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砚边随想---高鸿
砚边随想高鸿 2004-8-14
●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在于,一重实用性,一重艺术性。写字但求工整,美观,易于辨识,书法则如洪荒大化,万象包罗,艺术家穷其毕生之力,亦未必能成正果。学过汉字的人都能写字,而书法却难以普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强化训练,终究体会不到书法艺术的真正奥妙,即便文化修养相当高的人,也不例外。书法是有韵的诗,又是抽象的画,欲“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工夫与才情,缺一不可。
●绘画强调骨法用笔,表现物态则有“宁方勿圆”之论;书法讲求刚柔相济,承继传统则有“碑帖结合”之说。以碑入帖,既可增强用笔的厚实,又可避免学帖日久后而产生的油滑、飘浮或脂粉气之弊。习帖时,适量借鉴汉碑,以谋求博大、雄强、大开合的壮美气息,则更耐人寻味。然而,融碑帖于一体,洵非易事,臻于化境尤难。
●画家习书多善于掌握整体效果,故书作常有独到之处,如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谋篇布局的整合处理,乃至临摹传统书法的着力用心,往往不落俗套。黄宾虹山水的线条质感极佳,足见其传统书法功力的深厚;林散之画作得黄宾虹真传,亦赖其书法功底的襄助。书画兼攻,相得益彰,此言不谬。
●一幅国画作品的构成,若有好的立意、构思和必要的技巧,如通过勾、点、皱、擦等手段,即可使其形象逼真、主题鲜明。而书法点、线、黑、白等表现形式极为抽象,多少文人雅士终生顶礼膜拜,孜孜以求,犹不解其堂奥,劳而无功。巍巍乎高哉,书法!
●书法艺术不能不关注娴熟的技巧。徒有高深的文化涵养而缺少足够的艺术表现能力,绝对成不了书家。报刊上所刊登的学者书作,大多与其富足的学养不相符,就是最好的说明。《兰亭》之美,《黄州寒食帖》之美,既在文,又在技,两相辉映,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书法创作当力避惯性操作和惰性思维,积习越少,越有利于创作的纵深发展。即使是承续传统型的书家,也不应漠视作品的“创意”。而有“创意”的作品出现,往往不是在窗明几净的雅室里,不在预先设定的优裕环境中。它颇具随机性,多为缘情生发,不期而至,正所谓“率尔造极,精思愈疏”。如《兰亭》、《祭侄》,不假雕饰,皆偶然得之,却是“触物兴怀,情来神合”的杰作。
●书法作品若能讲求书写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将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反之,艺术审美情趣势必大大削弱。譬如,以连绵大草写李清照的清词丽句,或以杨少师《韭花帖》萧散的字体、用笔和疏空的行款书岳飞的《满江红》,均为矢合。
●现代书法作品,既保存了传统书法的点线,又融入了西方美术的“面”的构成要素,创造空间更为广阔,主题性的表现也得以突出和强化。它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的书法理念,走出纯雅玩的艺术领地,故而真正好作品风骚特出,余味悠长。
[分享]砚边随想---高鸿
说的太好了!高鸿同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