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07

【怀念马老】马士达先生生平艺术展(用视频、影像、文字记录逝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22 22:24 编辑

【怀念马老】
马士达先生生平艺术展

【写在前面】贺进记
2012年2月20日(农历壬辰年正月二十九)夜22点50分,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教育家马士达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从得到消息的那刻起,信息弥漫开来,到第二天书坛就得知这一噩耗。当马老师辞世的讣告公布以后,全国各地的书友都发来了吊唁并怀着沉痛的心情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我想马老师在天之灵一定明白大家的心情的。这是上天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一个天大的玩笑,天妒英才,让我们极度崇拜的马老师就这样走了,从而使得书坛、印坛少了一位公认的大家。想到这里,我倒是为我的恩师马士达先生感到宽慰,因为马老师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平内涵,让大家从此知道了书法可以如此玩,篆刻可以如此放肆,马老师是开创印坛之先河的。他的一生以书艺、印艺而闻名,也最终以这样的大名留驻世间。哲人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马老师远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才是真正的英雄,让我们顶礼膜拜的丰碑。

从公布马老师讣告的那天,我便想应该为马老师做点什么,今天早上起来,我觉得应该做一个系列专题,向世人感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于是就这样开始了这个工作。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记录马老师辉煌的一生,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真实的感觉到现代技术真的很伟大,视频资料留住了马老师的音容,图像资料留住了马老师辉煌,文字资料留住了马老师的言语。如果没有这么多人来记录,我想马老师的这个专题也是很难完成的。我于2008年曾经给马老师做个一个大型的展览,此后又有了马老师的与在线网友互动的活动,所有的记录现在都留下来了。马老师曾跟我说,他很喜欢与年轻人打交道,与不认识的朋友聊天。所以马老师与网络结缘,达成了他的心愿。只是马老师最后的心愿未能完成,那就是想还能与大家交流,我想是我的疏忽未能了却马老师的遗愿,素心未眠,企及翘盼。

我要感谢所有关心马老师的朋友,感谢马老走后发来吊唁的朋友。再者,我想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告慰世人,马老师其实还在我们身边。






马士达(1943--2012)书法篆刻家。别署骥者、老马、玄庐。祖籍涟水,1955年移居太仓。

六十年代初开始自学书法篆刻,因无人指点,进步甚缓。后蒙吴门诸公赐教,尤以受沙曼翁、宋季丁二位先生启迪影响既久且深,始有进境。1983年3月篆刻“宁静”、“师竹友石”、“海外飘零”、“落叶归根”等作品,在《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征稿评比中获一等奖,因蒙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提携而破格录用,于1987年2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现为书法篆刻副教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展览,并获得过全国中青年书展的“优秀作品奖”、全国书展的“全国奖”,日本产经新闻社第七回国际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联展“二等奖”等较高奖项。《书法》、《中国书法》、《书法文献》等专业杂志曾为其做过专题介绍;《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也对之做过宣传报道。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被结集出版或转载录用。另有书作曾数次被“中南海”及有关博物馆收藏。

于篆刻,醉心于“印宗秦汉”、“印从书出”的创新之路。多以篆隶之端朴为体,行草之恣纵为意,篆法章法严实而不乏奇肆纵横,用刀苍劲干练而归于自然,印风雄浑正大,于粗服乱头中得见高致。著名评论家辛尘《印之道》一文,尝将其作“儒——道”模式的风格定位,与王镛的“道——禅”模式,石开的“禅”模式,被视作现今中青年篆刻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风格。其书法以行书、隶书为胜场,行书用笔恣意,郁勃草情,字势奇纵,意态险绝,草法脱略常格,另有会心,别有风致。作隶则意在古拙、朴厚,得自然古貌。唯其作书忌于甜俗、姿媚,故似少“浮誉”而叩之“赏音”。其尝自谓:“吾书虽难言高格,然无柔弱平庸之气,见诸己心快意,诚亦无悖于‘心画’之说,足堪Z•W也。”

