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缘
发表于 2012-2-26 09:37
逝者师者
大缘
发表于 2012-2-26 09:37
逝者师者
外尘
发表于 2012-2-26 19:13
先生不朽!
郑志群
发表于 2012-2-26 23:46
感动,真正的艺术家!沉痛悼念马老!
可乐居
发表于 2012-3-6 23:07
沉痛哀悼!一路走好!
胡本汉
发表于 2012-3-7 08:48
逝者师者
胡本汉
发表于 2012-3-7 08:48
逝者师者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3-9 19:33
老马不再给力
——悼马士达先生
蔡树农
出差途中,获悉南师大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国内重量级写意篆刻家马士达先生因肺癌扩散不幸去世的消息,预先有了精神准备,没有感觉意外、甚至也没有感觉沉痛,只是感觉生命的脆弱。
知道马士达先生患病大概是大前年的事了。当时《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张公者和我正策划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西泠印社中人》8家篆刻作品集,马先生是第一批列入通知名单的篆刻家。不料,马先生一拖再拖终于“因病”抱歉不能参加,对于《西泠印社中人》来说,他的缺席是这套8家篆刻作品集的重大遗憾。翻阅新时期篆刻历史发展报告,马士达先生无论从创作到理论到经历都吸引眼球,从普通工人破格进入大专院校,进而成为国内一流篆刻名家,一般人是很难想象的,考察马先生的这一整个过程会折射出多少历史影像与人情世故?从名头和声望乃至真正的实力他固然还略输王镛、石开、刘一闻、祝遂之等,但他依然是一个一直充满思想并勤奋创作的杰出篆刻家是一致公认的,至少在江苏现在的篆刻界,就创造力而论他首屈一指。和过于激进的“新概念”篆刻比较,马士达的写意属于温和的右派,他不敢也不肯过大拉开传统已有的写意篆刻风格,同时,以自己的智慧融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形成了鲜明的老马风格的新写意印风:弱化了篆刻的装饰趣味,强调了篆刻的厚重色彩,书韵丰沛,实处见虚。
69岁就去世,生命对于马士达先生不太公平。病中的他曾刻过“老马给力”一方印,江苏省书协并以此举办过一次募捐书法篆刻展为他治病所用,马先生生前感受过人世间艺术圈的爱,熟知他的朋友学生仰慕者闻其身患绝症无不叹息。他的去世,再次提醒艺术家,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金钱地位最终如梦幻泡影,人走了,什么都带不走,舍得放弃,不要太累。社会上像马先生能够留下清白、留下人们的真切怀念的艺术家说到底并不是很多,他的一位贴身学生说:“马老师追悼会的气场蛮大的。”足见马士达先生生前为人的不错。黄永玉有文章写道:“好人总是有好报的,但好人往往等不到那一天就去了。”
“老马不再给力”,活着的人则要继续自己给自己给力,大概马士达先生九天之灵会祝福活着的给力的人一片轻松快乐的云彩吧!如果某个艺术领域经常出现“意外、沉痛”的事,那是搞艺术的悲哀,是需要痛定思痛的。
去年下半年南京的一次书法活动饭局上我还和马士达先生同桌吃过饭,他向来对我很好,健谈如故,我知道他的病情,而从他的眼光中我读出了超脱死亡的淡定。我相信,马士达先生生命的最后,很“写意”的留恋。
聿翁
发表于 2012-3-12 15:43
本帖最后由 聿翁 于 2012-3-14 09:33 编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怀念恩师马士达先生王建根有一种悲痛,痛彻心扉,痛断肝肠。那是失去亲人的痛,那是一种悲伤已极的痛。2012年2月20日(农历壬辰年正月二十九)夜22点53分,我的恩师马士达先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位声名卓著的书法篆刻大家,一位诲人不倦的名师,一位慈父,一位为人称道的朋友,就这样匆匆走了。噩耗传来,震悼心颜,抚念摧切,悲痛的泪水如止不住的闸门,不尽地流淌;我哀伤的心在泣血。呜呼痛哉!呜呼哀哉!师生情谊铭心骨人之相识,很大一部分是缘分使然。我于1986年认识了马士达先生,聆听了他的书法讲座。当年我分配到南京工作。1987年,我闻知马士达先生已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大喜过望,自此遂从先生游,转眼已26年。马先生性格沉稳,为人刚直诚恳,底蕴深厚,尚拙朴而不事浮华,论艺事常有灼见。先生的人格魅力,他对书法篆刻的精深见解,他作品中传达出的艺术震撼力,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纯真义方的大家风范。26年来,先生的耳提面命,常让我醍醐灌顶。先生对我格外器重,为我授业解惑,悉心指点,时时点拨,当面示范,故我虽愚钝,终有所获焉。