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5-9-23 22:09

凝视与行吟——许江和他的《视觉那城》、《一米的守望》

凝视与行吟
——许江和他的《视觉那城》、《一米的守望》
 2005-9-10 15:22
  9月4日,在热闹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许江的新书《视觉那城》、《一米的守望》首发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首发式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许江的新书是该社推出的艺术大视野丛书的第一批。著名的美术评论家范迪安、水天中和新书的责任编辑**松,分别对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文化部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主持了首发式。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
   
    他是一个画家,同时又是一个文化行者,一个城市和大地的漫游者;他在用绘画语言描绘都市风景时,还用诗和随笔叩及关于城市建造与城市视觉这个重要的当代文化命题;他在“画”与“话”两个领域的长期穿行,于是有了《视觉那城》和《一米的守望》两本合绘画、诗、随笔与图片于一体的集子。带着油墨的芳香,许江的这两本书于金秋时节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
    《视觉那城》是许江眺望城市的喟叹。作者以画家生动而犀锐的眼光,透过城市的表层,深入都会的肌理,揭示了城市的历史性格和今日景况。
    视觉中的“那城”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巨型都城,作者透析了他们的历史、今天、建筑和生态;也包括西湖这样的人文自然风景,作者生活和工作在那里,对它的风花雪月、阴晴圆缺怀以文化的追寻;还包括柏林、伊斯坦布尔、德黑兰这些性格十分不同的城市,作者在旅居和踏访之际,对他们的文化、地理、族性、民俗作了“视觉”关注。所有这些,使得该书一方面带有对城市历史和人文机缘的把握,提出了如何让传统活化在今日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另一方面充满着对今日城市建设景观化的警觉和批判,通过对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鞭辟入理的分析,呼唤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这个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严峻地提到所有有文化良知的人们面前,“现代城市日益发展的功能要求,城市人群日益膨胀的空间要求,现代理想酿造求大、求新的观念要求,正在把城市楼群不断地推向云端。”“人类将由于建造的失度而失去真实的山川河流,真实的大地生机。”正是看到了今日城市发展面临的功能与美学、现代需求与文化品质、建筑技术与营造观念等等之间的矛盾,许江在感叹“家园”的失落的同时,更紧紧执守“乡愁”的情怀,大声提示“记忆”对于城市的价值,呼唤在城市建造中坚持“历史文脉”的引领,用“天然的适度”作为城市建设的尺度,“从那些功能性的建筑框中,把自己的想象,关于家的想象,关于天、地、人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的想象解放出来。”“使建筑之为建筑,与生命相关涉,与人相牵连”。
    这样的“视觉”,在关于城市建筑的同类书籍中,鲜明地突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文化关照,加上丰富的图片,又有生动的观视效果,是一本文化性和阅读性俱强的读本。
    《一米的守望》是一本以文化随笔和学术评论为主要形式的文集,收入了作者涉入当代艺术研究和批评的代表文章。与《视觉那城》为姐妹篇,该书同样视野广阔,内涵深厚,文笔沉稳而生动。其中既有画家本人的绘画体验,体现了绘画的当下诗意和境域学说;又有画家所处的美术学院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遇的富有深度的描绘,构画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还有对于当代艺坛形象而准确的分析和介绍,深入地揭示了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境遇。
    文章以第一手的“架上绘画”资料,以作者本人的生动经历和犀锐眼光,透彻地分析了今天视觉文化的深刻变迁,呼唤人们对于绘画——那一米的视距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
    对于美术青年和文化青年,这是一本有感染力、有使命感的文集;对于一般的读者,则是一个理解艺术的时尚面貌与经典精神的读本。
    许江首先是一位蜚声当代画坛的中年名家,他的艺术以城市为主题,作品饱含了对城市历史变迁和当代境遇的思考,是长期对城市进行心灵关照和文化凝视的结晶。在现代绘画风格的体例中,许江探索了一条在精神属性和艺术方法论上融汇中西的道路,创造了独具个性的“具像表现”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大展并被许多重要美术博物馆收藏。而在当代画坛,许江更是一个充满才情和智慧,集教授、画家、诗人与理论家为一身的典型。他在绘画探索的同时,对理论作深研,对文化作深思,在“画”与“话”两个领域里穿行,写下了大量诗文笔记,《视觉那城》和《一米的守望》就是他坚持“思想性写作”的成果,它们的内涵以及出版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目前一般画家随笔和谈艺的范围,是当代艺术家对文化作整体观和价值分析的代表。
    阅读许江的这两本书,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学术特色。这种特色首先在于它们既体现了画家的视野,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使命感。这二者交织在一起,便突显出中国艺术家的身上最可贵的理想。中国美术学院具有从艺术风格时代形成的“西湖论艺”传统,而身任院长的许江更是不仅把这种传统承续下来,而且联系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指向更加开阔的领域。他从绘画而当代艺术、从当代艺术的中国现状而国际艺术的文化走向,从艺术而建筑与城市建设,使绘画的“画”与言说的“话”都带上鲜明的文化针对性和浓郁的精神性。一个学者型艺术家的形象,在许江的“画”与“话”中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在这两本书中,还透溢着许江独特的人文品质,那就是“画”与“话”通、“知”与“行”通、“眼”与“心”通的“文化通境”。他一直以这种精神层面的“通境”为目标,在教学授业、绘画实践、文化考察和艺术组织各方面都怀以理想,用整体的文化史观看待今日艺术发展和城市建设,由而阐发出深刻的思想。他的这种“通”,实际上是在沉思与反思的交互过程中实现的方法论,“通”如一面镜子,在“物”与“我”之间互为映像,既照射了凝视的对象,又反射了凝视者自身。作为画家,他要解决的是“看”的方式,也即从“视觉观察”上升到“心灵观察”,作为文化学者,他的“视觉方式”穿越了被审视物象的表层,达到了隐藏在物象深处的本质。
    就像他的画经常是一种俯瞰大地的视野一样,许江的诗与文也有一种属于文化识度的“视野”。许多年来,他的零散时间都用在写诗上,特别是旅程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特点是“地上画画,天上写诗”,收在这两本书中的诗篇大多是他在飞行旅程中的作品。超越地面而更加思接千载,他的诗因此有了“来自天上的视点”,词语充满了弹性的张力,境界跌宕起伏、大开大合。就像他的画有浓郁的肌理质感一样,许江的诗文也有浓郁的“语言质感”,在遣词用句上不拘成法,犹如得自天然,在活泼的跳跃中体现出鲜活的感觉,在延展的叙述中呈现新奇的意象,令人读来生发酣畅击节的快意,也获得会意通神的兴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凝视与行吟——许江和他的《视觉那城》、《一米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