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词散文书画作品,请指教!
本帖最后由 李雷 于 2012-4-9 11:55 编辑个人简介 李雷,1982年生于云南大理,白族。浙江大学文学学士,浙江大学传播学硕士。现就职于云南中烟工业公司。长文赋,擅诗词,工书法,喜丹青。俯仰无愧天地,枯荣笑谈古今。七绝 · 自题惠风居 李雷
半窗明月满庭芳,
一榻清风四壁香。
蘸取青山雄画笔,
舀泼云水润诗章。
清平乐·白荷
李雷 季羡林老人喜荷并植荷,世称“季荷”。余曾于浙江西塘偶见白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颇类“季荷”,故作此词以记之,兼怀季老。
青衫破水,照影轻波醉。晓露走盘琼玉碎。孤绿轻摇白佩。
闹红千百风裳,惟斯素淡容妆。雨后半池翠黯,一枝满袖清香。
清平乐
○○⊙▲, ⊙●○○▲。 ⊙●⊙○○⊙▲,⊙●⊙○⊙▲。
⊙○⊙●○△,(换平韵) ⊙○⊙●○△。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摘自《白香词谱》)
七绝 ·诗友雅聚抚仙湖
李雷
流水丹弦万卷书,
觞歌放棹抚仙湖。
诗托青鸟传云外,
衔落瑶池生碧芙。
五绝 · 自题水仙图 李雷
晓窗仙子来,
雪瓣逐春开。
清梦凝芳影,
新姿绝粉埃。
七绝 ·怀友
李雷
秋水迢迢千里梦,
桂花点点数行书。
烟云冷暖轻拂散,
明月载君游五湖。
点绛唇 · 妃子笑 李雷
雪玉红袍,露啼匀淡胭脂语。满枝风絮,吹细轻寒雨。
一骑红尘,拂散华清雾。嵬坡路,断魂游处,霓曲声声苦。
仄仄平平(句) ⊙ 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句) ⊙ 仄平平仄(韵)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摘自《白香词谱》)
捣练子· 丽人行
李雷
余九岁曾作《余乐图》,至今二十载矣。少时绘事意难忘,今作词以题记此图。 初夏静,丽人行。淡粉娉婷步态盈。 游遍荷丛观碧翠,觅得香瓣载愉情。 ○●● ●○△(韵) ⊙●○○⊙●△(韵)⊙●⊙○○●● ●○⊙●●○△(韵) (摘自《白香词谱》)
为云南大理一寺庙所题写的楹联
本帖最后由 李雷 于 2012-4-9 11:58 编辑
平湖秋月
李雷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是若要论及八月十五中秋夜的那轮月亮,我则认为是“天下三分中秋月,二分无赖是杭州”。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秀在四时,四时之媚,少不得湖月秋颜,湖月秋颜之俏,更在中秋月夜。“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是西湖上的两大赏月景点,我在杭州几年间的中秋,去得最多的是“平湖秋月”。“平湖秋月”在白堤上的锦带桥西侧,背倚孤山,濒临西湖外湖,是一块由陆地延伸出去的三面临湖的观月平台。御碑亭、平湖秋月亭、八角亭等错落有致的环绕在观月台四周。
中秋夜,驻足观月台放眼望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色清明湖面如镜。秋水长空中悬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她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精心妆扮,把最动人的容颜映照在西湖这一面千年梳妆铜镜上,照月前后“镜”,月“镜”交相映。月点“镜”心一颗珠,在“镜心月珠”的四周,柔和的月光轻轻地罩染着湖面,仿佛有一支画笔把月色由浓至淡地层层拖染开来。岸堤边荷叶清香拍人,又给这湖中秋月增添了一分醉意。湖天一碧,皓月当空,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今时的“平湖秋月”景址,其实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品题西湖十景时才固定下来的,刻有康熙所书“平湖秋月”四字的石碑仍矗立于斯。清朝以前的“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的一种泛化概念,那时的“观月族”或泛舟湖上或移步换景,饱览湖月交相辉映。明代徐渭有首藏头妙诗:“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每一句诗的头一字分别取自“平湖秋月”,道尽了“一色湖光万顷秋”的千般风情。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古代“杭州市长”曾这样度过杭州的中秋夜:白居易有如雨的桂花做伴,趁着夜色“山寺月中寻桂子”,这一夜让他久久不能忘怀,成为他晚年“忆江南”的重要片断。苏轼则在月夜观赏钱塘江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虽然史料未曾留下白、苏二人西湖中秋赏月的雪泥鸿踪,但我想他们也定不会错过西子湖畔的水月秋颜。 晓窗仙子来
李雷
初春时节,在临窗的案桌置上几株水仙,这便是所谓的“岁暮清供”了。
水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中南欧各地,大概在唐初扎根于中国。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描述过一种叫“奈柢”的植物,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关于水仙的文字记录:“奈抵出拂林,根下如鸡卵,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
有民谚云:“水仙不开花——装蒜。”这和“凌波仙子”的雅号相比,自有一种别样的风趣和诙谐。水仙也被唤作“金盏银台”,盖因在晶莹剔透的六片白色花瓣中心,还生有状如盏形的黄色副冠,此乃单瓣水仙。还有一种是复瓣水仙,十二片白色花瓣卷成一簇,花心簇生众多白黄色小花瓣,亦有雅号“玉玲珑”。
