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部分评委、监审委员以及新闻观察团成员评述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部分评委、监审委员以及新闻观察团成员评述(国展)
建立中国书坛新秩序的关键在哪里?言恭达当代书法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从一九四九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一个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书坛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多层次的书法艺术团体,多形式的书法艺术教育,多角度的书法理论研究,多类型的书法艺术展览,多渠道的书法艺术交流日益兴起。一九八一年中国书协成立,引领全国群众性的书法事业,在书法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艺术教育上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全国三十年来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群众书法热潮。这是普及与发展当代书法艺术,对传统的开拓与继承,对艺术个性的强化与追求,对书风多样化发展的思考与尝试,是『书法热』中最富有生气的内涵。三十年来中国书协主办了共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多届中青展、青年展、『兰亭奖』展、篆刻艺术展、新人作品展、妇女作品展、扇面展、楹联展、正书展以及草书、行书、隶书、篆书、册页和大字展等多类别的全国专业性书展及各类主题性书展。应该看到,国展反映时代,反映正在走入多元格局形成多元文化的中国当代社会,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所承载的大众心理与审美理想。国展清晰地表达了当代书坛主流文化所内蕴的现代人文精神的美性与美质。尤其是一大批中青年书家,已不以『正统书法』与『民间书法』、碑与帖为尊卑、取舍的标准,而是审其所美,师其所长,用其所需,出现了审美视野开阔,审美理念开明,创作思路活跃的新气象。这体现了当代人书法观念与审美意识的开明与进步,预示着在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土地上,开创一代书风的希望。无可非议,国展是繁荣当代书法篆刻艺术,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提高艺术创造力的很好平台与阵地。多年来,人们期待着中国书坛新秩序的到来。那么,建立新秩序的关键在哪里?其要旨之一是展览机制的改革。『看似寻常最崎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书协顺应快速发展蓬勃兴起的全国群众书法热潮和文化需求,在确立四年一次的综合性的全国展基础上,逐步拓展了展览作者人群与书体类别的专业性,也拓展了征稿对象的广泛性。从中青展到青年展、老年展,从新人展到妇女展,从正书展到多书体的单项展,从扇面展到册页展、楹联展、大字展……其展览组织形式的递变与体类纯化的提升,客观要求也必然带来展览申办机制与评审机制的改革与推进。展览的根本问题是艺术作品的本质优劣,其展示形式应该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呼唤的是一个时代的多种风格流派精品的出现,同时也考虑艺术作品受众空间传播的外在形式的变化,即展厅效应。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艺术日常化。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正如商品流通市场消费流程中需要包装吸引消费者,当代艺术传播形式也已由传统审美向现代形式转变。首先是它的创作接受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文人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故它的内在机制也必须相应转换;其次,当代审美转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在网络、图视时代,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平面化的大众娱乐文化抢占了人们的审美心灵,与竞争急剧的社会心态契合,滋生了『快餐文化』;再次,社会生活节奏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审美演进的主要特征。国展应进行也正在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反思。展览机制的改革,展览形式的创新,展览策划的推进,以强化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展览载体的科学发展。简言之,在展览申办机制上,中国书协按照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市场运作规则,实施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国展申办机制改革。在展览评审机制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倡阳光、规范、学术、和谐,确保评审的民主与权威。每次国展,中国书协分党组、主席团主持组成权威的评审委员会与监审委员会,制定严格的《评审条例》与《评审委员守则》,邀请公证处和由相关团体会员代表组成的监审团,邀请全国主要专业媒体组成新闻观察团,以保证评审工作做到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程序。在多年的评审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好多措施都得到了良好的效应,提升了人民团体在会员中与社会上的公信度与亲和力。诸多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强化了展览申办的竞争力,评委推举的合理性,评审工作的规范化与审美导向的把握度,使国展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体现了人民团体『在创造中继承,在改革中迈进』的工作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展展览机制的改革推进中,充分体现了和谐理念,海内外汉字书法作者参与的广泛性,书法篆刻艺术不同风格创新的包容性,当代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示的代表性,以及审美追求的当代性。我们正经历着物质、制度与理念三大文化层面的变革。全面认识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和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价值取向,是当下书法界面临和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发展将引导社会确立一种主导价值,即高扬科学理性和现代艺术精神。中国社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大厦上的,是对国家发展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作为国展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引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审美导向,逐步构建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创作审美科学评判体系。