日久天长,师生之情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在我眼中,先生早已成为一位父亲一般的长者,一位开我茅塞的人生导师。先生对我很关心,时常问寒问暖。他常常问我:“工作累不累,有没有时间搞书法?”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有这么好的底子,千万别放弃。” 他常说:“你一定要自信。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并不是以金钱多少、名气大小、地位高低来评判,关键是看作品的艺术质量能否站得住,历史会给予公正公平的评价!”先生很和蔼,每次都是用讨论的方式与我倾心交谈,谈得最多的,是观念问题,如审美、取法、传统与创新等。谈到高兴处,他的两眼会放光。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格外留意,因为接下来说的,一定是他深邃、精辟、让我受用的见解。每次去先生家,我都是拿着习作请先生指点。先生评价作品,从来都是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常常是一针见血。有一次,他看了我的作品后,毫不客气地说“技法成熟了,但气息退步了。所有的字单独看都不错,但放在一起没有主次,没有对比,整体就不是一幅好作品。” 近年来,他看到我展览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心里由衷地高兴。他夸奖道:“2008年,你从北京回来后,作品气息为之一变,难能可贵!”他常对其他弟子说:“看看建根的作品,他写得很不错。”我在篆刻方面下的功夫不够,但当他看到我作品上的印章后,鼓励我说:“你的篆刻气息很好,以后多刻刻,技法上要更熟练些。”还特意送我一条制作篆刻刀的白钢。他曾对一位慕名而来请先生刻印的人说:“我精力不济,可以请建根刻。”2009年2月6日《东方艺林》杂志社为我召开了一次书法研讨会。各位专家对我褒奖有加。先生说:“你是一位很纯粹的书家,不为功利所累,又有较好的人文基础,这是优势。这几年你就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形成自己的艺术品格,进行了多种探究,有了不少收获。但你不能满足于此,接下来的路如何走?如何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这是你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谈到继承和创新,他说:“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审美理想、艺术基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搞书法,要在自己理解悟通的基础上,做到心手相应。只有去掉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继承了古人。只要自己悟通了,扫除了思想障碍,就可‘一意孤行’。只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将来必成大器。”最后他补充道:“你目前正处在创作的旺盛期,你的作品可以多一点绚烂,到老了才该归为平淡。”当听说我要出一本书法作品集,先生欣然为我作序。遗憾的是,我的作品集还没出版,先生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泪洒江河哭先生自2010年5月查出不幸身患肺癌后,马士达先生与病魔抗争了整整21个月。在治疗期间,不管是手术,还是化疗,先生表现得异常坚强。面对厄运,他的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那份执着、伟大和高贵。除了那活泼可爱的小孙女,他最牵挂的还是书法篆刻。我与众弟子、先生的家人一起陪伴着他,希望能够他吉人天相,挺过劫难,恢复健康。先生病后,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我不像以前那样带作品去请他指点了,就是常常陪他喝茶聊天。但他聊着聊着,话题总是离不开书法篆刻。他真的没有一刻忘记艺术。师母最了解他:“离开这些,他更难受。” 是啊,他羸弱的躯体里涌动的是那颗澎湃的艺术之心!一匹战马离开疆场,该是怎样的寂寞? 记得第一次化疗结束,我和师母及几位弟子一起送先生回江宁的家,我们正在打扫房间,先生已在楼上的书房听起了二胡曲。悠扬的音乐充满了生机——先生是在为自己战胜病魔鼓劲!我来到书房,先生又开始不知疲倦与我谈艺论道,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病情。先生在病中仍创作不懈,2011年1月,在病重期间为鼓励自己战胜病魔而刻制一方“老马给力”的印章,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深深感动了身边同道、学生和朋友们。在孙向群等人的努力下,在江苏省文化促进会、清凉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南京的篆刻家们自发组织了“得众动天,美意延年——马老给力篆刻特展”。2011年上半年,我记录了一些先生的谈艺经典,请先生过目,他仔仔细细地逐条看过,对不妥之处一一修正,并高兴地说:“有你们几个弟子,我的艺术见解,一定能传承下去。”孙向群先生提议给先生在《篆刻》杂志做一期专题,将我记录的谈艺录资料与孙向群、梁培先等人的资料汇合,形成了《玄庐谈艺录》,先生看后很高兴。2012年1月在春节前几天,我去看望先生。先生因病情加重,说话困难,每句只能说几个字,但还是努力想说。当说到我的书法时,他费力地说“你要更加
