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墓志释文注释。请大家指正。
君諱璧,字元和。勃海條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條神葉,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風華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蒐乘榮違世。考齊郡,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
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俶儻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不存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淳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國。
昔晉人失馭,群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觀書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狎淵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稱在朝,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
以母憂去任,戚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旅,謀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魯衛,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鄉,物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形河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希祿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群公交轍,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緒失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王。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長史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群,漳東妖醜,望旗鳥散。
太傅清河王,外膺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軍事,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遷缺。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
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條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夫子。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㵰,魏薄桑湄。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生光。䩭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無聞。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
曾祖祐,燕吏部尚書;曾祖親,廣平游氏。祖雄,東莞太守;祖親,北平陽氏。父璆,御史中丞,父景仲州主簿齊郡太守;母遼東公孫氏,字佛仁。父楚秘書著作郎。妻滎陽鄭氏,字潤英,父冀司州都州主簿。息男子貞,年十五;息女孟猗,年十八,適滎陽鄭班豚;息女仲猗年十七。
勃海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郡。在今河北沧州一带。最早设立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由冀州管辖。北魏登国元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指 汉 扬雄 的《太玄》。《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历筭。常耽好《玄经》。” 宋 辛弃疾 《感皇恩》词:“ 子云 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明 高启 《读史·扬雄》诗:“如何晚把《玄经》笔,却为新都著《剧秦》。”参见“ 玄书 ”。
(2).指《老子》。《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玄经释典,靡不该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参见“ 玄书 ”。
周朝末年。
因老子著玄经,故其后代子孙也成为灵条神叶。
.指武艺或用武。 指李氏后人在汉朝多为行武出身,建立功业。如汉李广等。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协,众之同和也。——东汉·许慎《说文》。 协和万邦。——《书·尧典》。传:“合也。”协用五纪。——《书·洪范》。传:“和也。”
指在位的皇帝。 《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初, 窦氏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谏争,而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金莲记·廷谳》:“试读桧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行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
地方政府和诸候国。
登翼。犹辅佐。《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序》:“有 汉 元舅曰车骑将军 窦宪 ,寅亮圣皇,登翼王室。” 李善 注:“登翼,谓登用辅翼。”《后汉书·窦宪传》:“登翼王室。” 李贤 注:“登,升也,翼,辅也。”
王庭”指的就是封建社会少数民族的统制中心。该称谓直至夏、辽等仍在沿用。本文指朝廷。