教学创作之余,有印学论文数篇发表,学术专著《篆刻直解》一书行世。马士达《印谱》被列入“当代篆刻名家”系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几年来,还先后参与了江苏音像出版总社发行的VCD《五体书法创作实录》的隶书创作示范,多媒体《中国印章大典》音像读物的图文编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VCD《五体书法临摹示范》的隶书临摹演示。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篆刻学》一书承担部分章节的撰稿并担任该书的主编之一。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07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22 20:39 编辑

——专题导航——

【遥想芳华】马士达先生生前视频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236&fromuid=25474

【师恩难忘】马老学生及好友谈马士达先生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246&fromuid=25474

【传道授业】马士达先生谈书法文字资料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284&fromuid=25474

【音容永存】马士达先生影像资料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547&fromuid=25474

【艺树长青】马士达先生作品赏析(书法 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592&fromuid=25474

【艺树长青】马士达先生作品赏析(篆刻 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05391&pid=2110623&fromuid=25474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09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22 10:17 编辑

【遥想芳华】马士达先生生前视频马士达先生专题片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UzNDk1OTM2/v.swf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12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22 10:16 编辑

【遥想芳华】马士达先生生前视频马士达先生演奏乐器
http://www.tudou.com/v/PGFs0kA40Ko/&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14

【遥想芳华】马士达先生生前视频2009年马士达先生做客书艺公社回答网友提问
http://www.tudou.com/v/cldrT8BVVE0/&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15

【遥想芳华】马士达先生生前视频马士达先生教学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g1MTgzNTk2/v.swf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23

【师恩难忘】马老学生及好友谈马士达先生


忆我的恩师马士达先生

文/贺进

我是昨天夜里得到马老师辞世的消息,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事。昨天夜里刚刚写就一幅对联,内容是“子孙永保 德道恒昌”,写完就看到南京的朋友发来信息,说马老师已经辞世了。悲痛与不安在心中升腾,悲痛的是马老师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不安的是怀疑这消息的可靠性。随即与南京的朋友联系,那位朋友说马老师确实走了,但是很安然。我心中稍有慰藉,一夜辗转反侧,一夜都在想我与马老师的那些难忘的情形。

回想与马老师的岁月,怎奈岁月蹉跎,情以重堪。我是2005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读书,在我就学的时候,马老师已经退休,可以说当得知马老师退休的消息时,未免有些遗憾。后与比我高两级的学长聊马老师,他们都无形中对马老师翘大拇哥,对马老师的为人、为艺、为教都从心底崇拜。学长们说马老师真的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书法专业本科生在远离南京市区的东郊仙林校区,马老师住在学校本部教师公寓。每天的课都需要坐校车往返课堂与寓所之间。学校当时安排的是上午8点上课,马老师都是坐最早的学校班车赶到教室,几乎是在学生到教室之前就在教室外等候学生。每次来了之后,马老师没有任何责怪学生之意,几次之后,学生都觉愧疚,后来都自觉地提前来到教室,这就是马老师感召学生的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心底佩服这位貌似农民装扮的老师。马老师上课始终是恪尽职守,从不懈怠,每次上课都是准时开始,直到12点,整整四个小时,与学生在教室进行书法交流,有的学生难以理解,马老师这么大岁数竟然有这样的精力?其实学生想错了,马老师真的是在尽一位老师应该尽的职责,每一分钟都为学生着想。等这批学生毕业的时候,马老师已经退休了,但是在学生的毕业展的时候,马老师准时赶到江苏美术馆观看学生们的作品,在现场为学生指导书法技艺。在毕业展的时候,我是第一次见得马老师,那时的马老师仍然精神烁烁,谈学生们的作品更是神采飞扬,看不出马老师的真实年龄,但是在马老师的言谈中,俨然能看出来马老师是一位严师。那一次相见,寸步不离地听马老师为大家讲课,后经师兄高则宏引荐,与马老师交谈几句,最后与马老师合影留念,甚为欣慰。