水仙花期不长,十来天的功夫,淡雅的花朵便会凋谢。然而,正是这短暂的花期,却引人痴迷于其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水仙是他的命,他曾兴师动众地从杭州举家搬迁到南京,只因南京盛产水仙;囊中拮据时他甚至当了内人的簪子去买水仙花。丰子恺在散文《渐》里写道:“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周瘦鹃在《得水能仙天与奇》的佳文中感叹:“雅韵欲流,足为水仙生色”!秋瑾最喜欢在窗前案头置养水仙,把自己的情怀融入到“嫩日应期雪,清香不让梅”的诗句中。
一花一世界。虽然花期短暂,却能获得最为诚挚的生命礼赞。在生的时候从容地绽放出饱满的灵魂,灿烂地活出真实的自我,在走的时候坦然面对凋谢和逝去,所谓“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大概就是如此吧。“地坛精神”守望者史铁生就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结局,而在于“充满艰险和激情的”或“辉煌”或“悲壮”的过程,过程就是目的。
花开眼前,信笔五言:晓窗仙子来,雪瓣逐春开。清梦凝芳影,新姿绝粉埃。只要水仙花还在人间开放,这盎然清新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 兰亭,兰亭
李雷
细雨梦回兰亭远。
公元353年(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仿佛在梦中依稀重现,声影斑驳,人颜难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41位宽袍大袖、风姿优雅的东晋名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汇成《兰亭集》。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经常亲近自然、玄思生命。这一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化派对,井喷出晋人对精神自由和人性本真的孜孜追求。“书圣”笔下324个潇洒飘逸、隽雅冲和的汉字,更是将中国书法的“尚韵”审美价值推向至高境界。以“兰亭体”为代表的“不激不历,风规自远”的清逸书风,绵延千年,浸润后世。在幽深的中国历史长廊中,王羲之和他同时代的书法家们给战乱频仍的魏晋时代增添了无比活泼的亮色,也如同启明星一般划亮了中国书法的天空。他们把生命的能量全神贯注地投注到书法艺术中,在黑白空间里提按顿挫、缓行疾走,人生的悲欢、生命的观照尽陈其间,而这样的精神投射也一直维系到了他们生命的终端。王羲之所领衔的魏晋书法家团队,受到包括后世帝王在内的难以计数的“粉丝”的追捧。自魏晋之后,书法开始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修养道德、遣兴抒情的“内圣之学”,枯荣淡浓的笔墨构建起文人们“尚志”人格的精神谱系。
一千六百五十多年来,浙江绍兴兰渚山麓下的兰亭,几经兴废,地址数次变迁。千年风霜侵蚀了王羲之观鹅池前的“鹅”字碑,但却无法侵蚀“兰亭”这一书法“麦加”的历史光彩。虽然后世朝觐者众,但从容飘逸的“王书”气质却是一代一代地“水土流失”了,直至现当代,纯粹的“书道”更是日渐式微。并非技法无法超越,自晋以后至今,书法技巧代复一代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多元化的技法和流派“雄州雾列,俊彩星驰”,但却很难再次大规模地触摸到晋人萧散超脱式的打动心灵的“书道”了。“有意为之,名传千秋”的躁动功利心态,如同疯狂拔节的野草,反而羁绊住了心与手。
特别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书道”一旦卷入“致用”的旋涡,也就渐渐丧失了化机之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在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以功利目标和技术手段为本质特征的工具理性,控制着个体生活,使得人性工具化、碎片化、同质化和程序化,个体逐渐丧失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一味地接受和顺从,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成为“单向度的人”。大概这就是今时今日,我们再难从“书道”中寻到“适意无异逍遥游”之精神气象的最大原因吧。“开始了吗?已经结束了!”——快餐主义正在垄断并统治着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实用高效”早已君临天下。仿似“超女”、“快男”一般,谁都可以一夜成名,众神狂欢”过后,却发现谁都很难成为迈克尔•杰克逊式的永恒经典。在一个日益陷入工具理性崇拜的“单向度”快餐时代,“大师”注定“难产”,只因精神与思想的基座早已坍塌。无怪乎,当年季羡林、任继愈甫一仙逝,“健在者还有谁可堪称大师”、“大师的接力棒谁能接住?”就成为坊间讨论的热点话题。
流行偶像周杰伦在兔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兰亭序》,歌词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无多大关联,重在表达“真迹缺,真心能给谁?”的爱情意境。据说绍兴兰亭景区已借势人气偶像,提升兰亭文化的传播力度。这更像是梦醒时分,一曲“寻寻觅觅,真迹无觅”的后工业时代挽歌。 {:1_277:}{:1_277:}{:1_277:} 厉害噢,年轻有为。 厉害,什么都不差,只差年龄了。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