风采才华。《南史·谢晦传》:“时 谢混 风华为 江 左第一,尝与 晦 俱在 武帝 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唐司空图《上考功》:“必弘声价,未浼风华;中外具瞻,浅深莫际。” 清 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帝阁,天帝或帝王所居的殿阁。 唐若赴仙庭之会。” 唐 王勃 《梓州白鹤寺碑》:“丹乌抱日,疑增帝阁之华;素鹤低云,若赴仙庭之会。”
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清末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亦称尚书。宣统三年,始改尚书为大臣。
操履:操行,品行。出处:《北史.庾质传》:“操履贞懿,立言忠鲠。”
明察,审查。 溪极则不鉴。——《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 李朝威《柳毅传》
铨品(铨品).衡量评论。指好的评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名章伟著皆欲铨品,异闻逸传皆欲论述。”
燕朝 yàn cháo 古代天子、诸侯在路门内的路寝会见臣子。亦指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后休息之所。《周礼·夏官·太仆》:“王眡燕朝则正位,掌摈相。” 郑玄 注:“燕朝,朝於路寝之庭。王图宗人之嘉事,则燕朝。” 贾公彦 疏:“以其路寝安燕之处,则谓之燕朝。”《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灋” 汉 郑玄 注:“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羣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 宋 陆游 《江西到任谢表》:“顷入对於燕朝,实亲承於睿奖。” 宋 陆游 《谢解启》:“譬之进昌歜於玉食,陈侏儒於燕朝,方以怪而见珍,故虽朴而不废。”
声光, 声誉光耀。
龙部,指朝廷。龙指皇帝,皇帝所踞之所,指朝廷。
东蒐dong sou, 帝王至东方巡狩。《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相士 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 杜预 注:“为汤沐邑,王东巡狩,以助祭 泰山 。” 孔颖达 疏:“今言蒐,则王之巡狩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违世乖俗,【解释】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出处】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仪之士,不得至是乡。”【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养生术语。指精神情志的调养与道德修养。见《淮南子·俶真训》:“静泊恬淡,所以养性也。”道家与道教主张淡泊无为,涵养人的自然本性。又为养生的别称。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养
性”即为养生专篇。
颐年(颐年)yí nián 谓保养年寿。 明 何景明 《述归赋》:“终养恬以颐年兮,厌予心之所谌。”
并连芳递映,芳名并立连续,相互辉映。
继宝相辉,继承祖上德行,使家世连续不衰,与祖上声名相互辉映。
締靈結彩,缔结灵气,凝结风彩。指人系天赋神韵,凝聚日月精华出生。
维,用于句首,无义。
养育象山一样的性情。
韵宇, yùn yǔ韵宇(韵宇)犹器量,气度。《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 刘良 注:“韵宇,犹器量也。”
端华,端正而华丽。
风量,风度气量。
渊远,深邃,深广,渊远流长。
俶傥 tì tǎng 豪爽洒脱。《魏书·阳尼传》:“性俶傥,不拘小节。” 清 褚人获 《坚瓠六集·幔亭仙》:“ 徐季 暨弱冠,有才华,俶倘好义,不能俛仰尘俗。”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先是,有 延陵生 者,襟怀俶傥,学究天人。” 钱基博 《吴禄贞传》:“顾 禄贞 颇俶傥不羁,而 良弼 则礼法自绳。”
倜傥不羁 tì tǎng bù jī 倜傥:洒脱,不拘束;羁:马笼头,比喻束缚、拘束。形容洒脱豪放,不受拘束。出处 《晋书·袁耽传》:“耽字彦道,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当为诸生时,倜傥不羁,睥睨一世。”
魁岸
拼音:kuí àn
详细解释
1. 魁梧高大。
《汉书·江充传》:“ 充 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南史·袁泌传》:“﹝ 袁泌 ﹞字 文洋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此时 朱重 居移气,养移体,容仪魁岸,非复幼时面目。”
2. 奇伟不凡。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杨炎》:“余观 杨公 山水图,想见其为人魁岸洒落也。”《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有望气者谓 绪 ( 王绪 )曰:‘军中有王者气。’於是 绪 见将卒有勇略逾己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红雪》:“客京师人,风格魁岸而彬雅,不类武士。”
独绝:dújué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出自:《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哮阚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慴。”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清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年过五十猛气在, 王翦 既老称冠军。” 清 吴嘉纪 《垂钓行答郑绛州》:“敛抑猛气上小舟,天海之际垂钓钩。”
煙張,象烟一样有张力,弥漫。
雄心, 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壮志宏愿。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宋 苏轼《白帝庙》诗:“远略初吞 汉 ,雄心岂在 夔 。”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坚韧地斗争下去吧,以你更大的雄心去压倒敌人吧!”