亲自登门拜访马老师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当时与师兄高则宏、常畅、孙超一共前往。还深刻记得第一次与马老师交谈的情形。马老师家不是很大,满墙的书柜充斥了整个客厅,客厅靠窗的位置放了一方餐桌,我们落座,就是在这方就餐的餐桌上聊天。几位师兄拿来作品请马老师审阅,后来听师兄讲,其实这是很长时间的惯例了,马老师自从退休后就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拿作品来看,坚持了很长的时间。这次也是,是马老师给大家留的作业。马老师依旧谆谆教诲,让学生注意作品的各种形式及改正的方法,整整接近三小时,后来在高则宏的倡议下,想委托我在网上为马老师做一次展览,马老师欣然应允。其实马老师的作品在此之前从未在网上做过专题展览,甚至没有隆重地做过个人展,这难免是一个遗憾,所以说到这一点,马老师说:“一个人的作品靠展览让大家记住也是很难的,主要是看自己手里的东西是否能打动人。”马老师还说如果做展览可以让大家认识我的作品是否会打动人。其实马老师是谦虚了,马老师的作品尤其是篆刻作品始终都在书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说只是让大家觉得他在不断的进步。

马老师的网络展筹备是我一手操办的,也就是在那次见面之后,我就安排好了时间,一星期之后,我与另一位师兄前往马老师寓所,准备拍马老师的作品,其实在去马老师家之前我一直以为马老师会拿出印稿来做篆刻展的,没想到到马老师家之后,马老师说:“大家都知道我会篆刻,但是很少人能够认识到我的书法作品,所以这次展览可以把书法作品作为一个重点。”马老师从书房及书柜中拿出很多多年积累的书法作品,一一翻阅并请我挑选,说实话我哪里有这个资格,但是马老师还是诚心请我评阅,我是受宠若惊。在精心挑选之后,拿出20多幅作品来拍摄,因为考虑到作品无法在他家拍,只能暂时拿到学校拍摄,后又如数奉还。关于篆刻的作品,马老师说几年前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作品集,只是他的家里都一本不剩了,让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并给图书馆老师写了一张借条,这张借条我到现在还保存着。在拍完作品后,我拿出自己的作品请马老师点评,马老师一一看来,却对我的作品很是满意,并诚心地指出我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后又带我去书房进行指导和演示,我是真正地跟马老师学习了一次书法。临走时,马老师说让我一个月来一次,要好好指导我。很是吃惊,马老师曾说:“只要写得好,都可以慢慢调教,这样才能有进步。”我深刻记在心里。之后的每个月的月底,我都会准时到马老师家,请马老师来指导。

网上的展览是2008年5月开始的,也是从那时起,更多的书法界同仁对马老师的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很多的网友在网上留言,对马老师的艺术进行高度评价。后来我把所有网友的评论整理出来请马老师看,马老师一一翻看,一字一字琢磨,并问我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还评价谁写得有高度,谁真正读懂了。我跟马老师说既然网友对您的艺术有这么高的关注,何不在网上再搞一个与网友交流的活动呢?马老师很是高兴,说这是好事,跟大家一起交流会更好。于是我又在网站发起了一个“马士达在线——与网友互动”的活动,征集网友提问,再与马老师交流,最终使得这个在线交流成功开展,马老师在线回答网友的提问,无论是对于书法的理解还是篆刻遇到的问题,马老师都毫无保留地为大家讲解。这一活动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从活动开始的第二天,该在线活动的点击率就达到了几万次之多,开创了记录。记得在活动搞完之后,马老师跟我说,其实这样的形式真的很不错,大家都开诚布公,互相交流学习,也很难得,如果有机会,过几年还应该再搞一次。这是三年前的事情,只可惜这一夙愿最终未能完成。

