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1-11-29 19:42

长安书风:力撼山兮气盖世 王根权

西安古称长安,又有西京、西都、中京之称。这座古城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盛唐时长安人口超过了100万,为世界上第一个繁华大都市,开罗、雅典、罗马尚可与它齐名,同被称之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历史古都。我国历史上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相继在这里建都。东汉、三国魏、五代皆以此为陪都。西汉末的绿林、赤眉,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也都曾建都于此。西周是奴隶制臻于鼎盛的时期。秦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西汉完善和巩固了封建制。唐又是封建制的巅峰。周、秦、汉、唐这四个朝代均属于我国历史上迅速上升发展的时期,这座古城谱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史诗,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正因为如此,长安后世便成了国都的代名词。唐代大诗人李白《金陵》诗句:“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晋朝南渡后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建康古称金陵,故李白称金陵为长安。长安,一个多么令人形向神往的地方。这里是英雄的舞台,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上演了自己悲壮的人生凯歌。这里是人才的宝地,多少仁人志士蜂拥而至,在这里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感受品赏自己人生的诗意。长安,一个多么让人羡慕惦怀的地方。多少人物为了有朝一日能醉倒长安市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多少人物又为离开了长安而留恋思念,多少人物又因为到不了长安而遥望叹息。人们以能到长安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以未往长安而感到惋惜和感叹。长安在文人骚客的眼里和笔下永远是人间的天堂,他们与长安有着割不断的情结,有着凭吊不尽的感怀。长安在老百姓的口头和心头永远都与骄傲连于一体。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其《咏菊》诗里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为了冲天香阵透长安这一崇高理想,直至战死。王勃离开长安来到南昌,百感交集,凭高临江,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序里有句:“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离开了长安王勃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生找不到方向迷失了道路,将要走到苦海深渊。辛弃疾一生怀才不遇,不能得志,在其《菩萨蛮》词里有这样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他没有机会到长安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眼巴巴地隔着万重高山而遥相叹望。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犹如飞奔的车轮,疾速向前。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新,越来越美。也正是这一疾速巨轮,将市扯得特大,将城撕得支离破碎,甚或荡然无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一词发生了质变,“城”只徒有其名。为何如此说呢?君曾见城在那里?君能见何时进城?何时出城?君不见有市无城?唯我西安,青砖砌就的城墙,青石拱造的城门,高耸的城阙,碧澈的护城河。四门敞开,迎来送往。马道依旧,游人喧喧。一座完美的城池。“井”字形的街道,将城区划作一方块一方块。商铺如簇,游人如云。标准的“市井”。历史与现代一脉,城阙共高楼齐飞。古城雄姿越发神气,古城风韵更加诱人。……长安,这座政治古城,悠久的历史太丰富多彩了。长安,这座文化古城,文化渊源的传承也太神奇了。回顾中国书法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晋朝南渡后,一个时期内政治上的安定和生活上的安逸,形成和造就了以王谢大族为中心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一篇《兰亭序》稿,将行书推向了颠峰,王羲之成为了“书圣”。第二次书法高潮就是盛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政治的空前稳定和经济的空前繁荣造就了一大批书法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欧阳询、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重要贡献在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书法的法度,尤其是在楷书方面,各自成体,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次书法高潮应该就是当代了。建国六十多年,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飞速发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与其比拟。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后,开始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享受,这就大大地加速了书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加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书法家。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也是中国汉字书法发展最快、成就最高,出人才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与以往历史相比,书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书法从以往的文人士大夫圈子里走了出来,普及到了市民大众。这一时期的书家们已不仅仅是追求个人风格的张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一种固定的字体,而是朝着书家多体论的方向去迈进,追求着“通过书法艺术表达思想情感”这一最高目标。第三次书法高潮的地域中心应该就是古城西安。西安是中国书法的圣地。碑林乃书法之殿堂,那里有一千零八十幢书法先贤们的墨迹宝碑。学书的人无一不梦寐以求能够来到西安朝圣,能够亲临殿堂洗礼。西安是当代中国书法的发祥地。1973年中国吏制史上首设了专司书法的官吏——书法专干,该专干隶属西安碑林博物馆干部编制。其后发起成立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的书法群众组织——陕西书法研究室,发展有会员120名。后来发起成立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所书学院——陕西书学院。1975年古城西安西城门楼上举办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群众性书法展。1979年成立了第一个省级书法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拉开了序幕,奠定了基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后来各国各省的书法家协会也相继成立了。西安乃十三朝古都,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书法名家最多的地方,素有“书法故乡”之称。陕西于书法方面居全国之特殊地位,陕西文化遗产居全国之首。