改进和完善国展展览机制,强化『国展论坛』,深化对书法作品的本体研究与艺术批评,以提升国展品位与学术含量,延伸展览效应,实现创作与理论互动、学术对艺术的支撑,这就是我们当前中国书法界实现文化自觉中的审美自觉,崇尚个性与创造,尊重理性与发展,倡导时代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每位有志书法艺术的同道必须持忧患之思、淡定之心与悲悯之怀。 由十届国展刻字评选所想到的王志安全国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已于九月二十二日圆满结束。本届国展,共收到刻字作品近两千件,经过初评、终评、评奖的三轮评选,评出入展作品四十九件。其中:优秀作品二件,优秀提名作品三件。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评审工作,领略了当下全国书法、篆刻、刻字的发展状况。作品经过科学、合理、严密、公正的三天评审,评出了好作品,将展示目前全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水准。作为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的副主任,我想着重谈谈现代刻字的有关情况。中国书法家协会将刻字艺术列入十届国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对刻字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莫大支持,为全国万计的刻字创作队伍鼓舞了士气,同时激发了全国作者的创作热情,夯实了中国在国际上作为刻字大国、母国的地位,将对现代刻字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现代刻字艺术,虽然只有二十年的历史,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正确引领下,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一贯坚持『抓普及、推发展,抓组织、建群体,抓理论、促提高』的工作方针。到目前为止,从事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作者已逾万人。全国刻字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每一届展览的举办,在艺术上都有质的飞跃。如:全国第一、二届展览的初创时期以传统工艺刻字为主;到三、四届展览时现代刻字艺术形式已经基本建立;五、六届展览时刻字艺术的中国民族风格已逐渐形成;而到七、八届展览时,则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主题性、哲理性的作品,彰显了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在国际刻字艺苑中的大国风范,从而引领了国际刻字艺术新潮流。一、关于投稿格局的变化问题十届国展的刻字投稿作品,从数量上看没有全国刻字展那么多,艺术水准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即:一部分作品艺术水准较高,其中包含了历届刻字展获奖、获奖提名作者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初涉刻字作者创作的作品;其余大量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作者则没有投稿。这一格局也许是刻字作品第一次进入国展,加之受入展数量的局限,投稿者心有敬畏之感的缘故。然而,评审的结果基本是令人满意的。一是作者的书法水平有较好水准(从刻字素材及投稿所附参考的书法创作作品可见);二是作品的形式感强,风格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三是一批作品能够表现主题思想,有意境。整体上看,本次展览所评出的作品较全国第八届刻字展的水准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关于投稿作者队伍的组成,相比以往没有大的变化,仍是两类作者群:一部分是以书法、篆刻创作为主的作者,另一部分是书、刻并举的作者。二、关于对刻字作品书法性的重视问题有不少刻字作者在猜测,国展的评审刻字标准与单项展是不同的,国展只侧重书法。国展同历届单项展一样,对作品书法性的强调是肯定的。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现代刻字其艺术形式与书法、篆刻有所不同。现代刻字艺术作品的形式,包含了书法(素材)、刀法、平面、空间、色彩等形式因素和艺术语言,书法水准是其根本,而作品的立意构思、形式构成,同样十分重要。具体到创作,通过文字内容确定题材、立意、选择素材(书法),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其中作品的内容与外在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即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只要是现代刻字,其艺术形式是不会变的。刻字单项展与国展在评审标准上肯定是相同的,即题材、立意、素材、形式都不能偏废。如果为了投国展而只去突出书法的形式,轻视了现代刻字本身的形式,那么其作品很可能又回到了书法或传统刻字的形式上去。一门艺术,如果没有独立的形式,也就成为不了艺术了。因此,评判一件刻字作品的优劣,只侧重某一因素,肯定是不科学的、形式是不完整的。任何艺术形式,素材的优劣都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这些因素评委会在评选时都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虑。三、关于刻字发展方向的引导问题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及评委会历来对我国现代刻字艺术的民族风格及地域流派非常重视,加以引导和保护,与日韩等国际刻字联盟成员国之间拉开距离。目前,我国现代刻字艺术在风格上,也出现了像书法创作一样跟风的苗头,但从整体风格、民族特征上已比较鲜明。从个性风格、艺术现象上看,大致可分为: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几类。其中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好的是作品的书艺水平在不断提高,时代气息强烈。不足是作品的意象境界、传统审美特征当进一步深入和彰显。我曾在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上,《简论中国现代刻字艺术之发展》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刻字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室高研班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义形创作』的发展思路和教学理念。我觉得,『义形创作』才能解决现代刻字的民族性,实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形创作』的基本含义和理念是这样的:书法是表现『意』、『象』之境,现代刻字的『义形创作』诠释了书法文化之『象』。『义形创作』方式,以书法为素材,文学之『义』为内容,构成为形式。以刻字作者的心灵感应、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诠释创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感受和关注。『义』是所欲表达的内容,也包含正义、道义、正道之意。中国的现代刻字艺术当有别于他国,走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哲学之路。通过『义』和『形』表现『意』、『象』、『情』、『境』、『景』、『境』的传统审美,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主题性、哲理性和学术性。『形』,即形式。以书法形式为素材,吸收现代艺术构成的原理、方法,去展现『义』之含义。