亦作“ 泉涌 ”。 1.泉水喷涌。比喻事物源源不断,滔滔不绝。 晋 陆云 《南征赋》:“雄声泉涌,逸气风亮。”《旧唐书·郑畋传》:“﹝ 大中 ﹞十年,王师讨 徐 方,禁庭书诏旁午, 畋 洒瀚泉涌,动无滞思,言皆破的,同僚阁笔推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粉饰多词,妙绪泉涌。”
艺因生机,学艺每能因为自己的天赋而生机巧。
學師心曉,求学问道每能迅速领会,心领神会。
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分析古文的章节和句读 。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后汉书》
馬班《兩史》,马,司马迁。班,班固。《两史》,指《史记》、《汉书》,分别为司马迁和班固所著。
违,差异,不一致。
严毅 严厉刚毅。《汉书·王嘉传》:“ 嘉 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 宋 苏洵 《族谱后录》下篇:“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见他词色严毅,不敢回言,只得唯唯而出。”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交际》:“先君子一生严毅,而仆婢亦能知恩。”
淳言 淳朴的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
赏要 shǎng yào
(1).探求精微深奥之道。《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探赜赏要。” 李周翰注:“赏,探也;探求奇要之道也。”
(2).精当,精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馀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徵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馀人,皆叹其赏要。”
(3).指精微玄妙之理。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二·智顗》:“即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
尺牍(chǐ dú)书法。
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出膺,出任。
西曹从事,古代官职名。据《魏书》记载,曹操的尚书初分为东曹、西曹、法曹,后来逐渐增置各曹,成为后世各部的发端。从 事: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推荐;选用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 东汉 时避 光武帝 讳改称“茂才”。
唐 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 唐 宋 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明 清 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汉 初詔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
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
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高第 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史记·儒林列传》 “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入除,即调入朝廷内任职,与外任,外放对。
(1)迁: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zhuǒ):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10)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1)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2)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3)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驭,统率,控制。“以八柄诏王~群臣”。控制,制约 。廪藏虚罄,难用驭远。——《宋书·后废帝纪》
指晋人南迁,大量书籍随之迁往江南。
指北魏发迹于漠北,强于武力,弱于文治,文德教化缺失。
淹中
(1). 春秋 鲁国 里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市 。古文《礼经》所出之处。《汉书·艺文志》:“《礼古经》者,出於 鲁 淹中 。”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里名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三:“曩将 奄 宅证 淹中 ,肃肃微言謦欬逢。”
(2).借指儒家学术中心。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於时 淹中 、 稷下 之生, 金华 、 石渠 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冬《礼》春《诗》之化,再造双 川 ; 淹中 、 稷下 之风,一匡三 蜀 。”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学谢 淹中 术,诗无 邺下 名。”
稷下,一个神圣的名词,中国唯一一次百家争鸣的发生地,一个令古往今来无数贤才雅士魂牵梦绕的地方。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加剧,齐国为实现“一匡天下” 的理想,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良博学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著书论辩。稷下学宫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间,各派云集、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孕育或发扬了儒、道、法、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说,使齐国成为天下学术文化的中心。稷下学宫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但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
