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11-11-6 17:54

周俊杰>>>十届国展评审七题

十届国展评审七题

周俊杰

所谓『国展』,即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具有当代最高权威的国家级书法展览。从一九八○年举办『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览』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举办了十届。『书展』不仅展出书法作品,从第一届起,篆刻便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形式被包容其中。到第十届,又将『刻字』列为展项,使国展在艺术种类上更趋完善。

本文题目并不严谨,笔者无意评述整个十届国展的方方面面,而仅限于『第十届』的『评审』一个议题,因为在历届展事过程中,评审的公正与否是整个书法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们的多种议论也大都由此而来。今年的第十届国展评审,笔者有幸先后赴上海、南宁,以监审委员和新闻观察团的身份参与了、或者说观察了整个的评审工作,听取了所有评委、监委的发言,采访了有关人士,看了网上有关评论,加之过去曾担任过包括『兰亭奖』在内的数种大展评审工作,很多问题有所对比,故觉得有话要说。现将所闻、所感分列于下:

一、国展评审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此次评审在给每位评委、监审及工作人员所发的《评审细则》中,头一条便是:『本次展览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阳光评审、和谐评审』,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过去也曾如此提过,似乎也较为认真地去做,但只能说是大致上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存在有种种弊端也,弊端基本有三:一是固定评委班子,数届一直如此,这就造成了投稿者创作上迎合评委,平日里靠近评委,以致于对评委进行笼络的现象不时出现。书坛上大概都知道,有几个省的数位所谓入选、获奖『专业户』就是如此产生的。书坛尽管于此不满,也无可奈何。二是中国书协领导既是组委会,又是评委会成员,且有投票权,这很容易造成大权独揽,出现不公正现象。三是评出后数天不公布名单,其中弊病书坛早有所揭露。对于以上几种情况,由于中国书协主要现任领导有着多年从基层到高层的评选经验,故从九届国展及第二届『兰亭奖』起便一一克服之。首先,不固定评委会,而是在评审前几天才通知评委报到,并三令五申不准透露消息,这就给善于钻营者设了一道墙。我们对比了九、十两届评委名单,重复者甚少。二是包括中国书协进入评委会的主要领导,如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展览部主任等,均不再具有投票权,评审、组织两权分离。最后的入选、获奖名额完全由评委投票的结果而定。书协领导说,评审要充分反映评委会的集体意愿,应该对评委给予充分的信任。掌权者如此进行自我约束,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利,恐怕中国文艺界数十年来仅见于书协吧。第三,狠抓一个不为人注意却容易出大事的环节:入选、获奖名单在评审完统计后及时在网上公布,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的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再度发生。

二、关于『两团』的设立

十届国展在上海和南宁均设有监审委员会和新闻观察团。这两个机构有何作用?监审,即要监督评审,包括监督评委、监督评审程序及统计选票等。在所有评审过程中评委不准交头接耳,不准通风报信,一切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投票,如需复议,则启动复议程序。如发现评委违规,或程序不对,监审有权提出,并根据《评委守则》,『由组委会和监审委员会集体决定,严肃处理。』监委会成员多为老干部,其特点是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他们和评委一起,不停地在所挂作品中走动。也许监委起到了一定作用,无论上海或南宁,均未出现评审中令人不快的现象。整个评审要经过数轮才能完成,尽管有计算器的置入,评审数字不会有误,监委们仍一轮轮地看票、审票,对各阶段入选或淘汰数字予以检查,保证了评审机制的正常运行。

新闻观察团的设立,是要坚持从评审一直到正式展出中报道的正确导向。以往多次大展评审和展出前后,均有多种议论,因为每个议论大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多想法并非不对,但却缺少从宏现的把握到微观的深入调察研究,或者接触不到具体的评审过程,故给人一种片面甚至偏激之感。新闻观察团有责任将整个真实的过程披露,该肯定的肯定,不足之处也不回避,目的是为了书法事业更健康的发展。报道应提倡正气、大气、具有学术性,不要抓住一些无聊的、可能伤害作者和展览工作的一些所谓『花絮』来炒作,这恐怕应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根据以往曾出现记者、工作人员借可以出入评审现场之便,向评委拉票的教训,此次国展不仅评委不能投稿,所有监审、观察团的成员也不允许参加投稿,并要求所有成员『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这应是一次阳光、规范的评审。