现代刻字的创作,对『义』和『形』的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评审缜密佳作如云 第十届国展监审感言赵学敏 今年八月底到九月,我作为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监审委员,参与了上海和广西两个展区全部的评审过程,对全国各地书法家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积极参加国展的作品有点滴感触,特整理出来,以飨书友。佳作如云,显示了当代书坛的勃勃生机这次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改变了以往的只在一个地区展出的方式,采取了分地区、分书体评审的办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接触书法,感受文化的深厚魅力,是中国书协改变评审方式的初衷。可以相信,这两个地区书法作品最后的展出,将掀起两个地区乃至全国书法创作的热潮,进一步推动不同地区的书法发展。这次评审,两个地区征集到六万多件作品,也超过了历届国展投稿的数量,显示出全国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书法创作的热情丝毫不减,而是很旺。两个地区所征集到的作品中佳作如云,让人目不暇接,有不少的好作品因为数量的限制,只能优中选优。这是全国有实力的书法家特别是青年书法家的一次大比拼,一次大聚会,一次大展示,一次大融合。有的作品,激情四射,纵横开合,颇有风采;有的作品,形式新颖,法度井然,不落俗套;有的作品,直现性情,融合传统,高雅脱俗;有的作品,自然率性,挥写潇洒,可见其人。这次国展的一大特点是新人辈出,一批书法界的年轻人通过国展脱颖而出,成为了书法界的生力军,而且他们底子厚、基本功扎实,对传统的法帖深入得细致,表现出了不凡的才气,是全国书坛的大收获!书法的繁荣,是通过一个个书法家不断的创作,不断的激情投入体现出来的。这次作品,投稿的数量之多,表现风格之多,都是我们第一次所见到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展在全国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心中的位置之重!六万件作品,按一人两件来算,就有三万人在创作,就有三万个家庭在为书法而从事着一种对于传统的学习,就有一百多万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在关注,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书法的大普及、大宣传、大提高。在评审之前,我们就在不同的媒体上看到了全国上下的书法团体都在为国展忙碌,搞活动、办讲座、组织看稿会,全国书法界都在为国展而努力着,两个地区近十天的评审,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后就要看具体的展出和国展的后继效应。这是一次严格、规范、缜密、有序、公正的评审近十天的评审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国展的评审是非常严格、规范、缜密、有序、公正的,经过三十多个评委严格的评审,最终选出了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佳作精品。这次国展的评审,在评审前,两个地区的组织者作了大量细致工作,主要是精心登记和对于作品的拍摄,每一件作品都拍摄成A4纸大小,又是专业的摄影人员操作,对于小字作品的细节部分也进行了拍摄,保证了作品效果与原作基本一致。另外,这种评审,在初评时,使每一个评委都能够见到更多的作品,评委只要给一件作品上打记号,就可以进入到复评,显示了评委们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刚开始评审时,我们还担心,这么多的作品,良莠不齐,如何把好作品挑出来呢?但经过几轮的评选程序,当最后四百多件作品摆在眼前时,这些作品的确是完美的、精彩的,是能够经得起反复审读的佳作。评委们的眼光的确是独到的、严格的、挑剔的犀利的。整个评审过程就像是大浪淘沙,在那么多作品中,终于有了八百件(两个地区的合数)入展和获奖作品,这是评委们眼力考量的最终收获,是评委们为国展交出的满意答卷。这次国展,充分保留了评委的学术性与独立性,让评委们选择作品,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来挑选,最后汇拢到一起,在比较中再进行打分,每个人只有四百件的权限,每一件作品最后至少是在六位评委以上的肯定中入展。五票都不行,保证了这次评审的民主性和公正性。能够进入终评的作品,的确都是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我觉得入展作者的确要珍惜这次荣幸,被选中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次评审机制的形成,是中国书协领导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推敲取得的,为以后的评审积淀了经验。尤其是国展的评审,能够经过这么多的程序,经过评委们精心的评审,的确是代表了评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作品功力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及其示范性和指导性意义对获奖和获奖提名的一百二十件作品,我们都经过了认真观察和学习,大家认为,的确是写得好!这些作品无论是功力和才情;还是其独到的形式、布局,都达到了一种完整的统一,都显示了当代书法作者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显示了在不同书体上当代人的表现手段与技法,对今后的书法创作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每次说及书法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都是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功力,传统怎样去继承?功力怎样发挥出来?这些获奖和获奖提名或入展的作品做出了最为切实的回答。追求古意而又能够表达现代人的情感,深入传统又能从传统中融入自己的个性与理解,在继承中探索创新,于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形式上的精巧与自然,表现上的大胆与充沛,神采上的夺人与魅力等诸多的因素,深深打动了评委。在参加这次国展的评审之前,我们将全国第七、八、九届的作品集翻阅一遍,仔细读过,很有意思,中国书协所组织的这几届国展,可以说一届比一届好,一届比一届的作品精彩。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的象征。从一九八○年的首届到二○一一年的第十届,书法家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应该说是几届中国书协领导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集体智慧与时代融合的结果。在那一张张获奖和入展作品面前,作者和大家一样很激动!为我们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激动!为我们这个时代激动!为我们长足发展的书法事业激动!书法事业是要靠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发展的,第十届国展无疑是我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收获。后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此努力,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十届国展评审七题周俊杰
所谓『国展』,即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具有当代最高权威的国家级书法展览。从一九八○年举办『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览』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举办了十届。『书展』不仅展出书法作品,从第一届起,篆刻便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形式被包容其中。到第十届,又将『刻字』列为展项,使国展在艺术种类上更趋完善。