……”因为说不出来,他显得很着急。当我猜出“是否是需要更加放松恣肆一些” 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微笑。身患重病的他,不顾自己的病痛,还在为学生操心。看着先生日益消瘦和疲倦,我恨我不会说出过多的安慰的话,而我的心在流泪。先生生命旅程最后的十六天里,开始还能偶尔睁一下眼,后来就一直昏迷在病床上,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我守在先生的病榻前,只有在心中默默祈祷上苍,能够带给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以福祉,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先生再也没有醒来。直至2012年2月20日夜22时53分,我离开先生病房才一个多小时,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先生才69岁,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天妒英才,情何以堪?我久久地跪在先生的灵前,如痴如呆。多想再一次看看他大刀阔斧地刻出那鬼斧神工的印章;多想再看看他豪情满怀、痛快淋漓地挥洒笔墨;多想再听听他以如珠的妙语谈人生、谈艺术;多么想再听听他如泣如诉的琴声!艺坛大家人共仰马先生为人真,有真性情,不随风俯仰,不自欺欺人,刚正不阿有如荷的不染淤泥,梅的傲霜斗雪,剑的宁折不弯。马先生为艺真,尚真气格,不掩饰、不做作、不卖弄、不张扬,不故作深沉,不作无病之呻吟。 “大义著明”、“亲君子远小人”、“铜古人三镜” 、“养吾道”、“作书似作人”,他刻过的这几方印,正是他人生品格的写照,是一个艺术家的深沉之思和博大情怀。他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因为傲,所以他卓尔不群;因为痴,所以他精益求精;因为谦,所以他博采众长。他像一匹孤傲的骏马,驰骋在书印艺术的疆场;他用他心爱的篆刻刀,刻出一步步生命的轨迹;他用他淋漓的笔墨书写出别样的人生。他深入传统,潜心修行,出入古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讲究“心法”的悟通,他在“自然则古,自由则活”的艺术精神指引下,以“活解”的方式,食古而化,由技入道,发乎情,止乎理,力求我法、我神、我境。他不满足于小情调、小意趣的着意表现,而是展现大刀阔斧、纵横捭阖、磅礴浑厚的博大气象。印如此,书亦如此。正因如此,他的人格与艺格实现了高度统一。正因如此,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古雅,读出了性情,读出了苍莽丘壑,读出了怒涛霜雪,读出了剑胆琴心,读出了云卷云舒。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是学生眼里最尊敬的导师,更被众多书法篆刻同道、社会各界人士都引为知已。书印长留天地间马士达先生走了,安然地走了。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生的价值,要看他生命的旅程上留下了什么。孔夫子留下了《论语》,王羲之留下了兰亭墨迹,俞伯牙留下了高山流水,曹雪芹留下了琼宇红楼……马士达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还有他海纳百川的人格,更是他的艺术精神,那份对艺术的执着,那种远见卓识,那种“我有我在”的大智大勇,还有那光耀百代的艺术良知。他的慈爱,犹如一掬炎夏中沁人心脾的甘泉;他的嘉言懿行,显示出春风拂面般的人格魅力;他的艺术,更是我永远敬仰的巍巍高山!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大家风范,他的艺术之魂,他的书法篆刻将永留天地间,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深思,让我们更加奋然前行。聊以此文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也寄托我对先生深切的哀思。
沐风堂主人
发表于 2012-4-13 15:12
马老永垂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