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6-20 09:56

且说书法的文化性 ——吴正前


且说书法的文化性
文:吴正前


  文化沦为时髦用词,可谓当下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谈文化似乎就等于没有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厕所文化,只要能够沾边都可冠以文化。书法也不例外,书坛拿文化说事的大有人在,意在炫技时代警醒世人关注书法的文化要义,亦即书法的文化性。出发点无可厚非,问题是书法的文化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文化与书法的内在逻辑如何表述?
  其实,书法的文化性,是与生俱来的。熊秉明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最能体现哲学博大精深的本质特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倘若这种说法成立,书法的文化性就不言而喻,谁也抹杀不了。众所周知,书法的形成有赖于民族文化的注入,书体的演变也不断受到时代文化的洗礼,书法从出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史命,自身的繁衍完善也有赖文化的供养。抛开文化性,书法就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性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根基和本质。
  文化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迄今为止,也没有出现过公众普遍认同的权威界定。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文化即人化。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文化的作用。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书法,也是文化的功劳。文化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就书法而言,既有笔墨纸张等物质材料产生的技术要素,也有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焕发出来的精神要素。所以,书法的文化性既含盖书法精神也包括书法技术。如果宣称没有文化的书法一文不值,就情不自禁地把文化与知识等同起来,陷入概念错位的泥坑;那种试图以文化与技术的多寡区分书法的优劣,刻意表明文化与技术何者重要的观点,同样犯了概念错位的毛病。文化包含技术,技术反映文化,文化与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书法的文化性体现着书写者的文化人格。千百年来,书法之所以如此受众,就缘于其神秘的文化人格魅力。书法不是纯粹的视觉图像,也不是简单的文字再现,而是错综复杂的文化人格的习性迹化。人格包括伦理人格和心理人格。伦理人格指个人价值、尊严和道德品质,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和信念,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心理人格指稳定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反映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书法墨迹就是伦理人格和心理人格复合信息的外化,反映着书写者的现实追求、审美理想和性情趋向。字迹大小暗示着自我意识的强弱,笔画断连能够预测思维和行为的协调能力,书写速度体现理解事物的快慢程度,布局疏密反映书写者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欲。这种潜在的心理投射,还可以看出书写者的世故与圆滑、狡稽与吝啬、自恋与自负、开朗与活泼、深沉与忧郁等人格现象。人格常常受到来自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书写者的人格呈现多重性,反映在书法上,可以是真情流露,也可以是虚假掩饰。因此,书法格调的高低最终反映书写者文化人格的真伪。蔡京、严嵩、赵孟頫、王铎、张瑞图、董其昌的字迹之所以受到非议,就是他们的文化人格不够真诚,以虚假掩饰真实而招摇社会。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徐渭、傅山的书法之所以被推崇,就是他们诚恳的处世风格和高贵的品性修养的真实外泄。书写者特定时空留下的字迹,为什么可以分辨出陆机与王羲之的不同,颜真卿与苏东坡的差异,就是他们真诚的文化人格的习性迹化。所以,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再现,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意蕴,暗藏着书写者文化人格的重量与质感。
  书法的文化性,历史自然会做出公正裁决。书法的文化性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经过严格的优胜劣汰,那些文化含量高的作品才会显露出来。《兰亭序》、《祭侄稿》和《寒食帖》的不朽,就是其文化属性和历史的筛选。文化对人格的浸润有个慢长的历史过程。文化传承需要时间,文化对人格的修正同样需要时间,“人书俱老”揭示的大或就是书写者的终生期许。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临摹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就是企图通过对经典书法的临习,汲取优秀书家墨迹中暗藏着的至纯至真的文化人格,以修正心灵深处的偏差和不足。文化人格的习性迹化有真有伪,有虚有实,唯辨字迹难以尽述。一方面,文化人格的多重性制约着书法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文化有时甚至会成为帮凶,掩盖和怂恿心灵深处的邪恶以巧妙的方式掩人耳目。面对一幅静态的书法作品,阐释的方式不可能如图片一目了然,很有些类似平静的散文阅读,从书写者的人生经历、品格修养、书写技巧等方面读出优雅与庸俗。书写者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有选择高雅与低俗的权力,然一旦沾染世俗与铜锈,书法格调自然低下,即使世人碍于现实利害和情面勉强接受,历史也会“秋后算帐”,倘若无意把人格尊严作为换取现实利益的筹码,历史也不会原谅。宋朝的蔡京被蔡襄所取代,明朝严嵩的字几乎被后世消除一空,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的文化性亟待深入挖掘。过去书法的完善和发展寄生于实用,审美成为书法的附着物;今天审美完全取代实用,书法需要再次启蒙,倘若概念不清,歧义频出,就会陷入悖论的怪圈,与揭示书法的本质毫无益处。假设文化与技术之争,在学术上最终属于伪问题,因逻辑弊病不能深入,还不如立即放弃。像钱钟书那样,不计较站位高低,论述问题大小,而是踏踏实实出成果。事实上,书法的文化性潜藏着太多的秘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真正弄清谈何容易。书法守望者的重任就是要知难而进,从一点一画做起探索书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要义。勇敢跳出空洞说教的怪圈,借助高新技术塔建书法研究实验室,构建人与工具材料的关系模型,实现人机对话,摸索笔毫运动和生理心理变化对笔画形态的影响。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把科学实验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排除非书法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寻求可信度较强的研究成果。严格区分汉字书写与书法创作的外延和内涵,探寻源头,挖掘流变,澄清正误,科学界定书法的本质特征,纯净以毛笔为幌子的其他书写行为,书法的文化性就会不证自明。
  
  2010年11月6日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王玮ww 发表于 2011-6-20 10:12

{:1_43:}{:1_43:}

葛承东 发表于 2011-6-25 07:18

"书写速度体现理解事物的快慢程度,布局疏密反映书写者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欲",
鄙人不能苟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且说书法的文化性 ——吴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