本文题目并不严谨,笔者无意评述整个十届国展的方方面面,而仅限于『第十届』的『评审』一个议题,因为在历届展事过程中,评审的公正与否是整个书法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们的多种议论也大都由此而来。今年的第十届国展评审,笔者有幸先后赴上海、南宁,以监审委员和新闻观察团的身份参与了、或者说观察了整个的评审工作,听取了所有评委、监委的发言,采访了有关人士,看了网上有关评论,加之过去曾担任过包括『兰亭奖』在内的数种大展评审工作,很多问题有所对比,故觉得有话要说。现将所闻、所感分列于下:
一、国展评审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此次评审在给每位评委、监审及工作人员所发的《评审细则》中,头一条便是:『本次展览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阳光评审、和谐评审』,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过去也曾如此提过,似乎也较为认真地去做,但只能说是大致上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存在有种种弊端也,弊端基本有三:一是固定评委班子,数届一直如此,这就造成了投稿者创作上迎合评委,平日里靠近评委,以致于对评委进行笼络的现象不时出现。书坛上大概都知道,有几个省的数位所谓入选、获奖『专业户』就是如此产生的。书坛尽管于此不满,也无可奈何。二是中国书协领导既是组委会,又是评委会成员,且有投票权,这很容易造成大权独揽,出现不公正现象。三是评出后数天不公布名单,其中弊病书坛早有所揭露。对于以上几种情况,由于中国书协主要现任领导有着多年从基层到高层的评选经验,故从九届国展及第二届『兰亭奖』起便一一克服之。首先,不固定评委会,而是在评审前几天才通知评委报到,并三令五申不准透露消息,这就给善于钻营者设了一道墙。我们对比了九、十两届评委名单,重复者甚少。二是包括中国书协进入评委会的主要领导,如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展览部主任等,均不再具有投票权,评审、组织两权分离。最后的入选、获奖名额完全由评委投票的结果而定。书协领导说,评审要充分反映评委会的集体意愿,应该对评委给予充分的信任。掌权者如此进行自我约束,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利,恐怕中国文艺界数十年来仅见于书协吧。第三,狠抓一个不为人注意却容易出大事的环节:入选、获奖名单在评审完统计后及时在网上公布,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的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再度发生。
二、关于『两团』的设立
十届国展在上海和南宁均设有监审委员会和新闻观察团。这两个机构有何作用?监审,即要监督评审,包括监督评委、监督评审程序及统计选票等。在所有评审过程中评委不准交头接耳,不准通风报信,一切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投票,如需复议,则启动复议程序。如发现评委违规,或程序不对,监审有权提出,并根据《评委守则》,『由组委会和监审委员会集体决定,严肃处理。』监委会成员多为老干部,其特点是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他们和评委一起,不停地在所挂作品中走动。也许监委起到了一定作用,无论上海或南宁,均未出现评审中令人不快的现象。整个评审要经过数轮才能完成,尽管有计算器的置入,评审数字不会有误,监委们仍一轮轮地看票、审票,对各阶段入选或淘汰数字予以检查,保证了评审机制的正常运行。
新闻观察团的设立,是要坚持从评审一直到正式展出中报道的正确导向。以往多次大展评审和展出前后,均有多种议论,因为每个议论大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多想法并非不对,但却缺少从宏现的把握到微观的深入调察研究,或者接触不到具体的评审过程,故给人一种片面甚至偏激之感。新闻观察团有责任将整个真实的过程披露,该肯定的肯定,不足之处也不回避,目的是为了书法事业更健康的发展。报道应提倡正气、大气、具有学术性,不要抓住一些无聊的、可能伤害作者和展览工作的一些所谓『花絮』来炒作,这恐怕应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根据以往曾出现记者、工作人员借可以出入评审现场之便,向评委拉票的教训,此次国展不仅评委不能投稿,所有监审、观察团的成员也不允许参加投稿,并要求所有成员『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这应是一次阳光、规范的评审。
三、关于评委
历届大展中,人们对评委的关切不亚于其他问题,此次也不例外。由于此届首次分书体在两地评审,故评委总数量要略高于往届。如重复计算,上海评委二十二人,广西评委二十三人,去掉主任、秘书长等重复数字,总人数为四十一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一届主席团成员分两批全部担任评委会正副主任,而从各省所选评委上海十一人,南宁十二人,应该说基本上都可视为具有创作实力的书坛佼佼者。有的固然以兼具某些重要职务而入围,但也有纯『布衣』者,那是靠真刀真枪真本事而一跃成龙的。我反复观看整个评委的名单,应该相信,他们在整体审美把握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每位评委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创作上也都会有强烈的个性追求,但『评委不代表任何省市地区或行业。评委言行必须对组委会负责,对书法事业负责』(《评委守则》),当然也不代表某家某派,这首先要求评委不能有私心,还得在摆脱个人审美偏向上具备识别多种审美趋向的眼力,这不能不说是对评委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和考验。业务上如此,而其他要求更为严格,如《评委守则》开篇便要求评委『廉洁自律、公正公平、不谋私利,自觉接受监督』等多种限制。我们可以说,评委的一票是庄严的、神圣的,有时仅一票之差便可决定一位投稿者的命运。但每人也只是一票而已。我现在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哪位作者想通过某一位评委而达到入展、获奖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一票起不到大作用,即便位了一两票,如果作品水平差,偶尔过了第一关,那么很可能为之投票的评委便会为人所识破,而再想闯第二第三关以至终评都绝无可能。如果发现哪位评委走了后门,拉了票,那肯定要受处分,今后评委会也将永远给他关上大门。所以,每位评委都十分珍惜这一颇具荣誉的身份,不可能为一人一事而丢掉这项荣誉。张海主席在上海、南宁都反复强调,做评委要有『艺术的良心,做人的良心。』他说:『评委在评作品,而全国书法界在评评委。我们要由此塑造书协的形象和评委的形象。』此语可谓对评委的中肯之言。
还有一项令评委尴尬的事:展出和作品集中,还要评委(包括监委)作品亮相。由于入选、获奖者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创作才闯过数道关的,而评委则自送作品,勿须经过检验,这样就出现了评委作品敷衍了事从而与参展作者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就我见过的各种展览中,真正下功夫创作的评委并非没有,但为数甚少,大多数评委都是随意送上一小张了事。对大展不负责任,实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数届过后,所得虚名与实际水平的差距便为书坛所深知,对此群众心里会有一杆秤,你任再高的职务也不会买你的账。对此,张海主席在总结时特别交待:十届国展中,评委也一定要下功夫拿出自己的代表作,要有危机感,再不要出现让广大书法界对评委不屑一顾的现象了。
四、关于评审程序