三、关于评委

历届大展中,人们对评委的关切不亚于其他问题,此次也不例外。由于此届首次分书体在两地评审,故评委总数量要略高于往届。如重复计算,上海评委二十二人,广西评委二十三人,去掉主任、秘书长等重复数字,总人数为四十一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一届主席团成员分两批全部担任评委会正副主任,而从各省所选评委上海十一人,南宁十二人,应该说基本上都可视为具有创作实力的书坛佼佼者。有的固然以兼具某些重要职务而入围,但也有纯『布衣』者,那是靠真刀真枪真本事而一跃成龙的。我反复观看整个评委的名单,应该相信,他们在整体审美把握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每位评委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创作上也都会有强烈的个性追求,但『评委不代表任何省市地区或行业。评委言行必须对组委会负责,对书法事业负责』(《评委守则》),当然也不代表某家某派,这首先要求评委不能有私心,还得在摆脱个人审美偏向上具备识别多种审美趋向的眼力,这不能不说是对评委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和考验。业务上如此,而其他要求更为严格,如《评委守则》开篇便要求评委『廉洁自律、公正公平、不谋私利,自觉接受监督』等多种限制。我们可以说,评委的一票是庄严的、神圣的,有时仅一票之差便可决定一位投稿者的命运。但每人也只是一票而已。我现在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哪位作者想通过某一位评委而达到入展、获奖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一票起不到大作用,即便位了一两票,如果作品水平差,偶尔过了第一关,那么很可能为之投票的评委便会为人所识破,而再想闯第二第三关以至终评都绝无可能。如果发现哪位评委走了后门,拉了票,那肯定要受处分,今后评委会也将永远给他关上大门。所以,每位评委都十分珍惜这一颇具荣誉的身份,不可能为一人一事而丢掉这项荣誉。张海主席在上海、南宁都反复强调,做评委要有『艺术的良心,做人的良心。』他说:『评委在评作品,而全国书法界在评评委。我们要由此塑造书协的形象和评委的形象。』此语可谓对评委的中肯之言。

还有一项令评委尴尬的事:展出和作品集中,还要评委(包括监委)作品亮相。由于入选、获奖者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创作才闯过数道关的,而评委则自送作品,勿须经过检验,这样就出现了评委作品敷衍了事从而与参展作者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就我见过的各种展览中,真正下功夫创作的评委并非没有,但为数甚少,大多数评委都是随意送上一小张了事。对大展不负责任,实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数届过后,所得虚名与实际水平的差距便为书坛所深知,对此群众心里会有一杆秤,你任再高的职务也不会买你的账。对此,张海主席在总结时特别交待:十届国展中,评委也一定要下功夫拿出自己的代表作,要有危机感,再不要出现让广大书法界对评委不屑一顾的现象了。

四、关于评审程序

为确保评选的公正,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评选程序。在上海与南宁都提前写出了《评审流程》。此次两地都采取了不看原作而展示以A4纸打印件的『初评』办法,其优点是快,一轮轮的作品小样放在案子上,由评委边走边评,同意进入第二轮者画『√』,这是借鉴了中国美协的评审方式。第二轮则将原作挂出后再投票,两地均总数入选四百件。入选作品的票数需划定一个界限,比如获七票或八票,总数以接近四百为准。选出后再投优秀作品六十件,最后再各评出三十件为获奖作品,一步一步,安排至为得当。如果对某件作品有意见,任何人可提出复议,但最终须经三分之二的评委赞同方可决定取舍。

所有进程确乎很完善,但在总结时,不少评委对以小打印稿的方式进行初评提出较为强烈的看法,普遍认为小稿太模糊,作品原作与缩小后的审美效应相差甚大,而看原作的把握要准确得多。其实依原作进行初评也并不见得慢,即使多个一半天时间而与对作品的优劣能更准确把握二者相较,后者更为可取。美术作品中的油画及裱好的其它画种不易邮寄,由作者拍出清晰照片进行初评是由其特殊需要而采取的方式。而书法全为软片,评审也甚为方便,且大大减轻了承办者对数万件作品的拍摄、制小稿的繁琐过程和劳动。笔者不会上网,而朋友打开多家网站一看,对十届国展评审多为指责以小稿作为初评的方式。下届国展,主办者可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五、科学的介入

中国书协展览部有几位年轻人,他们根据评审需要,请专家设计了一套电脑程序:每位评委一个手机,上面有评委名字,并设出最终所评件数的数字,然后评委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打出作品的编号。如评四百件,到四百零一件即不再出数字;如打重复,手机则会提示,重号不进入程序。这一切均由一台总电脑控制,评委评完,电脑上的数字立刻全部现出,如哪些作品在几票以上可作为入选,电脑也有明确的显示。科学的介入评审,一是快捷,二是准确,最终入选、获奖的作品编号、姓名及省份等一切资料,都会毫无差错的呈现给评委会。最后,由组委会、评委会领导及全体评委签字确认后,便可立即通过网络公布最终结果。我记得九届国展由于人工操作不准,不得不对数字进行反复统计,从下午直到天亮才得出最后结果,与当今科学的介入方式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在此做个广告:今后各种级别、各种规模的作品评审都可借用此种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方式,如需要,请向中国书协展览部请教。

