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 发表于 2005-8-30 21:21

盛庄寻梦(三则)

盛庄寻梦(三则)
 2005-8-13 16:15
  殳书铭与《寒笳集》
    殳书铭(1918—1995),中医、篆刻家,斋号可园。早年就职于上海,为黄葆戊先生弟子。与李叔同先生结为忘年,李为其书一联:“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殳立于座佑,终身为戒。
    抗战后,先生得到了弘一弟子,著名学者蔡丏因转赠弘一大师手书《寒笳集》书稿。
    《寒笳集》又名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蕅益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子。二十出家,为憨山大师再传门人,27岁始治律藏,发愤钻研佛学,57岁圆寂于灵峰,著有《灵峰宗论》等数十种。被邱光大师尊为千年罕见之著述。弘一大师生平最崇蕅益,辑录《宗论》中格言警训成《寒笳集》。用乾隆陈墨,以小楷精心书就,淡然朴实,观其文,如受慈母之训,文、字尽善。如此双璧,无疑人间至宝。难怪殳书铭先生视若性命。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有人出二十万金欲买其书稿,殳一口回绝。然殳并不富裕,靠药店门口设医摊度日,省用自来水,用河水洗刷、生活。他还是牢记大师之训戒,真乃保护文物,贫穷不移。直到先生病重住院,觉得是交接的时候了,要求领导、家人到场,把珍藏半个多世纪的《寒笳集》手稿等重要文物,交桐乡市博物馆收藏。先生如释重负,安然仙逝。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殳先生传递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是弘一的精神,也是蕅益的精神,更是吾辈要学的精神。
    钱君匋与他的坟墓
    要说钱君匋聪明,但他少算了一步,就是自己的坟墓。因为桐乡没有山,他看得远,如把坟墓建在平原,非但占用良田,随着时代发展,迟早被后辈给移了。不是几百几千年前的坟墓都在被挖吗?
    海宁倒有现成的西山,而且又在硖石城中,还有徐志摩作伴,闹中取静,唯我独尊,还时有游园人来,将会永不寂寞,可谓最佳之所。然艺术院建在桐乡,自觉有负海宁。先生进入了无奈的烦恼。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海宁人更聪明,似乎看穿了钱先生的心病,对症下药。两条思路渐渐走近,合一,达成共识。海宁同意出墓地于西山。把先生余下之藏品(后期藏品)捐于海宁,海宁再建一“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公元将走近二十世纪末年,艺术馆造好了,先生也到了暮年,然墓地一直未落到实处。问题之核,是穴位之高低。先生要求比徐志摩高一点,他想到了“那边”可高人一筹,海宁方面有点犯难,心觉不妥,然碍于面子,故迟迟未定。这时先生知道来日无多,多次急催侄子抓紧联系。经努力,一日告知墓地落实妥当。先生听后,马上神经松弛,即送医院,不日就仙逝而去。可谓圆满者也。是年,公元一九九八年。
    毛笔也焗油
    乙酉初夏,“南艺”博导黄惇来浙,参加弟子曹建平书展,曹亦为余之弟子。同叙之余,黄想在毛笔的娘家买些笔回去。桐乡与善琏毗邻,正有善琏笔商水晶斋设于是地,黄对湖笔,尤对水晶斋制笔有独钟。然他惯用之笔种断档,黄是用笔高手,惯用羊毫,试了几种不尽如意,觉得有尼龙毛和其他硬毫,一试便知。尼龙毛是近几年从日本引进的一种健毫,比较强健,弹性好,然笔性较差,用笔时少内涵,大凡高手都不喜欢。黄惇找到不少如意之笔,当试到狼毫时,黄眉头一皱,大叫“不对”,老板倒也老实,说:现在的狼毫大部分是代用品,是用其他硬毫替代而染色,黄恍然大悟,噢“毛笔也焗油”。随手写了“毛笔也焗油”,觉得还少一点什么,又顺手补上了“修女也疯狂”,这是信手拈来的一部外国电影之名,后面竟落上了款:乙酉试笔于桐乡黄惇,还盖了章,成了一件有趣之作。就因有趣,故写此小文,黄惇兄见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盛庄寻梦(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