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张牧石先生(四)《追思会》
张牧石追思会议程(草案)时间:2011年7月14日上午9:00分地点:天津市美术展览馆主持人:张建会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张牧石先生离开我们近二个月时间。今天,我们在这里沉痛悼念当代词坛巨擘、金石大家、一代津门雅士——张牧石先生。一、现在,追思会开始,请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默哀完毕。
张牧石追思会,由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二、今天参加追思会的领导有: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同志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崔锦同志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同志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业务处处长钱刚同志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毕开文同志、孙宝发同志、华非同志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画家:阮克敏、郭书仁、殷龙、天津画院副院长:郭凤祥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李
锋、李泽润、况瑞峰、顾志新、邵佩英天津书协秘书长:冉繁英,副秘书长:刘彦明名誉理事:陈传武、赵士英、陈启智、韩征尘理事:孙荣刚、郝金宝、邢纪庆、华露香以及张世东、朱立、等书法名家刘玉珂、路国勇、章用秀等专家学者。还有天津日报社:周凡恺今晚报社:姜维群百花出版社:刁子勇中国书画报社:秦立申学生及弟子:王焕墉、曲世林、王正升、韩铁强、卢智剑、赵祥立、毕
恭、于树华、刘金保、李永旭女儿:张秀颖,女婿:林剑军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前来参加追思会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表示敬意。三、首先,请天津市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同志代表主办单位做主旨发言。四、下面,请各位发言:(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员比较多,发言请控制在五分钟左右)。1、毕开文发言
2、华非发言
3、美术界:阮克敏发言。4、国家文物出版社编审、张伯驹女婿娄宇栋先生,因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专门写了追忆张牧石先生的文章,现请张牧石女婿林建平代为宣读。5、诗词界:迟连庄发言、6、章用秀发言。自由发言:(略)五、请学生弟子发言:王焕墉、曲世林、王正升六、张牧石之女张秀颖致词。七、请天津文史馆副馆长崔锦讲话。八、请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讲话。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没有发言同志可以写成稿子送到书协,我们将整理选登在《天津书法通讯》上。九、结束语刚才,大家分别对张牧老生前在各个艺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和相互之间情感都进行了深刻追思和怀念,张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望张牧老的亲人和弟子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继承先生的遗志,奋发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本帖最后由 大运河上 于 2011-7-20 09:35 编辑
张牧石先生生平
张牧石先生原名洪涛,谱名德彝。因学篆刻崇黄牧甫,师从寿石工,改名牧石,字介庵(取“其介如石”),因得黄牧甫“邱园”印,号邱园;因学吴梦窗词风,谦称“梦边词”,故室名茧梦庐;晚年因怀念亡妻,又号石怡室。
张牧石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天津文史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天津诗词社副社长、海河印社副社长、天津印社顾问、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海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报社编审等。1949年毕业,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一中、十六中、天津二中教员。
张牧石先生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中学时就读于德国教会学校(旧址为今外院), 后考入国民党元老居正任校长的天津法商大学。张牧石先生少年时,居住在粮店后街,与李叔同、王新铭、冯璞为邻。在晚清举人王新铭和津门大教育家冯璞二位老先生门下,学诗习字, 筑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又由冯先生引荐,拜识了当时有“执北方词坛牛耳”之誉的寿石工先生,从寿师学诗词习篆刻。因同门之谊,结识了津门鉴赏名士巢章甫。与巢先生的交往中,张先生在书画鉴赏之道深有所悟。
50年代中期,被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所聘,主讲古典文学。因主持此项工作的鲁棃被错划“胡风分子”,张牧石先生因此受牵连,被停职审查9个月,后调至天津十六中任教。 60年代初,因病调至离家较近的天津二中任教。1969年时以战备疏散为名,被下放到天津东郊大毕庄。一生经历坎坷,多次遭遇运动。1974年落实政策,户口迁回市里,后因病提前退休。
张牧石先生在50年代初参加了由寇梦碧先生主持的梦碧词社。当时经常参与雅集的有周汝昌、赵哲余、姜毅然、周公阜、孙正刚、冯璞等30馀人。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亦来津参加雅集,并极为赏识张牧石先生的才华,许以忘年交。常与张伯驹、章士钊、龙榆生、吴则虞、黄君坦、夏承焘、俞平伯、萧劳、叶恭绰、唐 圭璋、周采泉等人互为唱和。1980年,张牧石先生为张伯驹整理词集,并做骈体文序,极为契合张伯老心意。 张牧石先生一生吟掇不辍。老一辈词家多有佳评。张伯驹先生评曰:梦边词能入於情境,出於情境,学梦窗而又能自树,岂徒嗜餖飣者可同日语耶。寇梦碧先生评曰:牧石词师法觉翁,衍彊邨、大鹤之馀绪,情真、意新、辞美、律严,允为当代巨手。龙榆生先生评曰:婉曲厚丽,四明法乳,读梦边词可知七宝楼台不容碎拆也。当代学者刘梦芙评曰:茧梦庐词,小令出入五代北宋,长调则纯是南宋家数,度音审律,细入毫芒,功力之深,今人罕及。
张牧石先生15岁始学篆刻,挥刀不辍70年。初习汉印,后在寿石工先生指点下转工黄牧甫之黟山派。早期作品精严、华丽。用刀爽利、劲健,篆法于大气中含有黟山派的巧与俏。 60岁后的作品基本上形成了个人面貌,表现的是雄浑、壮美。75岁以后的创作进入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不拘于法度,而法度自存其中,苍茫朴茂,不拘一格。一生刻印万方。
在文革结束后,社会各界拨乱反正,传统文化复兴。张牧石先生应茂林书法学院、东方艺术学院、天津业余书画学院所聘,出任教授。讲授古文、诗词、文字学、篆刻等。培养人才众多。至晚年近80高龄时,仍受天津文联聘请为天津师范大学书法本科班授课。以教书育人为终身事业。 80年代中期,张牧石先生参与由天津市老领导路达同志创办的《中国书画报》工作,被聘为编审。坚持每期审稿26年,直至生命最后的一个月,躺在病榻上,仍然坚持审稿。张先生对这份报纸付出的不仅是学识,而是真挚的情感。
张牧石一生著作颇丰,著有《茧梦庐诗词》、《篆刻经纬》、《张牧石印谱》、《张牧石诗词集》、《石怡室吟掇》、《张牧石艺略》等《茧梦庐丛书》八种。
总结张牧石先生一生,以乐为教,以教为业,授业甚广,淡泊名利,清贫一世。后辈评曰: “书篆制印,一生文字学问立命;吟诗填词,几多中国精神传名”。这正是对张牧石先生于艺的总结写照。张牧石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艺术和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