为确保评选的公正,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评选程序。在上海与南宁都提前写出了《评审流程》。此次两地都采取了不看原作而展示以A4纸打印件的『初评』办法,其优点是快,一轮轮的作品小样放在案子上,由评委边走边评,同意进入第二轮者画『√』,这是借鉴了中国美协的评审方式。第二轮则将原作挂出后再投票,两地均总数入选四百件。入选作品的票数需划定一个界限,比如获七票或八票,总数以接近四百为准。选出后再投优秀作品六十件,最后再各评出三十件为获奖作品,一步一步,安排至为得当。如果对某件作品有意见,任何人可提出复议,但最终须经三分之二的评委赞同方可决定取舍。
所有进程确乎很完善,但在总结时,不少评委对以小打印稿的方式进行初评提出较为强烈的看法,普遍认为小稿太模糊,作品原作与缩小后的审美效应相差甚大,而看原作的把握要准确得多。其实依原作进行初评也并不见得慢,即使多个一半天时间而与对作品的优劣能更准确把握二者相较,后者更为可取。美术作品中的油画及裱好的其它画种不易邮寄,由作者拍出清晰照片进行初评是由其特殊需要而采取的方式。而书法全为软片,评审也甚为方便,且大大减轻了承办者对数万件作品的拍摄、制小稿的繁琐过程和劳动。笔者不会上网,而朋友打开多家网站一看,对十届国展评审多为指责以小稿作为初评的方式。下届国展,主办者可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五、科学的介入
中国书协展览部有几位年轻人,他们根据评审需要,请专家设计了一套电脑程序:每位评委一个手机,上面有评委名字,并设出最终所评件数的数字,然后评委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打出作品的编号。如评四百件,到四百零一件即不再出数字;如打重复,手机则会提示,重号不进入程序。这一切均由一台总电脑控制,评委评完,电脑上的数字立刻全部现出,如哪些作品在几票以上可作为入选,电脑也有明确的显示。科学的介入评审,一是快捷,二是准确,最终入选、获奖的作品编号、姓名及省份等一切资料,都会毫无差错的呈现给评委会。最后,由组委会、评委会领导及全体评委签字确认后,便可立即通过网络公布最终结果。我记得九届国展由于人工操作不准,不得不对数字进行反复统计,从下午直到天亮才得出最后结果,与当今科学的介入方式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在此做个广告:今后各种级别、各种规模的作品评审都可借用此种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方式,如需要,请向中国书协展览部请教。
六、关于作品
在所发『评审细则』中,有一条专对作品审美标准提出的要求:『评审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评委在笔法、结字、布局等基本要素基础上,根据作者继承的深度和个性风格的展现两方面进行评判;』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主流展览对作品所提出的根本标准:第一要传统,即要深深地进入古代经典;第二要有鲜明个性而非对古典的纯模仿,要求在时代精神、个性张扬中化解古代经典。这是一个充满辩证、符合时代审美意识的纲领性标准。故作为国展,就很自然地未能接受那些由于缺乏传统而故作狂怪和依据西方艺术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的作品。以前我虽数次向中国书协领导提出过,作为国展,是否接纳包括『现代书法』的多种流派,但在评审中,这样的作品在初选中就统统被淘汰,这是一个令人无可奈何却又是明明白白很自然的时代选择,任何个人左右不了这种大的审美趋势。
在上海所评草书、楷书、隶书,在南宁所评行书、篆书、篆刻、刻字,其结果大抵不出以上所述范围。入选、获奖作品应当说均具较深厚的传统功力,也大致能显示出自家的面目,个别作品做得至为精致,其功力、意趣可谓不让古人。在各书体中,草书以打出『走进二王』的『新帖学』为旗帜,多为以『韵』为主的晋人意味。而前些年成为主流的元明张扬式草书却悄悄地退出,偶尔有之,也缺乏感染力。楷书基本很少见到唐意之作,只有褚还偶占一席之地,倒是各种小楷以其精美到极致的书写使此展楷书显示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光采。隶书入选量较少,但均以汉人为底气,无论隽秀、古拙、豪放,都不失汉法,此乃隶书立足于时代之关捩,当代隶书作者对此很了然于心。行书倒是明人豪放一派占主流,偶有晋唐人意,其中化取颜《三稿》意者颇入眼。篆书以甲骨、散氏盘为多,然以工取胜的小篆入围作品也不少。篆刻整体水平较以往大为提高,各种风格似已走到极致,令人称赞有加。因大部分评委对刻字不熟悉,评选时直呼难以掌握,但其中以枯旧原木进行组合的作品,以其苍古、淳厚之意趣几乎打动了所有评委,我想展览时也会征服观众的。
作为国展,又经过层层评选,从五万多件多作品中选出八百件展出,应当说整体水平还是好的。然评出之后,有些评委认为,整体上较平,缺乏大字,缺乏强烈震撼力的作品,而染色、拼块的作品过多,显得造作、小气。一部分评委并不赞同上述说法,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果统统用白宣纸书写而无任何色彩变化,岂不显得单调?至于缺乏震撼力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长度限于六尺,即使写大字联也大不到哪里去;另外,不少已多次入选、获奖的优秀书家已不再投稿,现在国展基本上已成为年轻人的『竞技场』,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投稿者处于主动地位,评委只能被动地在所投范围内进行评选,我们应当接受这一现实。不过如细细观看,不少作品还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者对所入选、获奖作品都一一进行了观摹,为不少作品所显示的创造性才华而感动。一些作品写了自己的诗文,诗书俱佳;不少作品形式上进行大胆探索,新意叠出,应当说,整体上所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七、评审中的一块净土
在总结会上,张海主席、赵长青书记、陈洪武秘书长均提出:『评审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对我们的智慧、良心、道德、操守、学术与艺术水平以及整个文化素质的挑战。评委、监委等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如增加初评时间;调动更多优秀书家尤其是老一代书家的积极性;为了让最优秀者脱颖而出,今后是否一人可入选数种书体;是否扩大作品尺寸,比如最高限八尺;是否接纳扇面、册页、手札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可否在开幕时举办以研究当代书法发展方向为主的学术研讨会;可否减少评委,分书体评审,以避免由于评委集体的平均值将具有强烈个性的佳作给评掉;作为有十三亿人口、数以十万计的书法爱好者的大国,今后每届国展作品入选数是否再适量增加,或设入选、入展、获奖三个层次;是否给评委也评评奖,看谁提名中最后入选、获奖数多等等,这些问题可供领导今后办国展时参考。
张海曾在南宁预备会上动情地说:『让我们的评审在整个书法事业上保持一块净土!让我们的投票不含一点杂质。』
是啊!从我亲身参与的上海、南宁评审中,我深深地感到,这应当是一块净土。
最后,我想借用时下一个句型表达我对第十届国展评审工作的评价:全国第十届书法展评审的机械也许不是最好的,是需要继续改进的,但目前还没有比它更为公正、圆满的! 十届国展评审侧记:当我们谈论评审,我们谈论什么?张亚萌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二日,以及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谈及这三个『节点』,足以令全国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心跳』,这些节点衍生出的结果,也会让所有书法人欢喜、失落,以及热烈讨论。
我们可以想象,有人甚至会在四年前就把这三个节点圈在心里。
不仅因为在这些时间里,中国书协第一次将刻字这一近三十年才新兴的艺术门类纳入评审,也不仅因为这次是由上海、广西两个省市分区评审和展出作品,就因为它是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评审时间。
