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才 发表于 2011-10-24 22:42

抄经的目的

写经书法伴随佛教的传入而出现,这就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抄经的过程必定会与佛教目的密切相关。其实,抄写经文的原因常常并不单纯,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写经者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修养,直接导致了写经书法不同风格面貌的形成。大体来说,抄经的目的不外以下几种:
                   1、通过抄经,促进佛教教义的广布。
               这是在印刷技术被广泛运用以前,抄写经文的主要目的之一。自晋至唐,历代最高统治者多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持,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甚至实行佛教治国。统治者的积极态度直接导致了译经数量的增多,据统计,“北魏时通过抄经讲经等形式流行在群众中的经典就有415部,1918卷”。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抄经活动的繁荣。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统治阶级提倡并推广佛教,其实目的并不神圣,“是企图适应社会心理状态,为全社会人们指引超脱生死的出路”。但它在客观上与佛教徒流布大法的神圣目的相一致。为了更好地起到光显佛法、传播教义的作用,抄经就类似于教科书的出版,必须确保所抄文字容易识读,精准无误。因此出于这一类目的的写经书法一般使用正书,且书风谦恭谨慎。宋代时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运用,宋人抄写的经卷中便出现了类似印刷字体的书写风格。如在浙江瑞安仙岩寺北宋慧光塔出土的手写经卷中,写于宋代的《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与唐代以正楷书写的经文字体便有很大的不同,不仅章法排列整齐划一,而且每个字结体端正呆板,笔画规矩统一,几乎不存在笔墨的变化,完全就是印刷时所采用的“仿宋体”。将经文写得与雕版刻出来的一样精确,这也只有在以传播教义为目的的抄经书法中才会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出于这一目的的大规模写经现象不复存在。
                   2、抄写经卷,为大功德。
             佛教教义中将抄写经卷视为做功德,是日常修持的一种,这是写经现象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云:“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不论是亲自抄写,还是请人抄写,书写经书都是功德无量的事。在佛教被大力推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信佛人数剧增,越来越多的人按照教义的要求亲自抄经或请人抄经,这直接导致了写经数量的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一大批以抄经作为职业的经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抄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