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累迁太子舍人。齐武帝时,王融曾上书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官至中书郎。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并命各人赋诗,时王融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誉。又因融有才辩,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兼任主客郎,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但融自恃有才华,希望可在三十岁内成为公辅。时北魏侵边竟陵王萧子良于东府募人,举融为宁朔将军、军主。融与子良相友善,为“竟陵八友”之一。不久,齐武帝病重,融欲矫诏拥立子良即位,事未成。萧子良和郁林王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圭奏劾,赐死。
狎,轻视;忽视;狎视
渊云,汉 王褒 和 扬雄 的并称。褒 字 子渊 , 雄 字 子云 ,皆以赋著称。 汉 班固 《西都赋》:“ 秦 汉 之所极观, 渊 云 之所颂叹。” 晋 潘岳 《西征赋》:“ 长卿 、 渊 云 之文, 子长 、 政 骏 之史。”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自非 枚 马 、 渊 云 之述作, 常 杨 、 元 白 之才名,则何以塞清问于论思,润皇猷于典诰。” 清 伤时子 《苍鹰击·好逑》:“ 马 班 良史, 渊 云 赋手, 韩 杜 诗文不朽。
琳瑀,陈琳、阮瑀。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轹lì,超过 。如:轹古(超越古人)。
兰, 古同“斓”,斑斓。
代北
1.古地区名,即战国时赵雁门郡地。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可以山西境内代县做为地理位置参考。
2.唐方镇名。唐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
3.指北魏。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受封为代王。后其曾孙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迁都代郡平城,是为北魏。故后世或以"代北"称之。
聳 ,比喻出众,不凡。
遥深,犹深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唯 嵇 志清峻, 阮 旨遥深,故能标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南方柳堂》:“我谓此诗选辞沉着,托兴遥深。”《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而 渊明 之平淡自然,毫不著力……则其寄托之遥深,胸襟之博大,实有异乎流俗,而深入圣域。”
紵縞,纻缟 zhù ɡǎo
紵衣与缟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缟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紵缟”为友朋交谊之典。 南朝 宋 谢惠连 《相逢行》:“相逢既若旧,忧来伤人,片言代紵缟。”《魏书·宗钦传》:“道映儒林,义为羣表。我思与之,均於紵缟。”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交情独剩 张公子 ,晚识 施君 通紵缟。”
尚書南主客郎,古代官职名。
浮阳, 古县名。西汉置。在浮水之阳,故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隋开皇中改名清池。西汉为勃海郡治;北魏曾为浮阳郡治。
分竹, 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建节中平,分竹黄初 。”《梁书·萧子显传》:“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 唐 无可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诗:“分竹雄兼使,南方到海行。
戚. 忧愁,悲哀:~然。凄~。哀~。休~。
孺慕 “孺慕之情”的出处是《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郑玄注“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念追思之情。
“孺慕”之“孺”,本指孺子,即幼童。“慕”是追思的意思,如《前赤壁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因此“孺慕”的原意是小孩哭悼追思死去的父母,后来用以指对父母的孝敬,常见孺慕之情。又引申指对其他长者和对老师的思募和怀念,还可表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服阕
fú què 服阕
【释义】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
【出处】汉 蔡邕 《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举孝廉,除郎中君 莱芜 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
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
毗赞 pí zàn 亦作“毘赞”。 指辅佐,襄助。《西京杂记》卷四:“其有德任毗赞、佐理阴阳者,处钦贤之馆。”《晋书·列女传·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玄盛之创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曰:‘李尹王敦煌 。’”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一札子》:“臣之少壮,犹不如人,今年齿衰老,目视近昏……岂可首居相位,毗赞万机。” 明 宋濂 《给事中安统除兵部尚书诰》:“非有奋厉之才,练达之知,不足以奉扬威武,毘赞机密者矣。”
