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庐
发表于 2011-7-5 16:40
“梁披云杯”历届评选很公平公正的,学术性也很强。
雪霁堂主林海
发表于 2011-7-7 15:34
余曾经参加首届“梁披云杯”。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張培元先生就第四屆“梁披雲杯”的答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2
張培元:現在是下午三點整,雖然人不多,但能這麼準時,真是難得啊。连宋庄小堡都开始堵车了,更别说市里了,但诸位还都能提前到位,可見對書譜社和“梁披雲杯”的支持,我在這里表示感謝了,感谢大家的支持!
今天,是七月一日,第四屆“梁披雲杯”書法大展正式啟動了。咱們這個新聞發佈會,不做虛的,直奔主題就是了。簡約、高效、祥和,这是我希望的。第一項議程是通報與介紹,就第四屆“梁披雲杯”的安排向大家做個彙報。這是第四屆了,第一屆是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底啟動的,在北京徵稿,在澳門展覽,特別隆重。澳門各界來了不少人,當時,在那樣的氛圍裡面,我就有個想法,今後必須突出學術性,要把文化底蘊做出來,這才是主要的。所以,大家都看到了,從第二屆到第三屆,我們的重點都放在專業上面,社會上的反應很正面,給了我們很實在的鼓勵。這是第四屆了,具體內容和安排,《徵稿公告》裡面都有,請大家先看看,工作人員都已經把資料發給諸位了。電子版會同時給大家。
第二項議程是提問和互動,請大家就第四屆“梁披雲杯”,同時結合前面三屆的情況,提一些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問題不怕尖銳,想問什麼就問什麼,只要是圍繞着主題、只要是關於“梁披雲杯”的,一切為了參賽者,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商量。可以代表網友,也可以以個人的身份或者所在媒體的身份提問。都不要客氣,我希望這是一個和諧的小會。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4
明華:首先,我對“梁披雲杯”第四屆的啟動表示祝賀!其次是表示期待。不只是“梁披雲杯”,我们甚至可以說到《書譜》雜誌的復刊和後來的發展,这一路以來,書法網至始至終是很關注的。“梁披雲杯”從第一屆開始,到今天这第四屆,書法網一路陪伴。第一屆時,書法網是唯一的一個媒體,全程參與。
我提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第四屆“梁披雲杯”開篇的這六個字,“純學術,淨書風”。氣勢和以往不一樣了,甚至字體都比“第四屆梁披雲杯書法大展”還要大。為什麼要提出這六個字?基於什麼背景呢?我認為,這是一個精神問題。張先生能不能就“純學術、淨書風”這個理念的提出作一個闡述?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經濟方面的。我們都知道,做活動是要花很多很多錢的。據我所知,“梁披雲杯”至今好像還沒有贊助商出現過。所以,前幾屆就一直都有網友在關注這個問題。僅憑《書譜》雜誌,要持續做好這個事情,那是很難的!何況《書譜》雜誌本身還不能賺錢。這無源之水怎麼來?我們都很關注,大家應該如何支持張先生做好這件事呢?我指的不止是精神上的,還要有物質上的。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指定創作內容,這是“梁披雲杯”的一个特色。今年是寫《孝經》,去年是《大學》。從去年開始指定創作內容以來,有什麼得失沒有?《孝經》的書寫問題、也就是用《孝經》創作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哪些問題?是不是也總結一下?
