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历代名画系列之宋 李公麟 白莲社
无款 白莲社图 卷 南宋(旧题李公麟)纸本墨笔 纵35、横849厘米此卷以长短兰叶描法画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白莲池边结社的故事。全图共分八个段落描绘了慧远法师与陆修静于虎溪桥旁捉手笑谈;墨顺法师与宗少文扶杖闲步林间细语;普济大师踞床憑几讲经;道敬、雷仲伦、墨诜围床听经;周道祖、道昺、云常于普贤像前捧经颂佛;佛驮耶舍与跋罗陁相对而坐;刘仲思、张秀硕、惠永、惠特、惠睿五人围桌研经;白莲池畔、虎溪水边,主人们刚刚散去,一僮兒在洗涮茶具,一头麋鹿闲適觅食。最后一段画张莱民正在溪边浣足,仰望远处,似歌似吟。全图绘高僧名士十九人,僮仆十二人,姿态各异,神情迥然。此图纯用白描,画技高超,笔法飘逸流畅。这件作品歷来被认作李公麟的手笔,根據卷后李楶隶、张激、趙令畤等人题记与本图的关系,最后確认为张激或其请人为补李楶隶记文而作。张激又称投子山叟,李公麟外甥,北宋大观年间知庐陵县事。是图北宋政和丙申年为趄元叔收得,绍兴间归范惇所有,元明时流传不详,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为清内府收藏,今归辽宁省博物馆。 北宋 张激 白莲社图卷 纸本水墨 纵 34.9厘米 横 848.8厘米,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以长短兰叶描法画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白莲池边结社的故事。全图共分八个段落描绘了慧远法师与陆修静于虎溪桥旁捉手笑谈;墨顺法师与宗少文扶杖闲步林间细语;普济大师踞床憑几讲经;道敬、雷仲伦、墨诜围床听经;周道祖、道昺、云常于普贤像前捧经颂佛;佛驮耶舍与跋罗陁相对而坐;刘仲思、张秀硕、惠永、惠特、惠睿五人围桌研经;白莲池畔、虎溪水边,主人们刚刚散去,一僮兒在洗涮茶具,一头麋鹿闲適觅食。最后一段画张莱民正在溪边浣足,仰望远处,似歌似吟。全图绘高僧名士十九人,僮仆十二人,姿态各异,神情迥然。此图纯用白描,画技高超,笔法飘逸流畅。这件作品歷来被认作李公麟的手笔,根據卷后李楶隶、张激、趙令畤等人题记与本图的关系,最后確认为张激或其请人为补李楶隶记文而作。张激又称投子山叟,李公麟外甥,北宋大观年间知庐陵县事。是图北宋政和丙申年为趄元叔收得,绍兴间归范惇所有,元明时流传不详,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为清内府收藏,今归辽宁省博物馆。 全卷绘十二僧,七士共十九位大贤修行之人,另有僮仆十二人。画中有缁素二众听大和尚讲经场)、有独立静修止观场、有缁素两众共参研教场、有在文殊法像前禅坐及跪拜求慧等场,此画作者为北宋之张激。激毕生喜绘于佛事。(不再详记述)于殊胜因缘,绘此《白莲社图》。记述的是莲宗初祖远公于庐山东林与众净土学人结社修习净土法门,最终皆获成就的行止。图中人物白描并揉进铁线描,刚健流畅如行云流水,形象栩栩如生;山石皴染,浓淡相适,深谷幽径,奇石嶙峋;树干多粗笔,枝叶用尖笔“鹰爪法”,显得苍劲挺秀,生机蓬勃。卷后有赵德麟政和六年(1116)、范惇绍兴二十九年(1159)及仲远、赵不缅、孙昌、王秘、李吕、刘扬庭等人题跋12段,其中有张激自书一段:“余尝画其图而得此记,大观三年(1109)正旦,赣川阳行先居士自国录告假归玉岩旧隐,见过庐陵云道由匡山得记以归,借余传之,伯时德素皆诸舅也。行先游从之旧,喜得之以证图画云。投子张激书。” 从是言中可以知道此画虽系张激所画,但确实与晋东林寺远公、刘逸民等大德大贤结社修习的记事描述相符,并且在当时就有幸得到了东林寺法传的远公等修行纪行册的印证。 张激(约公元11世纪-12世纪初)〔北宋〕字投子,号投子同叟,生卒年不详。艺术活动约在北宋哲宗、徽宗时期,晚于李公麟。工人物、佛道、山水,画法受李公麟影响。传世作品有《白莲社图》卷,纸本,墨笔,纵34.9厘米,横848.8厘米,卷后题跋纵34.9厘米,横406厘米。该画描绘东晋元兴年间,惠远在庐山东林寺同18位贤士建白莲社专修净上法门,并与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相善故事。 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师精于般若性空之学,年二十四即登讲席,时引《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领解,自是,道安乃听其不废俗书之议。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时有远公的道友慧永,对刺史桓伊说:“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伊听了这话,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师致力于经典之研究,常慨叹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律藏残缺,遂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每逢西域三藏,辄恳恻咨访。太元十六年,迎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等。闻鸠摩罗什入关中,即遣弟子道生、慧观、道温、昙翼等赴长安师事之,学龙树系之大乘空观;又常以书信,与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师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又自长安迎请佛陀跋陀罗至庐山译出《达磨多罗禅经》。于宣扬大乘般若学之同时,亦提倡小乘禅数之学。对改革中国佛教问题,更有其深远之见地;有关此一问题之各种问答、译经序文等,今皆残存。元兴二年,桓玄下令沙汰沙门,令沙门尽敬王者,师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论出家众对王权并无屈服之必要,针对当时王权统治下之佛教,主张保有佛教之传统性。远公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仰庐山。远公本迹,吾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大师赞称为东方护法菩萨),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所居止之长安中分天下。元兴元年(402),远公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百余同道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远公临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知弟子,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著有庐山集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大乘大义章)三卷、明报应论、释三报论、辩心识论、沙门袒服论各一卷及大智度论抄序等 回复 1# 苏门回复 2# 苏门
回复 3# 苏门
回复 4# 苏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