有西安碑林,有青铜器铭文,有甲骨文,有瓦当、货币印玺等文字。在如此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壤里,在那么多的大师、巨人的肩膀上怎能没有鲜明的当代书法总形象呢?怎能不打造出自己的书法品牌呢?江南山青水秀,号称鱼米之乡。人们的性格大多文隽细腻,才思敏捷。生活习惯也是多食甜淡。文艺方面,越剧是其典型代表,连“头戴黑、脚穿黑、浑身上下一锭墨”的包文正,也是由女子来扮演。文学方面,婉约派是其代表。其内容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书法艺术方面,追求书卷气和僧道气书风,多表现为俊秀、飘逸、柔媚、潇洒等一类书体。代表人物有王羲之,赵孟頫、黄道周、沈尹默等。天高地阔的北方,民风淳朴,人们的性格大多粗犷、豪迈、率直。生活习惯,喜欢吃牛羊肉、油泼辣子、裤带面。文艺方面,秦腔最为典型普及。最过瘾的是须生“震倒山”的乱弹。书法艺术方面自然欣赏刚劲有力、粗犷豪迈、气势磅礴、古朴厚拙的霸气风格。汉魏碑碣是其典模。颜真卿、柳公权、于右任、薛铸是其代表。魏晋以后,就有南帖北碑之说。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两种大的南北审美体系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各显优势,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繁荣和发展了书法艺术。地域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之存在是必然的。作为地域书法必然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印痕,必然展现地域文化之风格。陕西这块历史文化厚土上所滋生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自然就是长安书风。一大批长安书法家的造就和诞生,自然地也就形成了一个长安书派。关于长安书风的概念,薛铸先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长安自古帝王都,书坛霸气几千秋。地灵人杰今胜昔,俊彩星驰競风流。这首诗充分地反映出了陕西的书法家们以十三朝古都之地灵为自豪,活跃在书坛上展示他们的霸气书风的喜悦心情。长安书风的“形”就在于“大度”,“神”就在于“霸气”。用笔从“骨力”上着眼,用墨以“粗、黑、实”为基调。长安书风的实质就是“豪迈霸气”。“豪迈”展示了长安书风之神采,“霸气”体现了长安书风之基韵。“豪迈”着重展示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力”,即威武之力和震憾之力。“霸气”则着重表现书法作品潜在的一种“气”,即王者之气和正统之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地域文化的熏陶,陕西的书法家们无一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着,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长安书派独到的地域书风。以“豪迈霸气”书法风格为魂,以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书法家们为体,“长安书派”也就一跃而济身于中国书坛。1976年,北京举办“中日书法联展”,陕西入选作品8幅,占所有入选作品的十分之一。北京入选作品位居第一,陕西入选作品位居第二。同年,贸促会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展”里的书法馆,书法作品总数为40幅,陕西就占了12幅,位居第一。“长安书派”崭露头角。1977年5月23日,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政治口号,举办了举国震撼的“庆祝打倒四人帮”的群众性书法大展。这次大展共收到作品580件,原计划展出20天,结果群众呼声太高又延展了20天,共展出40天。这次书展在中华文明史上,在中国书法史上均属破天荒,属第一次群众性书法大展。这次书展打破了书坛上长期以往的沉寂,拉开了群众性书法热潮的序幕,对后来我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这次书展地点选在古城西安的西城门楼,故此以后书法界都习惯地、也喜欢用“西城门楼书展”这一称呼指代它。“西城门楼书展”是书法史上的一次盛展。这次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书法家,这些人后来许多都成为了书法名家和大家,他们就是长安书派的中流砥柱。长安书派一经形成,即扎根陕西、领骚西北,影响全国。山西、洛阳、开封、郑州、兰州、宁夏、四川、广西、贵州、河北、辽宁、江苏、上海、黑龙江、北京等省市先后有代表团来陕西参观学习,“学陕西、赶陕西、超陕西”的口号一下子风靡了全国书法界。猛回首,三十年过去。当年的老壮多已驾鹤西去,当年的有为者也已鬓发染霜。惟有长安书风更加豪迈,长安书派更加成熟。陕西的书法家队伍更加壮大。当年只有120名会员的陕西书协,而今已拥有会员近2000名。人才济济,俊才辈出。老辣的陕西书家已走出省门迈出国门。大江南北,大洋彼岸,所到之处无处不见陕西书家的长安书风。大雅之堂总少不了书法力作悬之相镇。人们均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大的空间,特别是装修豪华的空间,如果没有一幅有力的书法作品,总觉得有一种空荡感和漂忽感。一幅有力的书法作品布置在得体的位置,整个建筑便“稳”了下来,“实”了起来。是什么因素使得建筑“稳”了下来,“实”了起来的呢?就是书法作品中的这种潜在的“力”和“气”的作用。长安书风,力撼山兮气盖世。长安书风使得陕西书法家们的书作里蕴含着一种撼山盖世的“力”和“气”。也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力”和“气”的作用,才使得陕西书家的作品多数能入选“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等大雅之堂,每每刻碑勒石置于大川名山,制牌铸匾悬于广庭之额。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文化积淀太深厚了。六十年代初,陕西形成了“长安画派”。石鲁先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倡导以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以展现陕西画家之风采。画家们积极响应,纷纷前往陕北采风,都在用自己的画笔根据自己的画艺特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展现黄土风情。结果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其它任何地域的、突出黄土风情的、又有个人特点的陕西国画界的总形象。七十年代末,陕西又形成了“长安书派”。“豪迈霸气”的长安书风,风糜大江南北,走遍大洋东西。八十年代,文学、演艺界再次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地之灵,人之杰。骄傲啊,陕西!历史名城,文化名城。自豪啊!西安!书家如云,豪迈霸气的长安书风,力撼山兮气盖世。
                                                               (2007年7月10日)

                                 (选自王根权/《中国书法品评》)

清酒和风 发表于 2011-11-29 20:30

{:1_43:}

汶水布衣 发表于 2011-11-29 21:44

{:1_277:}{:1_277:}{:1_226:}

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1-12-11 17:28

回复 2# 清酒和风


    {:1_271:}

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1-12-11 17:29

回复 3# 汶水布衣


    {:1_271:}

李庆元 发表于 2013-2-23 07:55

{:1_56:}

老李 发表于 2013-5-6 17:47

{:1_325:}

坡芽 发表于 2013-7-10 16:34

{:1_277:}{:1_277:}{:1_27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安书风:力撼山兮气盖世 王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