六、关于作品

在所发『评审细则』中,有一条专对作品审美标准提出的要求:『评审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评委在笔法、结字、布局等基本要素基础上,根据作者继承的深度和个性风格的展现两方面进行评判;』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主流展览对作品所提出的根本标准:第一要传统,即要深深地进入古代经典;第二要有鲜明个性而非对古典的纯模仿,要求在时代精神、个性张扬中化解古代经典。这是一个充满辩证、符合时代审美意识的纲领性标准。故作为国展,就很自然地未能接受那些由于缺乏传统而故作狂怪和依据西方艺术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的作品。以前我虽数次向中国书协领导提出过,作为国展,是否接纳包括『现代书法』的多种流派,但在评审中,这样的作品在初选中就统统被淘汰,这是一个令人无可奈何却又是明明白白很自然的时代选择,任何个人左右不了这种大的审美趋势。

在上海所评草书、楷书、隶书,在南宁所评行书、篆书、篆刻、刻字,其结果大抵不出以上所述范围。入选、获奖作品应当说均具较深厚的传统功力,也大致能显示出自家的面目,个别作品做得至为精致,其功力、意趣可谓不让古人。在各书体中,草书以打出『走进二王』的『新帖学』为旗帜,多为以『韵』为主的晋人意味。而前些年成为主流的元明张扬式草书却悄悄地退出,偶尔有之,也缺乏感染力。楷书基本很少见到唐意之作,只有褚还偶占一席之地,倒是各种小楷以其精美到极致的书写使此展楷书显示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光采。隶书入选量较少,但均以汉人为底气,无论隽秀、古拙、豪放,都不失汉法,此乃隶书立足于时代之关捩,当代隶书作者对此很了然于心。行书倒是明人豪放一派占主流,偶有晋唐人意,其中化取颜《三稿》意者颇入眼。篆书以甲骨、散氏盘为多,然以工取胜的小篆入围作品也不少。篆刻整体水平较以往大为提高,各种风格似已走到极致,令人称赞有加。因大部分评委对刻字不熟悉,评选时直呼难以掌握,但其中以枯旧原木进行组合的作品,以其苍古、淳厚之意趣几乎打动了所有评委,我想展览时也会征服观众的。

作为国展,又经过层层评选,从五万多件多作品中选出八百件展出,应当说整体水平还是好的。然评出之后,有些评委认为,整体上较平,缺乏大字,缺乏强烈震撼力的作品,而染色、拼块的作品过多,显得造作、小气。一部分评委并不赞同上述说法,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果统统用白宣纸书写而无任何色彩变化,岂不显得单调?至于缺乏震撼力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长度限于六尺,即使写大字联也大不到哪里去;另外,不少已多次入选、获奖的优秀书家已不再投稿,现在国展基本上已成为年轻人的『竞技场』,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投稿者处于主动地位,评委只能被动地在所投范围内进行评选,我们应当接受这一现实。不过如细细观看,不少作品还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者对所入选、获奖作品都一一进行了观摹,为不少作品所显示的创造性才华而感动。一些作品写了自己的诗文,诗书俱佳;不少作品形式上进行大胆探索,新意叠出,应当说,整体上所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七、评审中的一块净土

在总结会上,张海主席、赵长青书记、陈洪武秘书长均提出:『评审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对我们的智慧、良心、道德、操守、学术与艺术水平以及整个文化素质的挑战。评委、监委等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如增加初评时间;调动更多优秀书家尤其是老一代书家的积极性;为了让最优秀者脱颖而出,今后是否一人可入选数种书体;是否扩大作品尺寸,比如最高限八尺;是否接纳扇面、册页、手札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可否在开幕时举办以研究当代书法发展方向为主的学术研讨会;可否减少评委,分书体评审,以避免由于评委集体的平均值将具有强烈个性的佳作给评掉;作为有十三亿人口、数以十万计的书法爱好者的大国,今后每届国展作品入选数是否再适量增加,或设入选、入展、获奖三个层次;是否给评委也评评奖,看谁提名中最后入选、获奖数多等等,这些问题可供领导今后办国展时参考。

张海曾在南宁预备会上动情地说:『让我们的评审在整个书法事业上保持一块净土!让我们的投票不含一点杂质。』

是啊!从我亲身参与的上海、南宁评审中,我深深地感到,这应当是一块净土。

最后,我想借用时下一个句型表达我对第十届国展评审工作的评价:全国第十届书法展评审的机械也许不是最好的,是需要继续改进的,但目前还没有比它更为公正、圆满的!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墨樵的微博

万盛贾秀平 发表于 2011-11-10 14:28

{:1_107:}{:1_107:}

虚空的虚空 发表于 2011-12-15 19:31

法长存

查学东 发表于 2011-12-16 13:10

有说服力!{:1_277:}

抱谷闹 发表于 2011-12-17 09:59

“评审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对我们的智慧、良心、道德、操守、学术与艺术水平以及整个文化素质的挑战。
{:1_107:}{:1_10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俊杰>>>十届国展评审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