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4
靳绥东在座谈会上发言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5
宋华平在座谈会上发言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5
胡秋萍在座谈会上发言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6
樊利杰在座谈会上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8
蔡树农和周俊杰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5:59
葛全明在座谈会上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6:13
张振华、西中文在座谈会上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6:28
本帖最后由 薛明辉 于 2011-12-23 17:19 编辑
书归正传,下面开始欣赏陈勇的书法。
直取鲁直写其心
周俊杰
前些时才听陈勇说,他之学书源于幼时父亲的启蒙,父亲一手规范的颜体使他从小便对一支软软的毛笔能写出如此有力的汉字感叹不已,而我作为他兹后唯一的老师,其实见面并不多,但每次见面谈关于学书的话题则主要集中一个“临”字上,这一点我们有共识。他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学书唯一正确之路,也是以后能不断进步、避免昙花一现的唯一方法。他多年来以临王羲之为主,也不时临写章草及他所喜爱的书作,但一直苦于找不到能与其性格、气质相契合的语言。而最近看到他的作品,使我对之刮目相看,甚至是震惊了。
在我面前摆了一厚叠陈勇作品复印件,我反复观赏,感触颇深,作为银行界的领导人,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研习书法的情况下,达到如此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作品以草书为主,行书辅之,基本结体、气息出自黄庭坚,但也不唯黄一家,他已糅入了一些其他古人的意味。我年轻时曾对黄下过数年功夫,除每天坚持临隶书外,至少整三年全临黄。三四十年前字帖出版极少,我在北京文物商店几乎购买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黄的碑帖拓片以及珂罗版印刷品,对其豪放、旷逸的风格极度入迷,我完全能体会到陈勇对黄字发自内心那种真挚的喜爱。陈勇在叙说他学书过程时,对较长时间中始终难以找到与之性格、气质相契合的古代书家和碑帖表示遗憾,他说,学书四十载,笔下总是“团”和“圆”,找不到自己的艺术语言,连自己也很不满意。到了二○○七年才系统接触到了黄,他认为:“黄的书法呈现出一种超然的趣味……笔势纵横、势若飞动,而且意趣超然,不就时俗。”“线条显得锋利爽劲而又有动感……一根线条写尽中国书法风流。结体上更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满劲健之气。”写字要有感觉,有感觉才会产生感情,陈勇能写出以上文字,说明他对黄已深深地有了令他刻骨铭心的感觉和感情,这是书法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前提。他首先注重黄字的结体,无论其行、其草,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他都能烂记于心,并施之于手。同时他细心地体会黄之用笔方法,他“高腕执笔,笔笔中锋,行笔从容有度,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从而达到落笔奇伟,爽劲多力的艺术效果。在基本上掌握了黄字的结体、用笔的情况下,他进一步注重其神采,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并由此又涉猎章草及唐宋诸家,加之多年在晋人尤其是“二王”上所下的功夫,他的书法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使我尤为感动的是,他对草法娴熟的掌握,这是任何写草书者要过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非过不可的门槛。我曾细细地翻阅全国届展、兰亭奖的草书作品,很大一部分出现草法错误,甚至获奖作品也不乏结体不严谨处,因为“草书最为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多一点少一点、长一点短一点都可能是不同的字,不下够功夫临习、研究是很难进入其堂奥的。陈勇因有晋人草法及章草基础,已基本上掌握了一般的草书规律,故已入手黄,便很容易掌握其法度。加之黄之草书点画处理起伏跌宕、变化莫测,具有强烈的动势,这对于草书爱好者来说是很难抵御其吸引力的。陈勇被这种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奇崛结体所深深震撼:中宫紧收,伴以加长的线条,一如伸出的长枪大戟,拿现在的话来说,颇为给力;变化莫测的各种“点”,像天上洒落的奇石,疏疏密密铺在大地上,使整幅作品动了起来;独特的结体既承继了先人严格的法度,又多有出乎意外的安排,任何时候都常看常新。陈勇基本掌握了黄字的独特结体,且能达到自由运用的程度,仅此一点,也足以看出他所付出的努力是超乎常人的。
黄字的用笔基本为中锋,斩钉截铁,毫不犹豫,且时有侧锋、偏锋、拖笔,故变化莫测,跳跃性甚强,颇难掌握。陈勇细心研究、分析,反复临习,应该说基本上把握住了黄的笔法。在具体运用中,一如在纸上跳舞,正、反、斜、拖,将一支简单的毛笔,运用得颇为自如。
陈勇在掌握了黄的结体、用笔之后,因有了先前多年的艺术实践,故整体布局、气息、神采等更高的创作诸因素便自然而得之,有不少作品已很成熟,如《登老君山》、《黄鹤楼》、《陋室铭》、《游斜川序》及几件长卷,都可谓之佳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陈勇对黄庭坚行书的掌握似更纯熟。他采取遍临之法,将凡能找到的黄的行书作品反复临习。他说他最爱《松风阁》及黄的几件题跋。《松风阁》写于湖北之游,其时黄已五十七岁,书法已达化境。此作结字呈辐射状,长画短线,揖让有序,如奇峰并峙,在鲜明的个人风格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颜、柳及杨凝式意,淳厚而洒脱,庄严而又富意趣,为黄庭坚之代表作品。我年轻时曾反复临写,故看到陈勇所作诸多行书作品便感到非常亲切。他的不少临作,已深得黄之精神、意趣;而借黄之书意创作的作品更是让人惊叹,他已达到能以黄之风格书写任何文字,均能保持其笔意和神采,如《贺铸青玉案词》、《醉翁亭记》、《李白草书歌行》等,其中八条屏《醉翁亭记》尤为精彩,数百大字一气呵成,无一败笔,无一处露怯,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陈勇学书已多年,此为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何以如此晚出?这源于他的谨慎、他对书法的严格要求。他始终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与高水平作品相比的差距,谦虚、理性地对待别人和自己,这是书家最好的心态,不像一些人还未写几天字,便盲目地作自我肯定,那只能永远在书法的门外徘徊。
与黄庭坚的相识相遇,继而产生深深的爱,爱的是如此炽热,如此动心,“君既爱之须纵情”,陈勇终于找到了书法上的“恋人”和可以平生崇拜的偶像。他借之以写自己的情、自己的心,这是一种福气,是学书道路上的关捩之处。当然,就陈勇整个艺术道路来讲,这应是个驿站,入帖出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是每位书家的最高目标。我相信,陈勇会义无反顾地朝这一高地走去。
二○一一年春节于中州挥云斋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6:47
--帖子标题--帖子内容
薛明辉
发表于 2011-12-23 16:47
--帖子标题--帖子内容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