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5-6 18:45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2-5-6 18:45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2-5-6 18:46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2-5-6 18:47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展览现场报道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5-7 18:15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馆长寄语
张国辉
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其生存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如何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形式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每一位书画艺术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北京永昌美术馆以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不只是做展览,同时也在探索一种文化延续的模式。我们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引导大家深入读书,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书本从渐行渐远中回归。美术馆聚集了多位艺术家,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他们依然在努力探索,艺术家的蜕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付出,还要有包容的心态去发现、学习。
“东边以东”,是一个展览,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包容,各种流派风格的碰撞一定能激起大家思想的火花。这次展览有一定的地域限制,但是对于文化的思考没有限制,希望这次展览能成为一个起点,为大家点起思考的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北京永昌美术馆馆长张国辉
2012年5月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5-7 18:16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5-7 18:19 编辑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主持人语
周祥林
书画,本质上是个人的。所以,无论五色多么炫目,五音多么悦耳,归根到底还得归属于心灵。舍此,一切都停留在表面。
然而,任何个人也都是社会的。俗人是,高人雅人也是。即便遁于郭外的隐士,也不能例外。不然,死水一潭。纵有苏东坡、陶渊明般的才华,也翻不出新的花样。这样的人生不可能有意思。没有意思的人生还怎么可能有艺术呢?
人离不开社会,这是人性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但有一些人虽在社会中,却未被社会迷失,他们不停地见贤思齐,掷浊扬清,才使人类的历史一个文明一个文明地向前演进。
不迷失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在现在这个极速、高速从众的环境中,如果多点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的志同道合,于社会,于自己可能都大有裨益。
“东边以东”展中的作品未必都是当代最好的,但勿容置疑的是这种形式,说他是最好的恐怕也不算为过,因为这中间的每个人都是在表达自己——自己的心灵。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5-7 18:17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5-7 18:19 编辑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学术主持人语
徐忠平
人们常常羡读魏晋士人之文赋,心慕手追魏晋士人之书迹,其实更令人着迷之处却在魏晋士人的生活情怀中。在魏晋南北朝的士族生活中,崇尚“秀骨清像”皓质呈露。士大夫品评人物的标准例如说王羲之“风骨清举。温峤“标俊清澈”。说嵇康“风姿特秀”。说王衍“岩岩秀崎”。当时有名望有身份的士大夫一举一动乃至生病都为世人赞赏为“病态美”乃至仿效。被称为“玉人,如玉山上行”的裴楷一次生病,王衍去看望,裴本来向壁卧,勉强回视,衍见他双目闪闪若岩下电。身体已经不堪?眼睛却闪闪如岩下电,让王衍著迷不已。在追求神采与透韵的时尚中竟发展到了士人近女子气的“皓质呈露,光澜玉颜,粉白黛墨,笑目流顰”的地步。士人何晏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谢尚“好衣刺文,为人妖冶”。谢玄“好佩紫罗香囊、王衍常在车中揽镜自照。”当时人崇尚美俊之风。更有动人的趣闻与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美名,围观如堵,而盛有美名的潘岳年轻时出门“夫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而归”。而另一文学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抛之,委顿百返……。
魏晋人尚雅秀、韵美到此地步,也无法不在其文学、诗境、书画上达到极端的“雅与韵”。但若要追溯起来,士人追求清雅与佩饰加之心性的高洁,直可在更早的伟大诗人屈原身上寻到:屈原在吟他的气节说 “处浊世而显荣非余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吟他好修饰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吾即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可以说,中国的士人从屈原始守气节,好雅饰之风便绵延下来,到魏晋南北朝以至于蔚然泛滥。随后唐、宋、元、明、清至今,历代士人无不以此为高标,行卧举止,吟诗作赋,莫不追求一个“名士风采”。
一把古琴,一只洞箫,一柄长剑,一首绝句,一具几案,一张薄宣,我们都深深迷恋,且愈久愈爱之,这是生於斯,长於斯,远祖父辈恩惠于我们的福泽。
东边以东展览正是以这种东方独有的气场建构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一起享受这种福泽。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5-7 18:19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策展人语