鼎味 (1).鼎中美食。《南齐书·刘休传》:“帝颇有好尚,尤嗜饮食, 休 多艺能,爰及鼎味,问无不解。”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蟇》诗:“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2).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如何治理国家, 傅 以如何调鼎中之味对。后以“鼎味”指国政。《晋书·裴秀传》:“孝友著於乡党,高声闻於远近。诚宜弼佐谟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宋书·隐逸传·周续之》:“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
鄉祿,向禄,求禄。只求俸禄,告老乞归。
親同魯衛,如周天子与鲁国、卫国诸候的关系,是兄弟关系,同姓同宗,国之股肱。
义齐,周封太公尚于齐,表其功。或齐桓公小白,九匡诸候而尊周室,申明大义,为周室所倚重。
分陕(分陕) 陕 即今 陕西省 陕县 。相传 周 初 周公 旦 、 召公 奭 分 陕 而治, 周公 治 陕 以东, 召公 治 陕 以西。后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既无 卫侯 、 康叔 之监,分 陕 所任,又非 旦 奭 。”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 颍川 庾亮 ,以帝舅民望,受分 陕 之重,镇 武昌 。” 章炳麟 《封建考》:“且夫秉鞭专伐,有分 陕 之重;同壤藩侯,有聘享之好。”
物情 影附,
物情,众情,民心。
【出处】:《后汉书·爰延传》:“事多放滥,物情生怨。”《北齐书·段荣传》:“除 山东 大行台、大都督,甚得物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彭晋叟》:“ 胡颖 为 浙西 宪,政尚猛厉,物情不安。”
【示例】: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自丁亥有 凌司马 洋山 殴诸生一事,大拂物情。”
影附,如影一样附从。
閑宇,闲室。意为因谣言被削职,还家闲处。
海服 沿海地区。亦指边疆。《魏书·广陵王羽传》:“海服之寄,故唯宗良,善开经策,宁我东夏。” 唐 元稹 《田家词》:“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作藩,作藩镇。
祸机 亦作“ 祸几 ”。指隐伏待发之祸患。逆鉴,指逆势明鉴。
《文选·鲍照<苦热行>》:“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李善 注:“《庄子》曰:‘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司马彪 曰:‘言生以是非臧否交接,则祸败之来若机栝之发。’ 班固 《汉书》述曰:‘祸如发机。’” 唐 崔橹 《华清宫》诗之二:“障掩金鸡蓄祸机,翠环西拂 蜀 云飞。” 宋 陆游 《书<贾充传>后》:“祸机乱萌,伏於隐微。” 明 刘基 《乌生八九子》诗:“少年挟弹如流星,祸机潜发不见形。”《明史·倪岳传》:“天怒人怨,祸几日深,非细故也。”
河外, 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 东至河内。”晋在河西拥五城。《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即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三秦出版社出的《史记全本新注》说:“河西,是黄河西岸之地,当今陕西韩城、大荔等地。”
史任,专修国史的职任。
丁艰dīng jiān 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
《晋书·周光传》:“ 陶侃 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初以秘书丞 吕 公 大忠 为副使,命下, 大忠 丁家艰,诏起复未行。”
明 陈恂 《余庵杂录》卷下:“及临期, 徐 丁艰不入闱,而 夏 於是科获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 魏 党暴横之时,我丁艰未起,何曾伤害一人。”
悬旆 xuán pèi 亦作“ 悬斾 ”。
1.悬挂旌旗。 南朝 梁 沉约 《为安陆王谢荆州章》:“悬斾出关,徒违绛阙。”
2.比喻心神不安。《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回轮常自转,悬斾不堪摇。” 唐 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诗:“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衆裁一旅,率领一旅之众。
鸟散 如鸟飞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 匈奴 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三国志·蜀志·张嶷传》:“ 嶷 度其鸟散,难以战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众啼曰:‘妖至矣!’仓卒哄然,殆如鸟散
.外膺上台。膺,担当,接受重任。外膺,指外朝担当重任。上台,泛指三公、宰辅。
三国·魏·阮籍《诣蒋公奏记辞命》:“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羣英翘首,俊贤抗足。”《晋书·刘寔传》:“圣诏殷勤,必使寔正位上台。”《南齐书·高帝纪上》:“ 太祖固辞上台,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唐·元稹《李愬妻韦氏封魏国夫人制》:“今愬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六迁重镇,名列上台。”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时湖州乱民与董宗伯为难,■结松陵,几酿不测,公(袁可立)衔诸上台命毅然往谕之。”
内荷遺輔,在内接受先帝遗命,辅佐幼主。
攸归,攸:所。归:归宿。
妙简(妙简) 精选。《后汉书·儒林传序》:“时 樊准 、 徐防 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宜妙简德行,以充其选。”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设官建辅,妙简邦良。”
朝望 (1).朝廷的人望;在朝廷的威望。《陈书·到仲举传》:“及 文帝 崩, 高宗 受遗诏为尚书令入辅, 仲举 与左丞 王暹 、中书舍人 刘师知 、 殷不佞 等,以朝望有归,乃遣 不佞 矫宣旨遣 高宗 还 东府 。”《南史·张融传》:“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四:“﹝ 陈规 ﹞复拜司谏,言事不少衰,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曰:‘恐 陈规 有言。’”
