,使文字与书法均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3

回复 54# 钱塘客子


    课间休息,在陈院长办公室全体教师与刘正成先生合影留念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3

课间休息时间,陈院长和刘正成先生就学院教学建设、教材建设等交换了意见并提出宝贵意见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4

中国书协理事河北省书协副主席范硕先生一起参与讨论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4

中国书协理事河北省书协副主席范硕先生一起参与讨论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5

四 行楷书:中侧锋并用与方圆兼施

  `

  中国书法在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的时候,发生了第三次重大演变——出现了行书与楷书。从刘德升、钟繇到王羲之大概一百年的时间,中国书法出现了一种新书体,也即是沿袭至今的最后两种经典书体。这是三个阶段中间时间最短,但又是文字与书法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现在的行楷书,不是由篆书,也不是由隶书的线条去描写,而是由八种不同形态的点画组成。王羲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最终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创造了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汉字的每一个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一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规定性,这是从钟繇到王羲之一百年时间中间确定下来的。由点画组成的字,其形态可以说它是方,也可以说它是圆。

钱塘客子 发表于 2012-5-21 19:35

回复 59# 钱塘客子


    所以,我认为它的结字是方圆兼施。我们可以像颜真卿一样写得方一些,最后变成活字印刷的字模,但是就字本身来说,它既方又圆。而篆书和隶书的基本特征非常明显,篆书就是圆的,隶书就是方的。楷书和行书是方圆兼施,没有确切的方和圆。正是点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王羲之以后的一千七百年,“永字八法”的点画只是作一种数量上的变化,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应邀赴河北美术学院讲学并欣然受聘为我院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