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田园 发表于 2012-2-12 20:18

二.展厅文化背景下的传承

对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书法艺术而言,今天展览文化处处提倡“创新”的观念对书法这-艺术种类来说有些沉重或艰难,然而正是这深厚的历史沉淀构成了当代书法技艺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知道传统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所谓“形”,指的是点画、结体、章法等,“神”指的是精神、气质、格调。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宋人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这里强调的便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然而,唐代孙过庭也提出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么说来书法既要继承古人“形神兼备”的传统,却更要适应展厅时代“创新”的要求。所谓“展厅要求”无非要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契合,并具有新奇特的视觉效果。在寻求“展厅视觉”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书法可以借鉴的艺术资源已经相当丰富。而把古代“不规整、有意趣”的文字遗迹纳入取法借鉴的范畴,既有其碑学兴起以来书学发展的思路可循,又有其自身的现实合理性。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屡次赞扬北魏的《郑长猷造像记》为例,虽然已有学者考证了《郑长猷造像记》是先书后刻,而且刻工本身不识字,其字迹拙劣,与“善书”明显无缘,沙孟海先生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一文中也认为康有为将《郑长猷造像记》提到如此高度是有偏见的,但显然康有为所谈自我的视觉感受,赞叹《郑长猷造像记》“上为分书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雄强厚密,沉着劲重”,无疑他对这块残旧的碑是有自己对应的心理感受的。因此,沙孟海和康有为各持己见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同样的字迹对于不同书家也理应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何况时代的不同,感受就更不一样了。在现代展厅中呈现的便是这样多元化的视觉体会。

http://bbs.shufa.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翰墨田园的微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展厅文化背景下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