第四個問題,不只是關於第四屆“梁披雲杯”。第四屆和第三屆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張先生從香港回到大陸,主持和主辦了不少活動,單單“梁披雲杯”就有好幾屆了。是不是可以通過以往那三屆,梳理一下,同時也對大陸的展覽和大賽等現象,做一個總結。作爲一個旁觀者同時又是一個主持者;書譜社作為媒體,張先生作為學者,同時相對於官方,又是獨立的第三方。張先生的這種身份、經歷和經驗,是任何人無法比擬的。如果你能對大陸這些年來的重大活動做一些總結,今後,人們在研究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都是要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的。我希望你能貢獻出這些東西來。
張培元:明華兄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很不簡單那!由點及面的。感謝書法網的支持!正如明華兄所說的,《書譜》雜誌復刊以來,得到明華兄很多的幫助。尤其是第一屆“梁披雲杯”評審的時候,書法網是唯一的一家網路媒體應邀介入的,但不是唯一的媒體,因為還有平面媒體。當時,聯合主辦的是《中國書法》雜誌社,而上海的《書法》雜誌和湖北的《書法報》都是監審機構。我當時不知道已經有書法網,也不知道有一份《書法導報》,那是二零零五年的時候。我對整個書壇的瞭解是多麽有限?張國輝是第一屆的評委,請書法網來是張國輝的建議,他說我,“你都不知道有書法網?”他覺得很驚奇。所以,認真算來,我和明華兄的結緣已經整整有六年了。
明華兄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第四屆“梁披雲杯”的主題,“純學術,凈書風”的提出,基於什麼背景?有什麼樣的理念?我簡單回答一下。二十幾年前,我就經常聽到梁披雲先生談起書法與學術的關係。先生認為,書法還是得講一點學術的,書法並不是簡單的一門藝術,更不只是關於書寫技術的藝術。先生還認為,這個問題如果沒能解決好,書法家的作品的面目和書法界整體的風氣可能會有問題。我們辦的是“梁披雲杯”,當然要尊重梁披雲先生的思想和理念。通過舉辦了前面三屆,我們從容一些了,可以更深地去思考一些問題、並逐步落實一些事情。這是第四屆“梁披雲杯”出現主題辭的主要背景之一。
明華兄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錢的事。明華兄提出這個問題,在他的心裡面,是真實關心我的,一般人不會明白其中深意。應該看到一個事實,我們做得十分艱難,不只是“梁披雲杯”這個活動,其他事情也一樣。但錢只是一方面,成就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其實不是錢,雖然一般人首先會重視這一點,以為沒有錢就什麼都不行了,其實不是這樣。“梁披雲杯”從第一屆開始,就有人在這個問題上重視我了。説起来,那是二零零五年底了,中國書協換屆的前夕,“梁披雲杯”的徵稿公告才剛一出来,就有“人”向中國書協“舉報”了,說“張培元是騙子”,這個沒錢的傢伙辦“梁披雲杯”目的就是騙錢!當時的“梁披雲杯”監審主任是《書法報》的舟恒劃先生,他也接到了電話。周志高為此還跑了一趟泉州,調查我;並當著我的面,鄭重其事地囑咐泉州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市書協的領導:“梁披雲杯”的錢你們都不要出哦,由張培元自己出。當時,聯合主辦單位有好幾家,因為擔心被我騙了,沒有一家出過一分錢,有的還向我要了不少錢。當然,周志高是擔心泉州方面受到我的騙,才說那樣的話,我是理解的。在澳門辦展時,記得是開幕的前三天吧,澳門基金會給梁家打了一個電話,“有些費用讓我們來出吧,澳門基金會總得表示一下吧!”但梁老的兒子說,“不用了”。當時,我就坐在他的正對面。大概,梁家也接到過“舉報”吧。這很正常。我當年考中央美院的時候,不就是這樣被“舉報”掉的嗎?無非是經常獲獎,惹人眼紅而已。所以,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我義無反顧地堅決退出了書壇。只是沒想到,當年紅眼的人現在依然眼紅著,這就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嗎?說實話,我並不想做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很多東西不是爭取來的,是自然而然給你的,即使是不好的,只要你接受,它就是好的。今年春節,泉州的朋友告訴我,“你上大學時和你辦‘梁披雲杯’的時候舉報你的人,我們知道是誰了”,我說管他是誰,我沒興趣。別人說我什麼或者怎麼看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該不該做?該做就得做,沒錢也會有錢;不該做卻做了,錢多少都會傷身。我在這裡可以表個態,“梁披雲杯”我會一直做下去的,只要我健在。有錢我就兩年做一屆,沒錢我就三五年做一屆,甚至十年八年做一屆,有何不可呢?“梁披雲杯”的作品我不會出賣,再多錢我也不會賣。今後會在合適的地方建一個“梁披雲杯書法舘”或者“紀念館”、或者叫其他什麼名字,總之,我會給這些作品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感恩先生,也感謝歷屆的“梁披雲杯”參賽者。我相信,即使我不在了,我的弟子也會把“梁披雲杯”繼續辦下去的,而且他們一定會做得比我好。讓先生的精神永在。梁披雲的精神其實就是中國文人的精神,梁披雲是在于右任先生的精神造就下成長起來的;我相信,他們的精神會在一代一代的“梁披雲杯”參賽者身上發揚光大。
