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清书屋 发表于 2011-8-12 17:37

翰逸风流

黄晓丹 发表于 2011-8-12 18:01

{:1_56:}

江南卢川 发表于 2011-8-12 19:12

我不懂什么是当下的书风。什么是流行?是不是在展馆与报上出现的就叫流行?学古典的书法就不流行么?有谁统计过呢?

所谓书风总该有一个真髓,比如晋书其神为韵,唐朝是法,宋朝意也,明朝为姿。当下的流行书风是什么呢?是不是反古典就能成为一代之书风?是不是流行就是好?如果说书法属于艺术,是不是该有“美”这个标准?其真情在哪儿?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真正能流得着重的,未必是乱哄哄的风行。呵呵。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1-8-12 21:12

反思传统下演绎滴一场肥皂剧;反证了书法是文字书写哲学性的艺术之美。

南蜀散人 发表于 2011-8-13 15:30

本帖最后由 南蜀散人 于 2011-8-14 11:36 编辑

小诗不合前人韵,奢谈流行忘祖根;书学从来都有道;不经修炼不开门。{:1_92:}

胡本汉 发表于 2011-8-13 21:26

思考中。。。。。。。。。。。。

默斋 发表于 2011-8-14 22:00

流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流行首先是一种审美的洪流,在它的裹挟下,多少人沉溺其中,又有多少人惊慌出逃,但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些高超的弄潮儿。流行是一种考验,这是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多少人在此岸的桥头叹息,多少人在桥上失足,能通达彼岸的只能是那些勇者与幸运者。流行还是一场淘汰赛,多少人壮志未酬,多少人红极一时,能“流行”而“流传”的才是真正的佼佼者。流行体现的是规模效应,它反映为规模化的实践、交流乃至仿效,越是大规模的流行,越能出大家,出名家。流行书风是好是坏?笔者以为流行体现了一种书风被重新审视、重视,也是一种书风要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福建省华安县人民法院郭晓东邮编:363800电话:15959616263