在书法复兴的三十余年里,书法展览作为最重要的作品展示方式和造就书法家的途径,一直是书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全国展览,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权威的定位方式而广受关注。甚至我们可以说,国展因其反映的是当下书法的面貌与创变,它已经成为当代书法人的根本所系。
因为根本,所以竞赛;因为竞赛,所以需要评审,评审就成为国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作品生杀予夺的评委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他们在评优汰劣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文化、学术背景的迥异,从一个侧面显现着当代书坛多元互异又和谐相处的书坛主流;他们期待评出对于书法这门继承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而言的『好作品』,实则宣扬着书坛对传统承继基础上入时入尚的作品的渴求;他们讨论的『展览水平越高,为什么造星能力越低』之类书法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恰恰应合当下书坛对精品力作和经典大家的强烈希冀——他们所言及的热点、焦点,正是当今书坛万人争睹的现象与热潮;评审的优点、缺点,恰是对当代书法展览机制的文化追问。
『作品入了国展,周围人,包括自己,才觉得我已经是个书法人了。』一位中国书协工作人员会想起自己参与国展经历时这样感慨。当书法家谈论自己时,他们首先谈论国展;而万众瞩目的国展中,当我们谈论评审,我们究竟又会谈论些什么?
上海——新的变化:A4纸与I-Pod
『评委应当本着艺术的意境和良心的责任来进行评审,获奖作品和入选作品将要进行共识,这就像奥运会的「药检」——万一出现不正常情况,谁都脱不了干系。』国展评委会主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对评委们的『威胁』,第一次能够在上海的评审会议中听到。
据上海书协秘书长戴小京介绍,上海共收到二万四千五百二十七人的三万零九百三十八件投稿。然而这只是国展的半壁江山——上海此次与广西共同开展作品的征集、评审、展览工作;而国展越来越多的来稿量,以及新艺术门类的加入,也使得评审方法的『出新』已然迫在眉睫。『一个地区举办国展这样的大展,承办方压力太大;如今分开办展,减少筹备压力,也可以让书坛仔细观察这几年中国书法在创作、学术上的整体面貌与水平。』本届国展评审工作观察员周俊杰如是说。
于是,就有了早在今年春天国展新闻发布会上已然出现在国展评委会秘书长、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戴志祺话语中的『A4纸初评法』——作品来到征稿地点,工作人员会一一将其编号、录入数据,之后对作品拍照存档,打印在A4纸上供评委初评时审用。初评时,评委只需要审看作品的打印件以确定作品入选下一轮、待定或者被淘汰。当评委对某一件作品的艺术水平存在疑义或者文字太多照片不清晰时,可以根据编号要求工作人员拿来原作直接甄别评判。
上海展区初评共有六张桌子,评委们绕着桌子转圈评审,一张桌子一般要走二十九步,一圈下来九百米——这还不算完——一共五十轮,粗算下来,初评一天中评委运动量惊人:行军七点八公里。广西展区更为夸张,六十张长条绿布桌组成六条长桌,作品置于其上,好似六条彩带,每张桌子『尽头』有签名表格,评委们看过桌上所有作品后签到——谁也别想『偷懒』。评完一桌,想松口气?这才刚刚开始呢——十余个工作人员迅速『翻台』,撤掉原有的,摆上新的——一天之中,『翻台』十次。『一直弯着腰看,挺疼的。』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张改琴复评阶段时不时捶捶腰。
『看不太清楚。』『作品本身的颜色、材质和纸面反映的相差较大。』『小字作品吃亏了,A4纸幅面积太小,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初评阶段评委的『抱怨』此起彼伏。『局部看不清楚,会影响评审结果。』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张业法表示;苏士澍则直言喜欢『笨方法』,『照片把好作品抹掉了。』
而在周俊杰眼里,新的工作方法带来了新的变化。『九届国展我是评委,每一件作品都得看原作,那是对体能的极大考验:你不用走路,只要坐着——坐一天——武警战士把作品一件一件举到你面前,你可以想象结果——体能透支。』他表示,初评方法的改革是中国书协应对新的展览机制和日益升温的书法热的必然结果。据戴志祺介绍,根据历届国展评审的经验,因为时间和精力所限,评委能够看到的作品不到总量的一半,而且各个评委有艺术眼光、审美上的差异,难免遗珠之憾。所以此次中国书协充分借鉴其他兄弟文艺协会举办展览的经验,用照片打印件初评,让大家看到所有作品。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奇耶徒面对迅速『翻台』的作品,感慨『这次终于能全面了解中国书法的国情了。』
『还是期待更好的方法。』戴志祺说。有不少评委建议,初评庞大复杂的工作可以借由中国书协各专业委员会之力,用照片与原作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以利评审角度、结果更为优化。
如果初评拼的是体力,上海展区的复评拼的则是评委的心理素质——七百二十平方米的展场内,近三千个夹子夹挂了千余件作品,组成十九个密不透风的书法通道静待评审。有了原件,评委兴致更高,时不时摘下眼镜把作品提起来看,对面的人看过去,不见人影,只见作品轻轻晃动。
复评阶段从千余件作品中选择四百件入展作品,中国书协首次引入了I-Pod机评审,I-Touch统计数据——『全靠手指肚完成,很容易的。』中国书协展览部工作人员还怕评委们是终日闷在书斋里的旧时学者,玩不转这类新鲜玩意儿,想不到评委还拿出自己的I-Pod:『我自己就有。』『我的这些是设置好的,只作投票用,而且你们只能投四百件,投第四百零一件就计算不进去啦。』戴志祺的言语不免得意神情,两人的对话不免相声之感。
『相声』只停留在评审间隙。复评和终评阶段更为严苛——评委们都得变成木头人,不许说话只许动。两个评委在作品通道内相遇,只说了一句『我看行草太多了——』当即遭到戴志祺『训斥』:『不许互相交流。』
『评选就是很残酷的,所以我不关心哪件作品上哪件作品下,我要的是游戏规则。』在这一点上,戴秘哪怕因为高血压一天得吃一把药,也能hold住。
在静默中完成的评审,将在复议中『爆发』。复议阶段评委需要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作品——错字、书体不符合投稿要求、有模仿和代笔嫌疑的作品拿下来,放在地上,申诉理由,评委集体投票决定其去留。
『今天都跟隶书有仇。』工作人员一边摘作品一边笑言。『这还搂着呢,没敢往下扔。』刘恒等评委直接变成狙击手,毙稿率惊人。评委张建会说,『总得看来,隶书作者对两代关注不够充分,写得流于简单化了。』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说。『有的作品大路子不错,但经不起细看。』
『有错字——「翰墨」的「翰」字写错。有错别字就没有办法了。』评委刘洪彪会议期间头撞破了,戴着白纱布的他颇为显眼,却一点没对作品手下留情。对于硬伤作品,『坚决要搞掉』。评委群情激奋中。
『由国展就可以对当今书坛创作面貌管窥一二:新人多,风格多,个性语言多;而且缺少大字作品就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遗憾。』评委周志高认为。而刘文华等评委则将之视为当代书坛的风格所趋:『小字相对更易表达想法和功力,写起来没有生硬之感,看起来有嚼头,所以以二王为源的小字作品将是今后书坛创作的主要趋向;而大字作品难度更大,技法的控制不容易——举例来说,我们近看李可染的巨幅荷花,笔触粗糙,远看则气势惊人,这反映出大字、大幅作品在近看和远看时效果迥异的创作学术问题,是对我们的评审、展览提出的学术挑战。』『宋以前都是小字,没有大作品;明清之后大字才成为主流』,评委张继视野中的大字少见现象,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之道:『时代的主流趋向二王的继承,所以小字才得以兴盛;当然我们更期待以二王为传承的大字精品将是当代之所幸。』
广西——在刺激书法神经:全民的文化狂欢
