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璞石,璞石尚“心”---□沈 阳
欧阳璞石,璞石尚“心”□沈 阳愚者与俗同讥。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脱俗章》致道与辞达,也就是文与道的关系,一直是唐宋时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性主题。苏东坡的诗意美学思想,可以说一直影响着后来者,尤其是他的文与道,他所主张的孔孟之道,包含着事间万物之运动规律,既不同于韩柳欧阳,但接近于刘愢的社会论。道,就是一种本体,亦是一种诗美的最高范畴。“相习以为深”,我在当代美女画家欧阳璞石的作品之中窥见一种古人“文人画家”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儒家之道的根本是“仁”,佛家之道的根本是“善”。欧阳璞石,是万葫堂的女弟子,笃信佛教,中国山水画家。德源公社社长。好追先古,以先古为师。以善友为师。以众生为师。以追摹天象、物理、心源为师。先后浸淫于西南民族学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得到诸多名家指点。璞石,其表近精砾,其内蕴晶玉。欧阳璞石,人如其名,画如其心,朴实无华平常谦恭;璞石,智慧潜深,琢之生辉。返璞归真,索天然之美,非慧眼能匠所不能。年轻善美、清纯至善的欧阳在《文人画家的历史意义》一文中曾指出:“作为一个画家,拿着毛笔信于涂鸦许是易事,但若站在历史潮流之巅,运用自己的语言工具表达一种对人类有启发意义或开拓意义,或反思意义,或净化人的心灵,或引领人们走向一种中正、安舒的心灵家园。首先非有历史使命者不可为也,非有文化者不可为也,非有综合素养 “高成”者不可为也。”她一语道出了文人画家的画本渊源之端倪,与画家丰富的知识结构,及其个人承载的个人气象有关。以“意”为主,这是欧阳璞石的画道。那么“意”是什么呢?私以为,意即无欲则刚。这些,是我阅读璞石画作之后的感悟。将一颗圣洁的禅心置于动静之美的山水间,追求一种灵动的画质,饱满的色彩,是欧阳璞石的美学追求。“愚者与俗同讥。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思想来源之一。佛教自汉时开始传入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激发了人们到宗教思想境界和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寻求情感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自由。绘画是空间变化的艺术,却表现出时间流动的物质。佛教思想的影响和渗入,使本来就以生命节奏为命脉的东方传统,更加灵动、神韵。构成艺术意境的两大因素是景和情。这些,在欧阳璞石的作品《天地禅意》、《山中修行云为家》、《瑞景图》《山居图》中皆有体现。著名诗人画家西北龙兄曾对我谈起欧阳璞石时说,欧阳的山水,禅味很浓,有一种佛心化水之境,禅意成山之魅。陈振华先生在《胸中豪气三千丈,化作云烟纸上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初见欧阳璞石的山水画,觉一股清爽又灵动之气扑面而来,更有雄浑苍茫之夺人神光。画境横开阔,山高纵仰瞻。其作高远成巨,深邃入微,或茂林布山,苍草临岸,或溪流端急,高山飞瀑或山石耸立,秀木凌苍。或紫气祥去,山僧从禅。或奇险欹侧,大合以正。其立意独特,造物由心,画含诗情,妙意无限,山水真意深入道境,情致早已超脱画外。灵光入眼,摄人魂魄,深有撼人心脾之感,动人肝胆之觉。”
儒释道,是中国艺术生命的源泉与灵魂。受佛教艺术的影响,璞石向画作里融入了佛的元素和色彩,使其画风颇具佛学审美意味,这亦是我称谓为“璞石尚 ”之本。她把所修禅宗思想融放到绘画里面去,使其画作的生命本性更加趋近生命的本质。欧阳璞石的《山水问道》系列山水画,给我的观感是处处皆禅机。道法自然,慧心自有大千。一个虔诚的佛门清修者,她超越物象的画品,服从于自己的佛心。譬如她在《法界同体图》中,将自然变化与心理变化揉合到一起,使山川万物有了一种柔韧之美。在她的山水画中体现出一名女性画家所感悟到的大山大川之美,把女性的观读体验赋予到山川精神之中,大气磅礴之内亦有细润轻缓,大势纵横之间亦有精致绘描,这是“师造化,得心源”之正果。欧阳璞石,璞石尚 “心”。 {:1_107:}{:1_10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