2009年5月,在梁培先老师的陪同下,我与书艺公社社长李阳先生及几位同学前往马老师家,我们一起聊书法,提到那次网展,马老师还说要记得感谢社长给他的这次机会。让李社长觉得马老师真实很是亲切。2009年我大学毕业,马老师得知我将赴北京,马老师力争给我联系工作事宜及相熟的人,安排我的去处,我跟马老师说不必操心,我已经安排好了,马老师说一定要记得多写字,多学习,要“认真”对待书法,不要把本专业忘掉。这些话我到现在还记在心里,所以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马老师对我的教诲,无论是写字还是看书,总会想到马老师对我说的“认真”二字。我想一位好的老师最终留给学生的并不是技艺,而是精神感召。好老师会告诉你前进的方向,马老师对我的感召我是深刻记在心里的。从大学毕业我每次到南京都会去看望马老师,去的时候肯定会记得带作品,因为这是马老师给我留的作业,我时刻盼望想聆听马老师的教诲。

马老师从患病到昨天去世,整整与病魔抗争了一年有余,在这期间我多次探望,其中也是颇多坎坷,从得知马老师患癌症奔赴南京,到马老师做手术,再到癌症复发,每次得知这样的消息心情都很沉重。始终祈求上天能给马老师一个机会,在马老师做完手术进行化疗的时候我曾去看望过马老师,马老师那时已经没有头发,马老师还笑谈:“这样是不是更帅了?”笑的是马老师,痛的则是我心里。我没有任何安慰的话,对于马老师我甚至没有任何话去安抚,不知为何。就那样,与马老师对坐了两个小时,拉家常、聊我的事。最后与马老师见面是在去年的年末,我与樊利杰兄一同到江苏肿瘤医院看望马老师,那时的马老师已经很是颓废,师母时刻陪在马老师身边,安慰马老师。我跟马老师说话,马老师却不理睬,师母说他听得到,只是不想说,我有一种痛哭的冲动。临走时,马老师睁开眼,我发现了马老师的眼里怂恿着泪花,夺门而出,心中流泪。

马老师走了,安然地走了,带着世人对他的牵挂远离了我们,我愿马老师在天堂安息,学生们会用一生记住他对我们的教诲。

贺进挥泪记
2012.2.21清晨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37

【师恩难忘】马老学生及好友谈马士达先生


马士达先生艺术评释

梁培先

最迟至于晚清,文人们在对古典文学艺术及其美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中,就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学艺术对于成就大师级人物的诸般要求。在词论领域,清人周济以“浑化”之境为最高境界;况周颐倡导“拙”、“重”、“大”之旨;王国维则强调“赤子之心”的“真”。凡此的美学要求与美学结构,一方面也在为后人指示出一条条通往大师的可能门径,因为“拙”与“真”,文学艺术方得以真实,得以鲜活,得以留驻生命中刹那永恒的万千生机,所以文学艺术的心象创造才能从容裕如地袒露出来,才能获得朝向崇高与光明的超越力量:因为“重”,文学艺术的历史沉淀与艺人之为“人”的人格修行、情感体验才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作品中,转化为具有历史分量、情感分量与人格分量的文学艺术形式;因为“大”与“浑化”,一切生活世界中浮华、琐碎的东西才能被完全脱落干净。“人”的自由的灵魂才会穿越时间与空间,具备一种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的不灭的价值。这里面蕴涵着无数大师之路,但每一条路同时也是艰难之路。

