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斋闲话(3)
一无斋闲话(3)2005-7-23 16:59
▲梁谳《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有一定道理,但不科学。实际上,晋仅指二王一类的行草;唐仅指欧、虞、诸、颜、柳等一类的楷书;宋仅指苏、黄、米、蔡一类的行书。说有道理,书史中只概括一个时代的高度抽象的书风代表,其余可以忽略不计。说不科学,主要是不全面。晋有清新潇洒的小楷,唐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有***、癫狂的大草(足可以代表唐代书法,与楷书并列),宋有楷书、草书等。
▲出门旅游,喜欢看自然景观,因为能得自然之气。不太喜欢看人文景观,因为人工雕琢太盛,以此观照书法,我喜欢自然之气充足的民间书法,它能使我想象、发挥,令人激动。
▲初学者经常会问“学书法有没有捷径?”我认为学书法可以走捷径,取法正少走了弯路,等于走了捷径。那么如何取法呢?传统方法是从唐楷入手,如果仅把学写端正,写好看,未尝不可,唐楷是楷书的顶峰,无可逾越的高峰,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未能取得成果,最后无功而返,一事无成,主要是自信心不足使然。我认为从隶书入手可解决自信心问题,隶书结体较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写得像,写的像就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有信心就可继续学下去,形成良性循环。隶书写好了,可以“左右逢源”,上学篆书,下学草书、楷书、行书等。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诗有造境、写境之别,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相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以此观照书法,境界立现。造境者,法为我用,“有我”之境,创造也;写境者,以法为用,“无我”之境,书奴也。
▲《广武将军碑》又称《苻秦建元四年产碑》、《张产碑》等,前秦建元四年(东晋废帝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十月立。碑石原在陕西省白水县,几经辗转,现存于西安碑林。四面刻字,已有破损,有方界格。此碑字体属带有楷意的隶书,是隶向楷过渡期典型的有个性的书体。此碑笔法承袭篆隶,偶尔有楷书笔意,结体一任天然,不加修饰,极尽变化,充满天真幼拙,整体气韵十足,虽字字界格,但气脉相连。难怪康有为曾有跋文,曰:“北碑近新出土以此为古雅第一”,“惟碑为苻秦建元四年,去右军兰亭仅12年,故字多隶体。实开灵庙碑之先,渊茂且过之。应与好大王碑并驱争先”。
当代以民间书法统领天下的王镛先生对此花费很大心血,从中汲收了很多营养,他的隶书、行书面貌基本上以此碑为根基,他在临写此碑时曾自解:“此碑风格质朴无华,浑厚古拙,我力图抓住这一特点,并打破原碑横竖成行的章法,参差错落,大小随之,一任自然,似更能体观原碑神采,具粗服乱头之美。”王镛先生作品是以乱取胜的,一乱章法,二乱结体,三乱墨法,在乱中达到大和谐,这在当今书坛是无人可比的。聪明的王镛先生以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透露的信息值得善学者思考。以王镛先生为主倡导的“流行书风”正在越来越理性地向前迈进。21世纪的“流行书风”正在被世人所关注,必将载入中国书法史,因此,可不可以说,此碑为“流行书风”的源头之一。
十几年前,我在金陵一老先生处看到此碑老拓本,借回复印了一本,天天临习不止,爱不释手。但有一天被人借走,一直没有归还,时间一长我也记不清谁借的了。2002年我出差西安,在魏杰、宋江安等先生的陪同下,在古玩市场买到了《广武将军碑》的拓本(据说是清代的),这才了却了心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