魏春雷 发表于 2011-8-15 16:49

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11-8-15 16:50 编辑

随着今日美术馆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提名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的举办,人们对争议多年的“流行书风”不得不刮目相看。
    回首二十年书法大潮,书谱风、明清调、米芾热均曾领风骚于当时,旧浪新涛,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而不少作者在“创新”的口号声中,不甘对古人亦步亦趋,在用笔、结体、章法乃至工具、材料、装裱诸方面殚精竭虑,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于是乎,取法“民间”、讲究“构成”,甚至“任笔为体” ……一时之间,“各行其是”,唯“新”是尚,蔚成风气。在大开眼界之余,透过种种纷繁复杂的表象,人们发现这种“新”风潜在的共性:作品面目与古人大异其趣,给人的印象是拙、朴、怪、斑驳、破碎等等,虽然也有人 (或自己)以“新理异态”、“大朴不雕”、“璞玉浑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评之,但更多的人还是习惯以“丑书”相称,尽管傅青主有“宁丑毋媚”的主张,但这里似乎更多贬责之意。当人们在谈到“流行书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后者。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所谓“流行书风”在作品的质量上是良莠不齐的:其中的优秀之作,入古出新,别开生面:而其末流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未曾“深入”,但以“浅出”,无异东施之效颦,有虞邯郸之学步,随波逐流,全无主见,虽尚奇而好异,终不知其所云。沙孟海先生有一句名言:“我看创新的东西都是一个面孔的”,可谓洞若观火。如此这般的“流行”,怎能让人对其未来充满信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今日美术馆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提名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先后举办,颇有以正视听之意。首展采用提名方式,几位主持人的艺术与学术水准及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力自不待言,而提名(含特邀)作者从赵冷月先生到蔡梦霞女士,亦是声誉素孚,引人注目。作者年龄跨度之大,作品质量之整齐,让人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人们也注意到,参展作者中,很有几位此前从未被划入“流行书风”,其作品面目也在人们印象中的“流行书风”之外,“传统”得很。由此似乎可以看出,展览关注的是作品的质量,并非一味追求作品风格的一致,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如果说“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的宗旨在这次展览中还只是初露端倪的话,那么在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中则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参展作者来看,尽管新面孔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活跃在书坛,已有一定影响的作者,其中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手,此展的号召力于此可见一斑。参展作品形式丰富,风格多元。立轴镜框,手卷册页,或古雅或时尚,各臻其妙,“包装”得体而不雷同,让人对赵朴初先生“书画赖有裱装助,乃能挂壁增光辉”的高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件作品在文字内容与书体的选择、用笔、用墨、款式设计诸方面均十分讲究,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下足了功夫,品相都很完整。在具体书写风格上则可以用“丰富”来形容:不仅众体皆备,而且每种书体都有多样的审美取向,拙巧质妍,并行不悖,“宏、约、深、美”,或可当之。
    “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从作品来看,作者对展览宗旨的理解已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对传统的继承是第一位的,这是书法之为书法的底线标准,是书法独立于当代艺术之林的立身之本,抛开传统去谈书法,不啻痴人说梦,缘木求鱼;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代”,“真空”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接触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以现在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传统”,所谓“立足”,只是需要我们对周围的相关存在做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关注与探索;“个性”是每个人都有的,而艺术上有价值的个性必须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那种没有共性的“准个性”在艺术上是毫无意义的;“时风”多矣,而合乎艺术规律、有生命力的“时风”,一定是建立在传统与当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尤其需要“个性”的张扬,有真正的“我”,才会有真正的“我们”——“万紫千红总是春”!
    继承传统,继承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不可胜数的所谓的“风格”,而是艺术规律。谁真正做到了“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谁就抓住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看清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那么他的实践就是有价值的。
    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以“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为宗旨的“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书法精品展”;“流行书风”的方向,就是当代书法的方向;“流行书风”就是“时代书风”;“流行”就是主旋律。

南蜀散人 发表于 2011-8-16 14:44

时风多陋习,圣则也无些;云散浪回急,孤标谁独持。{:1_92:}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1-8-18 16:25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1-8-21 20:39 编辑

  “流行书风”作为当代书坛的现象的出现及争论,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可谓是与“书法新时期”同行的一种客观存在,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史实。倘若没有所谓的“流行书风”的出现,可想而知,今日的书坛将会是何种局面?争论的旷日持久,甚至是悍然大波,其实质并非是学术理论探讨之辩,而是审美观念相佐之争。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反对、否定过“流行书风”的人们,他们又对当代书坛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记得在某讨论会上,那位提出反“丑书”的领军人物,貌似不反对“流行书风”,只反对“丑书”。当即就有人提出:“俗书”也要反!与之抗衡。以“俗书”的立场,反对所谓的“丑书”,才是这场“流行书风”大争论的关键实质所在!

  在当时体制内的“流行书风 ”是与“全国中青展”同行的。在“中青展”偃旗息鼓之后,我们从几届的“流行书风展”和“艺术书法展”中看到,作为创作理念的“书风”并未被“边缘化”,只是被体制“边缘化”而已。

      正如王鏞先生所言:在“名”与“实”之间,我更看重实。好比一大群艰难跋涉的探索者,他们历经磨炼,到后来不约而同地,或殊途同归地朝向一片光明前进,他们立场坚定,目标明确,且大方向一致,这就足够了。至于别人给他们的旗帜上起个什么名字,相比之下已没有那么重要。

      诚然,在所谓的“流行书风”或“艺术书法”的阵营中,也必然存在高级、中级、初级不等的水平。即便是初级水平,他们也与“俗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观念的差异。争论不会停息,实践也将不断深入。现代书风的形成本身既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谁能创作出让后人认可的艺术作品,这才是实,才是当代书法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贡献!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重审 “流行书风”——《中国书画》杂志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截稿时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