在当代书法篆刻界,马士达先生无疑是一位“在路上”且有贡献的行者。

马先生的这种“在路上”首先体现在人格与艺格的高度统一上。在做人方面,马先生踏实诚恳,不习虚饰,讷于言而笃于思,敏于行而耻于夸。始终将内在的人格修炼当做自己从艺的基石,秉持以人生提升艺术,以艺术阐发人生人艺双修的原则。诚实悟道、潜心修行,不自欺、不欺人——以真实之自我做真实之艺术——此可谓之“真”、谓之“拙”。
在艺术认知方面,马先生讲究艺格,认为“能入能出者真自由,能入反出者真创造,真自由、真创造者必嬗变,变则高标艺格。”讲究“心法”,认为“心法”之微,其小无内,可以殚思竭虑、明察毫芒,“心法”之大,其大无外,可以思接千载,与天地同流。注重意蕴,以“充实”为美,以“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讲“至大至刚”,讲“大巧若拙”、“大美不言”;注重艺术之表现,视作品为思想之张扬、情感之抒发,无形之意蕴与有形之气象的统一。反对惟技惟能、小情小调病态的文人末流习气以及陈陈相因的流派作风。在实践中,马先生仪周秦的苍茫古奥、两汉的浑厚博大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刀阔斧、纵横开阖,长期浸淫于秦汉古印以及《散氏盘》、《秦诏版》、《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西狭颂》等作品荒古悠远的气韵中,力求讲秦汉古印“自然则古,自由则活”的艺术精神,将秦碑的力峻、汉碑的生拙、北朝碑刻的真逸纵横化为自己的艺术创获,使之沉淀于自己书法篆刻创作之中,成为不竭的源头活水,以求得自己艺术生命与古人、前人艺术精神的合二为一。也就是说,马先生走的是一条以古人验证自我,以自我生发古人,以形而上之精道阐释形而下之艺术理法的“大道”。这种“大道”的含义既体现在“一以贯之”的“通变”与“融汇”——即思致深处的“浑化”,更体现在积极主动地把个人放置于长时段艺术史中,在历史的浩瀚时空中寻找自身定位的“重”与“大”。

秉此艺术态度,马先生从而获得一种鸟瞰艺术之具体问题的高度,一种对问题的洞察力和穿透力。比如,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马先生认为真继承即是真创新,真创新必具真继承,继承与创新之间原无所谓“万岁加一岁”的关系,亦不存在做好继承之“基础”再去“创新”的前后次序规定。那种墨守陈规,以古人、前人形式格法为唯一准绳的“继承”是“赝品”,是一种为老祖宗“送终”式的“继承”——最差的“继承”。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是以一种“活解”的方式进入传统、完善自我,同时,凭借自身艺术精神、艺术认知、艺术创造能力的完满自洽走出传统、超越传统。又比如在风格、变化与技法的关系上,马先生把“变”视为艺术的最高原则。提倡能入能出,能变能化方为大家;“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方是大自在、大神通。主张一定的风格必然辅之相对应的技法手段。强调技法手段的传情达意功能、强调以精微致广大;但又认为,风格的东西只是后人评定时才有的观念,风格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创造力的枯竭和技法手段的“结壳”。真正能够与“大道”相通的艺术家,必是在不断否定固有风格的基础上,以求道之心,以体道、载道之意愿,不间歇地为自己的艺术寻找更为丰富、更为贴切的技法表现手段。风格是技艺的实现,创造是风格的归依。在创造出新的最终宗旨面前,一切风格、技艺,都可以推倒重来。

不难发现,马先生的整体艺术观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结构,这种艺术结构以形而上统驭形而下的方式“一以贯之”地打通了由道及理、及法,由心及人、及物,由艺术史及于师法对象及于个人创作,由美学追求及于形式选择及于技法锤炼的各个环节,形成了马士达式的自律自足、自圆其说、相互牵涉、相互补益的艺术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传统艺术精神,传统大师之路的恒久魅力。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41

【师恩难忘】马老学生及好友谈马士达先生



马士达的世界

贺进

去年的夏天,我正在家中伏案,我的南京一位师弟打来电话,我很是诧异,因为毕竟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接来电话,我还在胡侃,但是电话那头我能听到这位兄弟很沉闷,我便问何事?他告诉我,马老师患了肺癌。电话这头忽然失声了。沉闷了几分钟之后,我便拨通了马老师家里的电话,接通后,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将要怎么说。接电话的是师母,她说马老师在休息,我的意思是就先别打扰马老师,然电话那头传来马老师接电话的声音。我没有问具体情况,马老师也没有提,我只是说想跟马老师聊聊天,因为我自从来到北京后,多次与马老师通电话,讲讲我最近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马老师照旧询问我的情况。大概只说了五六分钟,我最后跟马老师说:"过段时间我去看望您"。只是这样,我便挂了电话。