(2).指朝廷中有威望的大臣。《晋书·裴頠传》:“ 伦 又憯怀篡逆,欲先除朝望,因废 贾后 之际遂诛之。”《晋书·谢鲲传》:“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 鲲 推理安常,时进正言。”
献赞 槐庭 献赞,辅佐政教。
槐庭,(1).种植槐树的庭院。 汉 公孙诡 《文鹿赋》:“麀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诗:“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2).三公之位。亦指三公。《晋书·王戎王衍传论》:“ 濬冲 善发谈端, 夷甫 仰希方外,登槐庭之显列,顾 漆园 而高视。”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参太宰军事,入为太子洗马,俄迁秘书丞,赞道槐庭,司文天阁。”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幽壠埋魂,终降槐庭之赠;高门纳驷,式居茅社之封。”
廣陵,汉之严子陵。
芒昧 (máng mèi ) 模糊不清,不易辨识。芒,通“ 茫 ”。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功高无量,而天下不以为大;德弥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贵。光耀六合,还反芒昧。” 晋 成公绥 《天地赋》:“何元一之芒昧兮,廓开闢而著形。”《宋书·巴陵哀王休若传》:“神道芒昧,乃不可全信。”《訄书·族制》附 章炳麟 《许由即咎繇说》:“禪让之説,本在 夏 世……乃展转譌迁,以为尧让。古世芒昧,未足怪也。”
无闻,指耳聋 耳无闻,目无见
遘,遇也。――《说文》 遘厉虐疾。――《书·金滕》
声猷 shēng yóu 声誉和业绩。《周书·萧詧传论》:“密迩寇讎,则威略具举;朝宗上国,则声猷远振。”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自甘成潦倒,无复事声猷。” 明 方孝孺 《题赐宋怿颜鲁公<多宝塔碑>后》:“ 怿 尚日孳孳,因艺以进乎学,因学以进乎道,以绍父祖之声猷,以报殿下之宠望,则善为人臣子矣。”
【至人】 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也归于真人一类。
人们都知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实老子也有尊称,即为“至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中载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窅眇 亦作“ 窅渺 ”。亦作“ 窅邈 ”。 深远;精微。《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是以得一奉宸,逍遥 襄城 之域;体元则大,怅望 姑射 之阿。然窅眇寂寥,其独适者已。” 张铣 注:“窅眇,深远也。” 清 陈确 《与刘伯绳书》:“若谓是皇降之本体,泛指造化事说,虚无窅邈,使人从何处体验。”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二》:“搆思窅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
笃生
dǔ shēng
谓生而得天独厚。
笃生武王,保右命尔。——《诗·大雅·大明》
郑玄 笺:“天降气于 大姒 ,厚生圣子 武王 ”
喜月令辰,笃生圣嗣。——三国 魏 曹植《皇子生颂》
此盖上帝之所笃生。——明 李贽《续藏书·凉国蓝公》
夫天既笃生英主,又岂杀之所能为功耶?——清 杭世骏《质疑》卷下
至国朝龙兴辽沈,圣哲笃生。——严复《原强》
已而思士笃生,上通帝旨,转轮之说,弥沦大区,国士桓桓,则首举义旗于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观物取象《易传》给予“象”的另一重要规定是“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第一,“观物取象”说明了“象”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
第二,“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第三,“观物取象”的方式——仰观俯察。 观物既不能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孤立的事物。既要“仰观”,又要“俯察”,既观于大,又观于小,既观于远,又观于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宾王 1.谓辅导帝王。宾,通"傧"。语本《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王弼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2.指辅佐帝王的高官近臣。
流誉(流誉)
(1).没有根据的称誉。《荀子·致仕》:“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杨倞 注:“流者,无根源之谓。”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将率必出于介胄,宰相必起于州部,不贵豪杰,不以流誉用人也。”
(2).传播声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旧唐书·良吏传上·李桐客》:“ 贞观 初,累迁 通 巴 二州,所在清平流誉。”《诗刊》1978年第10期:“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 庄跻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钺。”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
途遥日暮 解释:犹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
出处: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示例:~,父乃后时。 ★唐孙逖《陈情表》
亢,蔽,庇护。
吉不能亢身,焉能抗宗?——《左传·昭公元年》
又如:亢宗(庇护宗族。后引申为光大门第)。
逸影 指疾逝的光影。 唐 蒋防 《隙尘赋》:“漠漠如流,翳白驹之逸影;蒙蒙不息,起清唱於雕梁。” {:1_107:}{:1_107:} {:1_277:} {:1_277:}{:1_277:} {:1_281:}{:1_281:} {:1_281:} {:1_281:} {:1_2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