偌大评审现场,几十条桌子摆满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是来自广西的书法作者,投了六百六十七件作品。而同一空间的一隅,五张小桌,六七台电脑,十四把椅子,三个摄影灯,一块蓝幕墙,安静寂寥,很难令人联想到七八月份这里收到中国书坛一万六千八百六十六位作者的二万零九百九十六件作品时的热闹甚至疯狂的场面。『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书法已经成为全民的文化狂欢。』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无论看什么事情,总是想将它归纳成为一种现象,提升到一个高度。
愿意提升一个高度的并非只有陈振濂。『十届国展广西展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次举办国展,可以借此充分展示广西书法界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可以邀请到全国书法家来广西交流,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说,十届国展在广西举办,是宣传「八桂书风」的最好平台。』广西文联主席潘琦表示。正因如此,广西书坛乃至中国书坛,都更需要国展的『刺激』。
但评审的刺激,首先来自颈椎。初评的评委一票入选制抵挡不了落选作品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很快放置落选作品的箱子就堆积如山。广西展区七十八位志愿者的迅速行动使得『翻台率』惊人,让中国书协展览部工作人员在低头向I-Touch里录入作品编号后不时要抬起头长出一口气;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还在提醒大家:小字作品要注意仔细看啊,好作品别漏掉了。分在篆刻一组的陈振濂、王丹、刘一闻、铸公、何奇耶徒等评委筛选作品时,另一个评审展厅里行书、篆书的复评作品已经编好号码从仓库里提取挂起了——齐刷刷、高效率,你可以温婉地形容『筹备工作严肃认真、组织方法细致有序』,也可以『刺激』地点评上一句:一到国展时间,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中国书协了。
是的,现在正是国展时间,它让一切都显得不同。
大光头的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监审委员张陆一『霸占』了展厅里所有的椅子,将刻字作品一件件轻轻置于其上——甚至作品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在他的动作中,那些已经不是竞赛作品,而是无价珍宝。『一看就是爱刻字的人。』书协工作人员都这样议论。
刻字,是由自己书写、自己雕刻、自己装潢的复合型书法艺术门类首次进入国展,也让评委有了很多议论的话题。『一千七百件,第一次列入国站就有这样的投稿量,真是令人鼓舞。』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吴东民说。『作品质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书法、雕刻、创意等方面体现了刻字艺术较高的水平。』评委王志安指出,刻字作品的特性必然要融入多种元素,如雕刻、材质、色彩等,如何运用得当,创作出富有特色的高品质刻字作品,是所有创作者和研究者都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而楼下的行书评审区,则没有那么富有『视觉刺激』——持有I-Pod机的评委没有交流,只有室内抽风机嗡嗡作响,只有窗外交通堵塞的噪音不绝于耳,空气中有让人困倦的气息,间或评委的几声咳嗽。那些一味热衷制作、花里胡哨的作品早在初评就『牺牲』了,入展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拼的是书家的功力和对传统的再理解。
『很难打(分)。』申万胜由衷感叹。『作品内容、风格、形式皆多样化,书法家们在传统基础上尽力表现自己的性情;以前写唐诗宋词的多,如今行书里,散文、题跋、自作诗文比比皆是,这是非常好的创作现象。』评委张学群认为。
本着『我们评作品,全国书法界同时都在评评委』的心态,近二十位评委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对入展作品反复核查——复议阶段一扫之前的安静沉闷,评委们瞬间『鼓噪』起来:『甲骨文不象形』、『技术幼稚,字体混杂』、『线条质量差,好似硬笔书法』、『玩票熟笔一概不要』、『其实铁线篆也很好嘛』……『这是明快、坦荡的争论,评委之间好的互动来自评审工作好的程序。』陈振濂说。
陈振濂还注意到了一个奇妙的『评审现象』:大家出于艺术的考虑评审作品,评出来的结果却总是欠缺精彩:『比如一件作品,我不喜欢,但出于应该还过得去的心理,选择了它,于是它获选了;这就是评审中的趋同心理——复评阶段我看到一件大字清篆,非常好,但很遗憾它没有被选上。』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是刘一闻:终评时刘一闻看中一件古医学名典类经序,『楷书底子,但有动态,结构结实,气息贯通』,可惜最后没有获奖。『篆刻很多作品都不错,但获奖的寥寥几件,评到最后感觉有点突然。』苏士澍说的感觉很朦胧。
朦胧感变成评委的通感。邱振中在评审前担心『不按评委擅长的书体分组,篆刻和刻字怎么办』,不幸被熟知篆刻界的刘一闻实践:『当我拿着I-Pod,站在刻字作品前,只想到一句话:术业有专攻。我对刻字一窍不通,只能按直观感受打分,是否准确、是否负责,我心里是发慌的。』『并不是每位评委都精通各种书体,如果我们对不熟悉的书体依据自己最粗浅的认识作出判断,未免失之公允。』评委丛文俊说。
这些背负全国书法界希望的评委们,期待今后的评审可以以各专业的专家对口自己的领域,可以把评审做得更精准。『比如以后我们可以将评委细化为篆刻刻字、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功能,有利于合理安排评审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评审更为合理有效。』苏士澍说。
坦荡的争论与安静的判别交响在评审『大决择』之中,当代书法的创作脉络更为清晰——『新世纪以来中国书法和而不同的创作面貌,表现为行草书对传统的不断升华、对材质的本体把握,表现为草书的性情书写,表现为篆刻的精致多元……它们反映出当代书法对传统书画艺术写意精神的成功承继。然而,整个社会的浮躁,造成的笔法丢失、气格下降,也在国展的评审过程中显而易见。』连续参加三届国展评审的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的归纳颇具代表意义。
评审之后的近千件作品,静待十一月亮相于世人面前,遵循坚持传统、鼓励创新的艺术规律,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旨在全面检验书坛成果、综合考察作者成就、提升人文精神的国展评审,遗憾总会有的,喜悦也总会有的。在这其中,监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所想的是,吸取评委和书坛对于评审的建议,更加健全评审机制,让遗憾更少一点,让精彩更多一点;张海所思考的是,从国展评委的工作与谈论中,我们还能再谈论些什么——如何在这个中国书法历史最好发展机遇期,让创作再上层楼,激发创作者的创新意识、组织者的团队意识、从业者的精品意识——『中国书协和国展发展三十多年了,书法事业如何更进一步发展,以后的路怎么走,需要大家的力量。』——也需要我们在国展大幕开启之时,继续『谈论』。 观察十届国展卢秀辉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无疑是书坛最为盛大、隆重的事。无数有志于书法学习、创作的作者,积极的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在当下,国展确实是繁荣书法的一个好的途径。今年,适逢十届国展,我有幸参加了十届国展上海区、广西区评审工作的全程观察。为此,我从我个人的立场,对十届国展的些许看法与心得。特点十届国展有几大特点:一、上海、广西两个展区举办;二、正、草、隶在上海展出,篆、行、篆刻、刻字在广西展出;三、刻字作品第一次走进了国展;四、作品形式除了限高限宽,还限了必须是竖式。另外,从作品的质量来看,普遍较好,比较整齐,两头突的现象不是太多,这就使得竞争比较白热化;从投稿的数量来看,两区收稿总件数在五万多件,可见各地的投稿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从投稿的书体分析,行草书仍然是重头戏。