事情没有如愿,接下来我这边的事情很多,新房装修、举家乔迁等等。但是我隔几天便与我南京的师弟联系,询问马老师的情况。接下来的情况大抵都是这位师弟告诉我的,包括很多南京的好友帮助马老师找治疗医生,联系医院等等。我明白在南京那边真的有很多热心的朋友在关心马老师的身体,其中包括梁培先先生,他是我的大师兄,当然也是我的老师,那段时间梁培先亲自照料马老师,我每次跟梁先生通电话,他都是很疲惫,但是他都在告诉我马老师的情况。马老师安排手术的前一天,梁先生正在医院,我拨通梁先生电话,他说马老师现在很稳定,过几小时就进手术室了,我说想跟马老师说几句话,电话交到马老师手里。马老师还是很乐观,看不出他此时的心情。我也没有任何安抚的话,我说手术肯定成功,我们都在为您祈福!马老师讲:"我是相信科学的,我也相信我能挺过去。"记得那天正好是我搬家的日子,两个日子赶在一起,我觉得是一种好事,马老师一定能渡过难关的。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是相信这句话的,马老师果然度过了难关。手术后,师弟说手术很顺利。我的悬着的心落地了。接下来,马老师需要在医院做静养,一个月之后我才又跟马老师联系,他说他有福,我说是的,你是好人应该有好报。他笑了,说勉强算好人吧。接下来的化疗,是马老师最痛苦的事情。也是在他化疗的那段时间,是去年的9月份,我赶往南京去拜访。那时见到的马老师,还是精神头十足。只是头发都掉光了,他说精神多了,很轻松。我真的为马老师高兴。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多,当然还是聊艺术,侃人生。马老师谈及自己热衷的艺术,滔滔不绝,他说这毕竟是他一生喜欢和从事的职业,丢不掉。

接下来的事情很是突然,也是听其他朋友讲,手术出了点问题,马老师的情况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得知这种情况,我没有给马老师通电话,我宁愿相信这是错误的判断。接下来就看到某网站登载出来的"老马给力"作品展。翻阅一遍之后,我还是与马老师联系了,但是没有询问病情,我说只是看到了您最近的展览,他便跟我讲那个展览是怎么回事,包括南京的朋友为了这个展览花了多少的心血等等,聊的很多,但是他一点也没有谈自己的情况,我明白马老在隐藏这种痛楚。

那次通过电话之后,就是相约这次5月份的见面,想想与马老师已经有几个月未见了,还是有继续挂念的。来到南京之后我又与马老师联系,得知马老师现在在新房那边,大概两个小时回到月光广场的住所。我与几位朋友在随园等候。因为随园与马老师的住所比较近,一小时之后,师母打来电话说快到家了,让我们赶过去。我们到马老师家时,马老师一家也是刚到家。我来马老师这里,其实并不是为了做采访,只是来看望一下,马老师还是那么有激情,谈艺术、谈篆刻都是头头是道,我有意把我的手机录上音,因为我想可能在马老师的谈话中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后来,马老师发现了,询问我是否有什么事?我说只是还想听马老师为我上课。马老师提到,其实现在身体还吃得消,没有大碍,是我的师弟跟马老师说想采访马老师。马老师没关系的,可以的。接下来就开始了介于采访与聊天的过程。马老师很认真,对每一个问题都会展开来说,尤其是对于书法篆刻,他会掰开来为我们来讲解。就像在课堂为学生上课一样。由于没有安排采访的计划,我问的问题比较零碎,马老师也会引导我展开新的渠道来提问。在谈及"老马给力"的展览时,马老师专门还为我们拿来展览的时候作品,马老师谈"老马给力"这方印的篆刻过程,以及自己对这方印的看法等等。后来,几位朋友拿来作品请马老师点评,马老师还是那样直言不讳,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让你明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就是我欣赏马老师的地方,他不会顾及其它方面,只以艺术谈艺术,这才是真正的老师。