明華兄的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書寫內容的。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上一屆的創作內容指定為《大學》?我說,因為《大學》乃“四書”之首啊,是“修齊治平”的總綱,所以,我們以《大學》開宗明義。效果還算不錯,絕大部分的參賽者在這之前都沒有修過《大學》,為了參加“梁披雲杯”,到處尋購這本書。由於第三屆“梁披雲杯”,第一次接觸到了《大學》,很多人因此喜歡上了這部經典,甚至不少人由此對其他經典也開始自修了,我很高興,這就是我們的目的。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作者在創作時還沒有跳出原來的氛圍,作品流露出來的還是“白日依山盡”那種東西,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還是抄書的感覺,還沒有進到內容的氛圍裡面。這需要一個過程。其實,古人寫東西很少是抄“四書”“五經”的,“白日依山盡”之類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寫什麼呢?基本都是自己原創的,讀書心得或者與友人的唱和等等,就是詩文、劄記、序跋題耑等,但都涵蓋了“四書”“五經”的精神,畢竟我們的文化跳不出“儒、釋、道”這個圈圈。現在對大家提出“原創”這個要求,似乎還有點高,只能一步一步來。今年的指定內容是《孝經》,《孝經》是“五經”之首,年輕人可能大多還沒接觸過《孝經》。無論如何,接觸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至於如何判斷這本書,那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我去年就在香港書譜學院私塾院推廣《孝經》了,剛開始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來自各方面的,其中包括我們的小弟子的家長們。但很快地,情況就好了,家長們不反對了,甚至跟著参修了,其中,有的還成了我的“經學研究生”。這說明一個問題,人們很容易不自覺地成為人云亦云的一分子,所以,大家要小心。非經自己深入瞭解的東西,不能輕易下結論,何況是人云亦云的東西呢?有時候深入研究之後得到的東西仍然未必是真的,眼睛和耳朵往往會欺騙我們自己。我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判斷的。關於必須注意的問題,我提三點,首先是,重複文字的處理,最好不要用重複符號代替。很多作者寫到重複文字的時候,點兩點就過去了,很可惜。重複的字當然可以用重複的符號來表示,沒有錯。但作者有沒有想一想?這是多好的一個表現自己學養的機會?《心經》有六七個“色”和六七個“空”字,有二十幾個“無”字,如果不用簡單的兩點,每個字都把它寫出來,那該是多麼精彩的一種挑戰!相反的,那又是何等的沒意思呀!是不是?這是首先要提醒的。其次,正簡字要統一。可以寫簡體,也可以寫正體,但不要兩種字體混雜;有些字用在特定地方是沒有正簡體之分的。希望大家認真一點,別弄錯了,出笑話。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該做案頭工作就得好好地做案頭工作,磨刀不負砍柴工。第三點要說的就是消化創作內容了。應把要寫的東西先好好地消化消化,最好是能背下來。所謂熟能生巧啊,不會背,看兩個字寫兩個字,那個東西能感人嗎?都不知道這段話說的是什麼意思,怎麼可能不出現錯別字呢?俗話説,考試不是目的,是促進學習的一個契機;參加活動的意義也是,獲獎與否都不重要,但通過活動促進自我提升與自我超越,這才重要。這就是根本。
關於第四個問題,有點大,不好説。我對當代書壇是看好的,有些活動辦的很不錯,比如,中國書法院的“研究展”系列,是一個大體系,很有視野感和使命感,涵蓋了中國書法史和書體演變史,是迄今為止最為浩瀚和最有內涵的學術展,是最具學術含金量的專業活動。但它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度似乎也還很不夠,未來應有較大的空間,我很看好。其他機構組織的活動很難與之相提並論,包括所謂的“國展”和“蘭亭獎”,無論從學術導引還是人才梳理和成果總結等方面來看,前者做得都比較好。中國書協有條件做得最好,但還沒有,以後應該會更好。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5
