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1-7-21 21:30

走出大山的书坛骄子——刘晖书艺评弹

走出大山的书坛骄子
——刘晖书艺评弹

傅德锋



地处祖国大西北的甘肃,在很多对它缺乏了解的人的心目中,似乎自古至今都是一片荒蛮不毛之地,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由错觉而造成的误解,事实上,甘肃也有秀丽的山水、壮美的风景与名闻遐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张掖大佛寺、刘家峡水库等等,即是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极好去处。而居延汉简、武威医简、敦煌写经以及甘肃藉大书家索靖、张芝也一直影响和激励着甘肃的书坛学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甘肃书法的整体实力在全国书坛而言目前总体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是书界的普遍看法。但较之以前纯属于“弱势”的状况,已是大有改观。省书协自二次换届以来,在张改琴、翟万益等人的带领下,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书坛也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和理论批评家,近年来的甘肃书法,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批评方面一直呈不断上升趋势。外界对甘肃书坛也由此重新投以赞许的目光。


昔人言:“荆棘丛中或有鸾凤;山野之中,或有遗贤”。笔者将要评述的刘晖,这位从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一路闯将出来的西北汉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是大山的儿子,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神圣书法艺术的无比向往之情,从大山之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因着他作为西部人特有的那份朴实与坚强,他的步伐是那样的自信与潇洒,他身后的脚印是那样的清晰而深刻。


刘晖于书法,各体皆有涉猎,无论真草隶篆,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源于他在早年的军戎生涯中曾经得到过陕西书坛名宿刘自椟、山西书坛老将卫俊秀等先生的指点,有了这样的渊源,再加上他自己的好学善悟与刻苦用功,取得日后出类拔萃的成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刘晖书法,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楷和草书,小楷得益于晋人,广泛取法于钟繇《宣示表》、钟绍京《灵飞经》、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洡》、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经典法帖。晋人小楷,讲究萧散空灵之韵致,字形虽小,但境界气象颇大,其中自有它独特的一套结字用笔方法,若以唐人楷法为之,是绝对难以窥其堂奥的,遑论登堂入室?但刘晖却能智慧地深入于其中而又不为成法所囿。仔细品赏他的小楷作品,显然已经从中得到了钟王小楷的“机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神俱似。在此基础上,他尚能将魏碑墓志以及行草书的一些笔意自然而巧妙地融入于其中,使得他的小楷作品,既与古人相合,又与古人稍有不同,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刘晖个人的机心创意便由此显露端倪。要达此境界,仅仅依靠勤奋刻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既要注重书法本体,更要关注书法本体之外的东西(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哲学、美学以及建筑、宗教等等),两者不可缺一。刘晖的草书尤其是大草,气象颇大、境界颇高,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从事大草学习与创作者之中是并不多见的。观其所作,张芝的诡异高古、张旭的雄肆奇崛、二王的秀丽飘逸、怀素的颠逸放达、明清人大草的体势连绵,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他悠游自如、纵横往来的激情挥洒之中,点的挪移迸溅、线条的飞舞缠绕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以及文气诗意的自然融入,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一曲曲交响乐或一首首抒情诗。唐代名僧皎然在他的《张伯高草书歌》里曾这样吟道:“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狂风乱搅何飘飘。有时凝然笔空握,情在廖天独飞鹤。有时取势气更高,忆得春江千里涛。张生草绝难再遇,草罢临风展轻素。阴惨阳舒如有道,鬼状魑容若可惧。黄公酒垆兴偏入,阮籍不嗔嵇亦顾。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从此诗当中,张旭那种酒后兴发,笔挟风涛的挥毫情状,仿佛使人置身于其中,书家的才气、豪情,着实令人心动激赏。而刘晖在小酌之后,泼墨挥毫,亦颇有古人风范,随着笔势的自然游走,满纸云烟,点画飞动,转瞬之间,一副气势磅礴的大草作品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楷书之难,不在于不得安静之态,而难在不能于静穆之中透出飞动空灵之势;草书之难,不在于不得飞动之势,而难在不能于飞动之中见出沉静安祥之韵。离则两伤,合则双利。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有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所谓“图真不悟,习草将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草书虽使转纵横飞舞,但也要贵于在动势之中,含有真书的静穆凝重之意,寓痛快于沉着之内,譬如作楷,反之亦然。惟其如此,方可渐入堂奥之妙矣。


以刘晖对小楷和大草的认识把握能力来看,他显然已经在多年的锐意磨练之中有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语言,他已较好地掌握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他除小楷之外,在篆书和隶书、行书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能够从传统的经典作品当中不断汲取营养,将大篆的古拙、汉隶的雄浑、行书的多变等诸种因素融而会之,通而化之,这种兼真带草,旁及篆隶,广取博收的学习取法方式,尽管具有很高的难度,但一旦得到彻悟,则极为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所谓根深方能叶茂,对传统打入越深,积累越多,愈有助于塑造自己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尽管从更高的审美层面而言,他的这套表现语言,还不十分成熟和完善,但在展览文化背景的特殊境况下,已属难能可贵了。


当然,学习书法决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技法技巧的问题,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在当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眼界视野的开阔就显得更为必要。个人的悟性与勤奋,固然是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基础,但是否有高师授业,也决定着一个学书者发展的快慢和成就的大小。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其他,克服重重困难,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书法讲堂,在这里,他能够有机会和京华为数众多的书法名家面对面接触,进行请教学习、观摩交流,高等艺术学院优越的环境促使他在并不算长的生活时段内就对艺术与人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更高层次的体悟和认识。我有时候并不完全认为凡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者,皆能超凡脱俗,出类拔萃,因为在现今应试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拥有高学历而其实弱智低能者俯拾皆是,在博导、硕导满天飞的热闹喧哗年代,徒有虚名而滥竽充数者也不乏其人。但好的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无论何种环境造就出来的人才,都是那些真正有抱负、有修养、有思想而不断追求的人。刘晖能够在进修的过程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塑造自己,说明他的确是一个可堪造就的有心人。读书与交游,自古都是文人墨客成就自己的两件“利器”,不读书或少读书而能有成的人恐怕是没有的,光顾读书而深居简出闭门造车的人能够大有作为也实在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知名人物来仔细分析,当知笔者所言诚不虚也。而刘晖在“人大书法高研班”的这“一进一出”,无疑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对于今后漫长的艺术历程来说,这只是一个不错的起步。在这样的起点上,刘晖如果能够继续保持“大山之子”的顽强不息的既有品格,戒骄戒躁,勤勉精进,我想,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今日的刘辉,已经在书法方面取得了让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他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给家乡武山乃至天水以及甘肃争得了相应的荣誉,他用手中的一管毛锥,为自己勇敢地开辟了一条从静穆千年的巍峨大山通向广阔的外部世界的特殊通道,他的书法不仅在陇原大地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全国书坛,很多人对他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随着他的生活以及艺术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书法一定会给他带来新的福祉。为此,我特意赋诗一首赠与刘晖,作为对他的良好祝愿:“一别大山出乡关,殷殷壮志笔底藏。四海三江极目日,当得夙愿终酬还。”
【本文原载《慕鸿书社社员作品集》】

晓泉浪人 发表于 2011-7-21 23:18

{:1_107:}

刘云山 发表于 2011-8-26 14:00

刘晖先生,祝贺!我的老乡,也是老师!至今还收藏多年前给我写的东坡词赤壁怀古,祝贺先生书艺猛进。回乡前去拜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出大山的书坛骄子——刘晖书艺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