不觉中,已经与马老师坐谈了三个多小时,看到窗外已经漆黑了,我们便与马老师告别。马老师叮嘱说,时间很匆忙,很多问题没有说透,还需要你润色,添油加醋!关于我的情况,马老师说还是要多注意身体,在艺术上多向人讨教等等。马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叮嘱他人,我心中的马老师永远那么伟岸。

文章写到这里,大概讲了这段时间与马老师的交往细节,我只是想说马老师是一位好人,他在艺术上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是提前起好的,我说"马士达的世界",其实是指马老师的精神世界总是被艺术所填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是在思考艺术,探索艺术,马老师的世界很宽泛,但是惟独缺了艺术而不能。

我还是要祝愿马老师身体康健,好人有好报!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2-22 10: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25 13:00 编辑

【师恩难忘】马老学生及好友谈马士达先生




大家风范
——记我的恩师马士达先生点滴

常畅

去岁夏月,与恩师徐培晨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画展见面时,徐公沉肃地告知我们师兄弟,“士达先生得了肺癌,正在化疗!有时间你们一定去看望马老!”仅此语,便再未多言.我与在座道友心情沉重,复杂至极!顷刻满屋乌云密布,气氛异常凝重!如今,亦然忆不起当时到底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只是时逢伏暑酷热天,心却已凉了半截!

徐公画展落幕,我与则红弟,道友朱首相匆急赶往南京看望恩师!到医院已是晚上九点,透过病房窗户看见恩师已入睡,因为化疗已近光头,面色甚是憔悴!我们三人在门口相视无语,临走,我们轻轻把所带的东西放进病房,恩师却已醒,随即吃力的招手示意我们坐在他旁边,开口即问:"你们在北京发展的如何?有什么困难嘛?"语速缓慢,气力微弱!我鼻子一酸,转身掩面泪雨而下!待汇报完我们的近况后,马公才露出会心的微笑,像个父亲般,眼神之中满载着关怀和期待,我读得出那是藏着一种亦师,亦友,亦父式的大爱!恩师病中,全然不顾自身痛楚,与我们相谈近一个小时,关爱备至,后来我们一再的恳求下才同意休息!马老那种眼神时刻鼓舞,鞭策着我将奋然前行,永远铭刻于我心!

我是极为幸运和传奇的成为恩师最后一批学生.大学期间,马老只带了我们短短两个多月的课.时日虽短,因为我们的敬佩和尊爱,却亦如细水长流般!至今记得马老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沉默不语,一身极为朴素甚至有些寒酸!课间,马老极为严肃的一针见血式一一道破每个学生的缺点,顿时气氛一团紧张,鸦雀无声!个个都胆战心惊.终于煎熬到下课,待马老走后,全班都炸开锅般歇斯底里:这老头真是严厉的不可理喻!以后马老师的课谁还敢上?事实却与初衷反道而行:我们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进步明显,渐渐地冷却了心中那份对马老的恐惧感!马老更是不遗余力,事无巨细如春雨般滋养着我们! 时隔多年,我们每个人对马老的第一节课还心有余悸,但都津津乐道!何哉?吾不能解,恩师奇哉!

有段时间,我疯狂迷恋地上《瘗鹤铭》,百米巨幅接踵而至!多位老师在某些方面尤为赞可,我还是特别的想得到马老的赞许!可是没有料到,马老看后训斥道:"单就书法的基本层面而言,你的作品很到位.每个字亦相当精彩!正因如此,这恰恰是一幅很平庸的作品!"我已失色,迷惑不解.马老问道:"你把每个字都写得很精彩,所有的完美组合在一张作品中,就是不完美!艺术就是要有强烈的对比,有对比就有矛盾,把这种矛盾统一协调地组合起来,然后给欣赏者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这才算是张成功的作品!"言后,我若有所悟,愈加努力拼命创作近于疯狂!无意之中带动了我们全班以至全院的学习氛围,创造了N个美院的学习记录!院领导与代课老师们都赞赏有加!现在每忆起那段令人回味的学日,便喜形眉色,也同时深深地感觉到时下的浮躁之心!恩师"因材施教,触一点而发全面"的独特教学方式,岂不妙哉!?