賀進:去年,我到過安徽的一個地方,那裡有個朋友,四十多歲了。學書法有很多年了,也知道“梁披雲杯”。我問他知道不知道書譜社和《書譜》雜誌?他都聽說過。當時,我建議他投第三屆“梁披雲杯”,他說很感興趣,準備寫《大學》。但後來給我電話說,確實沒時間。我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咱們書譜社的影響在全國是很大的,梁老對書壇的貢獻很大。我覺得,“梁披雲杯”不是那種一時的活動,而是一個歷史性的活動。如果能夠一直做下去,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第二點是關於《梁披雲杯作品集》。有朋友曾問過,“書譜社出於什麼考慮做成黑白的呢?”現在大家看到的雜誌和作品集都是彩色的,“是不是做彩色的更好呢?”他們這樣問。第三,我個人認為,《梁披雲杯作品集》的評語,是一大亮點,很多參賽者後來出個人作品集時都拿這個作為“名家評議”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他們平時哪有可能請到這些評委給他點評呢?第四屆“梁披雲杯”還可以更加深化地做。純學術就得做出純學術的東西來。第五屆、第六屆,哪怕是到了第二十屆,我相信,這都是咱們的一大亮點。最後一個問題是,“全能獎”是怎麼評出來的?從哪幾個方面來考察和考核?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6
張培元:感謝賀進先生和書藝公社一直以來的支持、幫助和鼓勵。“梁披雲杯”的確是一個歷史性的活動,我們會努力做下去的,爭取一屆比一屆好。關於作品集的黑白和彩色的問題,這里有個故事,我給大家彙報一下。那還是做第一屆的時候,我就這個問題請教過張國輝。他的意見是做黑白,不一定要做成彩色的。當時他還找出了幾套作品集給我做比較,不記得是“中青展”還是“國展”的作品集,不記得是哪個了,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對比之下,彩色的顯然亂多了,特別花俏;黑白的雖然簡單,但卻高雅質樸,當時我就心動了。所以,我決定用黑白。這與成本關係不大。今後我仍想繼續用黑白,四色套紅黑白印刷。我不認為彩色的就比黑白好,只是我們還沒做出理想中的效果來,終於是可以做出來的。我相信。關於作品集的評語問題,我們會堅持的。只要大家覺得好,我們就會堅持,雖然工作量非常之大,但為了參賽者、為了書法,我們會繼續努力的。儘量滿足大家的願望。賀進先生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全能獎”的事。“全能獎”所指的是真、草、行、隸、篆以及篆刻和論文等七大項都入選了,而且,其中有四項是獲獎的,這樣的選手就可以獲得全能獎。怎麼評出來的?就是一項一項過,因爲既然分書軆了,自然要落到書軆上面。還是得以書體的成就為基礎,當然啦,篆刻和論文也不可忽視。我相信,堅持幾届以後,整個書壇的風氣應該會有所反應的。大家都看到了,現在的選手基本上是一看二跟三掉隊。都是先看潮流和風向然後跟上,跟上了為什麼還會掉隊呢?沒有根基啊,怎麼可能不掉隊?歷屆獲獎者中現在還能“笑傲江湖”的,哪個是跟風上來的呢?基本上沒有,都是有自己的傳統體系的。反之,那種只能以單一書體取勝的“獲獎專業戶”,是走不了多遠的,是很難有遠大前途的。這與對手強弱沒有關係,問題在自己的身上。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6
陳亮:第一屆我沒有參加。但第二屆我參加了,沒有被選上,作品退了回來;當時,收到退稿特別高興。第三屆就精心準備了一下,寄了一件楷書和一件草書,結果兩件上了一件。我覺得我們這個“梁披雲杯”確實分得很細,但第三屆沒有退稿了。當時退稿還給我來了幾句鼓勵的話,這種做法不錯,可以保留。這是我的樸素的想法。第二,我認為《作品集》黑白的挺好,有一種復古的感覺,但篆刻還是要用套紅會比較好。第三點,上一屆指定內容是寫《大學》,但從《作品集》上面看,好像都還是以抄寫的形式完成的,希望第四屆能要求作者在內容的理解方面自我加強一些。沒了,就說這些。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7
張培元:只要是要求退稿的,我們都會儘量滿足的,但工作量太大了。除了特快專遞,而且還得是好的服務商才行,一般的郵遞退稿很危險,經常出現郵件漏遞,速度就更別提了。導致我們不敢承諾退稿,這與錢和成本沒有關係。所有來稿留下來,對我們而言沒有用,我又不用它來變現。如果能把稿件退給大家,我更高興。不過,要附退稿費,這是應該的。希望大家理解。至於篆刻套紅的事情,我們有計劃這樣做。沒有問題。你提出了對創作內容加深理解的問題,是很有見地的,希望參賽者都能重視這個問題,並從自己做起;否則,“梁披雲杯”的意義就沒能充分顯示出來了。但我相信,作者們最終會認真對待這個“大展”的,因為這個“大展”對書法人來說,是最實在、也是具最人性化的。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7-7 21:58
程安:評委寫評語的這種做法很好。這一屆的《徵稿公告》提到會請“往屆‘梁披雲杯’獲獎者”出任評委,這是一個亮點哦!請問,“往屆‘梁披雲杯’獲獎者”那麼多,組委會將會請哪幾位呢? 能不能透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