这些,基本反映了当下创作的实际情况。上海、广西两地,高度重视十届国展的举办,组织工作相当到位。从政府到地方书协,为了十届国展都在高效运转,动员了方方面面的资源,全力保障十届国展的顺利举办。关于作品常有人调侃评委为『好色之徒』,岂不知投稿的作品中几无『白纸』。比如说,上海展区用的是黑白照,做的再好的『色』,评委也不能从其得见『色』容。然而,所有进入初选的作品都是『有色份子』。有时,私下不免担心,是不是以后不带『色』的作品,就是不懂书法的人写的?想想,这就像从前,于长袍马褂中偶见着西装者,必为诧然;反之,如在现代,于街头见一着长袍马褂者,也是诧然。所谓『好色』,这是评委无法导向的,所有的投稿者都如此为,评委想不『好色』也不能够。其实,反之一想,有写的好、并肯于『白纸』上创作的,结果必能讨巧,于众千『色』中见一白衣飘飘者,如遇『仙人』,必能大抓眼球。有些事做到了极处,就会有众多反思,重『装修』之风必会有个回头,毕竟,『书法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说过:『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足球是一项对流畅性要求很高的运动、是高速对抗的运动,裁判是人,是人就有可能产生误判。对于书法艺术的评审,还绝不等同于竞技类的比赛,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十届国展众多的高质量来稿中,有遗珠之憾那是必然,说没有反而不正常了。有落选作品示于众人、并与入选作品比,有围观者大为叫好;也有围观者从中分析得失;当然,更有一些围观者,据此置疑展事评审的公正性。本人参加两大区的评审观察工作时,于此,多留了一份心,也多了一份想法。关于评委,可以武断的说,没有一个评委不想努力的评出更好的作品来展示他们的评审水平;没有一个评委不是反复酝酿再三,力争缩小遗珠;没有一个评委不想着用他们的努力工作来展示国展的权威性。评审的机制,保证了评委中多数人的意见才能决定作品的入选与否。每一次国展既是对作者队伍的考量,也是对评委队伍的考量。组织者的心态。无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还是承办展事的地方,无不尽责尽力。没有一个人敢或想或做出不利于大展的事。关于评审机制投稿数量的众多与入选作品的较少,很是不成比例,这个矛盾是永远没有办法调和的,服从了数量,就会影响到质量和权威性;服从了质量和权威性,就会限制了数量。无论怎么做,不可能令所有的投稿人满意,这个事谁也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办法做到,受伤害的也永远是大多数。十届国展上海区、广西区的评选办法如下述:所有的投稿人最关心的是评委的公正与否?这个问题很重要。有必要说清楚,不说清楚,投稿者的诟病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一、初评:所有的投稿作品全部制作成A4纸大的图片,只要有一个评委让其过,就算过初评。这一关比较松,几万件作品,评委分两组,有心要找熟人、学生、朋友的作品,不是运气使然,恐怕评委真的没有办法找。谁想找,也是笑话。在上海,每个评委要过一万五千件以上,别人看完了,你还在慢慢找,于情于理也不现实。二、再评:在入围初选的作品中反打票,即票数最高者淘汰,直至达到初选件数。假设有人因某个评委的『私』字一闪念,将不行的作品过了初评,这一关,基本难再往前走,评委们会毫不留情的用自己手中的票将其拿下马。这一关,在上海一直过了几遍,才把初选进复评的件数评出来。三、复评:对入初选的作品再行复评,以得票的多少定,在上海,取得票高的前四百件作品为入选作品,一两个评委怎么能搞的定众多的评委?如果入选作品最少在六票,要让该作品入展,一个评委至少要游说五个评委帮他投票。试问有谁有这样的本事,让评委放着自己的影响、地位、名誉不顾?四、复议:对入选作品,只要有一个评委提出反对意见,所有的评委就要对该作品进行公投。比如,九届国展隶书一等奖获得者的李守银就碰到了,幸运的是,在评委再次公投中,他『死而复生』,再次过关。至于评奖,其过程如上,不再累言。在参加十届国展的观察工作前,我与许多做过国展评委的人有过接触,在和他们谈到对这一角色的认知时,他们对我谈道:当他们得知自己成为评委时,他们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他们绝不会硬性的拿掉高水平的作品,也不会因为个人原因,选上一些极差的作品。在本质上,他们没有营私舞弊的思想。他们也非常在意、重视评委的名誉,他们也怕因自己的不合适的工作,让书法圈子的朋友们骂,并由此不能再出任评委。三公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最重要的是公开。比如,评选的过程公之以众。公众知晓了过程,流言必会中止。再说,这样的公开对谁也没有伤害,当然,就没有必要保密。保密的结果是有了莫名的神秘;神秘的背后就是让人猜疑;猜疑的可怕是放大了人们的想象;想象放大后就会形成了对公正与否的置疑。这样的演变是很可怕的,公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剥夺的。据我在十届国展上海、广西两区的评审观察,我觉得应当把评选的程序让投稿者知道,这样的程序是没有问题的。经的起时间推敲的程序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的组成部份一是实际的工作,二是理论的总结和提高。有一点,必须要有个高度认识。不是自己认为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只要做的问心无愧就行了,也就不必在意公众是怎么想的了。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是对公众不公平的。这样想,是停留在小知识份子的独善其身的思维上。而国展是个大工作,做这样的工作,必须要有兼善天下的思想,必须要有大情怀、大包容。纠结我最大的纠结,在于对书写内容的怅然。以前的文人骚客,只要是文学创作,必然也是在进行书法创作。现在不然,书法退让到纯粹的是为了书法而写,在文学功能上已经大为减色,内容以抄为主。而这个问题在评审中基本是没有办法顾及,评审是对书法作品艺术性的评审,不是对文学作品的评审,对内容的原创性虽有鼓励,但是,在评审时对此是没有顾及的。没有顾及的原因有两个:一、在数万件作品中,根本不可能对内容进行阅读。重要的是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供阅读。二、在初评中、在可上可下之间,对内容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也没有制定出一个倾斜的政策。我第二个纠结在于:当程序没有问题后,评委的组成会不会影响到作品质量的评选?怎么样选择评委,才是最适合国展的标准?又怎么知道哪些人是适合标准?这个让我很纠结,想了无数,仍然纠结。我的第三个纠结在于:当民主与专业发生冲突时,是尊重民主还是尊重专业?过往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讲民主,未必能尊重专业;尊重少数人的专业,对民主是不是一种讽刺?比如篆刻,懂书法的未必懂篆刻;会篆刻的好多就不懂书法。我的第四个纠结在于:面对投稿;面对评审;面对对自己的创作的无情的判定,我们如何才能服?我们可以服,也可以不服。服,会更努力;不服,也要尊重事实。但是,不管服不服,我们都要明确一点,是什么拉开了成功与否的距离?作为投稿人,又怎样才能消弭距离?观察小结通过对十届国展评审工作的观察,有几点特别说明:一、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是权威性的。入选的作者代表了当下书法创作的主流;二、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是民主性的。所有的评委都能够畅快的、自由的表述自己的意见,并能独立的通过评审表达自己的审美、学术立场;三、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落选作品中有很大一部份因为入展数量的限制,而遗憾的不能入展。落选的不必沮丧,『误判,也是书法评选的一部分』。遗珠之憾是必然的,唯物的方法是不断的自我完善,减少这样的遗憾。四、我个人的立场是狭隘的。唯其狭隘,才见认真、负责的独立观察之精神。
{:1_52:}{:1_52:} {:1_92:}{:1_9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