有次,我与师兄们放歌高饮,兴憨时,道出一桩关于马老的趣谈:"03年非典,学校封闭式管理!马老上课时因未带教师证被学校门卫误以为农民工而拒之门外,任凭马老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马老电话求救于院领导.院领导闻讯后亲自赶到大门口接马老,并痛斥门卫!马老却极力为门卫辩解:"责任全在我,因未带教师证.他们很负责,很好!"试想:一所百年历史名校,一位闻名全国的大学教授,竟然被本校门卫误认为农民工而拒之门外,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亦实属当今文人之一大奇闻!笑谈之余,马老是何等的朴素?我等晚辈自愧没有领悟到马老真正精神处!

恩师退休后,因为我忙于北上考研,许久未去看望.直至毕业前夕,我才于师兄妹们带上作品去马老家求教.所去同学均或多或少受到马老的鼓舞和赞赏,唯独最后看过我的作品,一直摇头,面色凝重:"你的作品怎么越来越平庸,没有想法,像白开水一样,寡然无味!何谈艺术性?艺术需要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是不是你的艺术理念和思路有问题?好好反省!"顿时,我语无伦次,无从解释!事后经历一段时间,才恍然如大梦初醒!我不再动笔,反省思考.哲学,文学,艺术等等书籍成了我以后的主要精神食粮,我贪婪地加倍汲取!直到毕业后走上社会几年后,才体会到马老那时的严厉和对我的期待,真是用心良苦!行笔至此,感激之情充满于心!

我在艺术品拍卖公司工作时,一位同事告诉我:"有家拍卖会上将有马士达先生的作品上拍!"我惊喜万分,赶紧联系朋友期望高价拍下恩师作品,但周德全老师从国外赶回欲拍作品,为时已晚,恩师作品已被买家以不可思议之低价买走!我和周老师愤然不平,共去马老家探寻究竟.马老闻后,淡然一笑,忆道:"年轻时因为太穷,既得养家糊口又要发展艺术事业,迫不得已才出售两大批作品,价钱虽然很低,但却也解了燃眉之急!现在想想,的确有很多精品,如今和以后可能都再也没有那种当时的状态了,很有纪念意义!"言此,恩师惋惜不已,然话锋急转:"这批作品多年后又重现市场,想必当时买家定有不为人知之难,又不按市价出售,可见此人还算厚道,并不贪心!亦算是一种宽慰吧!?你们不要叹惜和计较.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以金钱多少,名气大小,地位高低来论其价值,它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历史会给予公正公平的定位!"言毕,马老点燃一支烟,视向窗外远方,眼神之中流露出从未有过的自信!

这几年因为北漂,疏于恩师联系,恩师却给我们一幅作品留念,也有留我们以备不时之需的良苦用心,看着作品,感动不已,久久难于平静!每次路过南京,必定去看望恩师.马老和师母每次都是端茶,递烟,洗水果,忙得不亦乐乎,俨然我们成了他们的孩子!

得知恩师病情后,我与师兄弟们一直想努力为恩师做些什么,挽救些状况,但屡受挫折,懊恼不已!个中缘由,真一言难尽!但先生虽然面临如此"灭顶之灾"[马士达语],蒙然之后近于平淡,,万般坚持和努力之后一任自然!在顽强与病魔抗争的同时,矢志不渝地创作,孜孜不倦地叮咛嘱咐着他的学生!

言至此,笔不至情,至心!恩师马士达先生:为教之妙,为学之奇,为人之朴,为艺之独,足以使先生傲然于艺术之林!
“一代风标,大家风范!”

衷心盼望祈祷恩师早日康复!生命之树长青!

鸿雪居士顿首                                 
辛卯端午夜述怀于彭城西郊知止斋灯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马老】马士达先生生平艺术展(用视频、影像、文字记录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