延续
景安文
“东边以东”,一个充满诗意的词语。 “东边”,是一个方位,古老而又神秘,诠释着中华文明灿烂的光辉, “以东”,是一种延续,承载着几千年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
这次展览汇集了北京东部的一部分书画艺术家的作品,不是全部,暂且当成代表吧,因为展览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北京用包容的态度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各种风格在这里交汇融合,我们就是要把这种种风格做一次展示,以期引起大家对当前书画艺术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能聚集在这繁华闹市中的清净一隅,做一次书画艺术的审视和剖析,远离浮华名利与商业化的炒作,艺术是单纯的,这次展览也很单纯,我们就是给艺术家提供一次单纯的艺术交流。
由于参展艺术家的风格多样,所以研讨会也没有完整的学术定位,多元化的样式更能引发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书画艺术的活力源于传统,对传统多元化的解读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动力。北京给这种多元化提供了生存空间,大量外地艺术家的聚集形成了有规模的群体,互相之间交流、影响,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状态。
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关注艺术本身的同时,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也应该是受到关注的重点。客居,栖居,寄居,等等,这些词语明确的说明了很多在京艺术家 “京漂” 的生存状态。但是艺术的稳定性和艺术家的稳定性是不能等同的,北京的包容给了这么多艺术家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的环境中如何把握创作心态,应该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课题。
希望这次展览是一个起点,各位艺术家在交流之后能有思考,能有延续,这也是北京永昌美术馆所期待的。
感谢各位艺术家对“东边以东”展览的支持。我们刚刚起步,工作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也请各位老师、同道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谢谢。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5-7 18:21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暨学术研讨会
策展人语
向东的立场
陈亮
实际上,“东边以东”这个词在语义的延伸中拓出一种优美的坚决、一种包容的宽度和文化自觉的维度。
费孝通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中说:文化自觉,就是人在既定的文化中对其文化有“自知之名”。所谓“自知之明”,我认为是一种自主能力,它是维系个人存在和文化选择的立场。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选择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反思。勃兰特•罗素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成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摩西、穆罕默德、孔子这样的人的性格。” 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的文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形成时期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儒释道无疑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正是从此处着眼,在概念上形成一种文化归属--东方意识和价值。在地域上隐喻般的选择北京管辖之内故宫的东边甚至更东;在艺术家的邀请上,完全采取包容的态度,只要你愿意参加这个雅集,我们就接纳你的作品和思想。我们美术馆和策展人企图把这个展览做成完全敞开的艺术雅集。我们深信,实现文化自觉首先应当拥有这份包容,这是最核心的东西。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其实“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它主导的现代文化观是尊重差异、承认个性,并诉诸平等的话语沟通的“特殊的普遍主义”或“普遍的特殊主义”,摒弃任何偏见和矛盾。就像孔子一向主张的“有教无类”,有一天他看到自己在中原不能行其道,就想着要“乘桴游于海”、移居九夷之中,孔老夫子全然没有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和态度应该是我们大力发扬的。
再者,此展对于整个北京东边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现状也会有一定的展现,当然这种表现可能会因为我们的邀请之狭而未尽充分,但我们相信这个雅集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通过此展我们还想探讨的一个话题是,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必须对他的生存,包括身体和精神作出解释,则不可避免地涉及他所生存的时代。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在每个艺术家那里都会有很大不同,我们的话语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这种思想会左右艺术家的创作。比如北京东边最大的艺术聚集地 --宋庄,在那里有成千个艺术家,我听说其中有很多画家由于生存环境、个人原因等并不能很好地生存,这种事实势必影响其创作,悲观甚至厌世,这种生存处境极有可能会改变其文化选择。这些都是我们“东边以东与文化自觉”研讨会上重点讨论的问题。
《说文》解“东乃动也,阳气动,于时为春”。我们追求一种文化归属中动态中的静穆,拒绝当下艺术界的起哄和聒噪。这种静穆就像东山魁夷在《绿色的世界》中的描述:“不停的雪。敞着幽静的世界,由飘动的雪花所衬托,更加深化了的寂静,然而那里却感到无限的温暖,不是僵死的世界,而是静悄悄的生命搏动的交响。”
听!这个交响正奏响我们向东的立场。
贺进
发表于 2012-5-7 18:21
--“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展览作品欣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