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李刚田、黄惇等)——精彩回帖赠384元系列丛书
【专题展览】“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http://www.shufa.org/ad2010/files/images/2011/0531/09-54-33-420630832.gif
【推荐辞】
《西泠印社中人》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西泠印社中人》由杭州典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并采用“典集印艺”技术印制。1/16开本,7.5个印张。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丛书共八卷,分别收录韩天衡、黄惇、李刚田、徐正濂、王丹、朱培尔、张公者、蔡树农诸位先生各时期代表篆刻作品100方及谈印文字一篇。整套丛书设计装帧典雅、庄重,印刷精良,当为目前肆间为数不多的有收藏价值的印谱之一。
《西泠印社中人》每卷卷首都收有内容为“西泠印社中人”印作一方,西泠印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在海内外久享盛誉,从首任社长吴昌硕开始,有很多西泠印社的社员都刻过此印,印语虽平实无华,字里行间却表达着每位社员对西泠印社、对篆刻艺术的一往真情,自谦中似又不无少许自矜,此谓文人心意者。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5-31 10:08 编辑
——专题导航——
【韩天衡】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69372&fromuid=25474
【李刚田】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69454&fromuid=25474
【黄 惇】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69651&fromuid=25474
【徐正濂】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69803&fromuid=25474
【朱培尔】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69967&fromuid=25474
【王 丹】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70208&fromuid=25474
【张公者】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70267&fromuid=25474
【蔡树农】卷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78131&pid=1970405&fromuid=25474
篆刻之外
——《西泠印社中人》赏读丛札
文/韩少玄
小引
相对书法、国画,我很少写有关篆刻艺术的文字。这当然怪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很少治印。初涉艺事,也曾懵懵懂懂刻过一些,但之后因着种种缘由,也就放下了。不治印而写篆刻批评,则难免隔岸观火,无若作罢;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的批评文字写作,往往侧重从文化、美学角度展开,很少直接关注艺术本体方面的问题。因为不治印、读印少,自然与篆刻艺术陌生了些,我的那些文化的、美学的言说在这种陌生中疏离了与篆刻艺术的关联,倒不如写书法、国画,更能得到直接的表述。然而写得少,却并不表明不想写。能稍稍扩展一下关注的视野,毕竟是好的。再者,多关注一个领域也就多了一个参照的维度,之于我的文字写作,又是很有必要的。面对《西泠印社中人》、面对这八位篆刻艺术家的创作,我又一次蠢蠢欲动了。遗憾的是,我只能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如篆刻批评那般严肃的工作,毕竟,我一时难以胜任——这一组小文还只是从篆刻艺术外部展开的赏读,而非批评、评论。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5-31 10:11 编辑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在当今篆刻艺术界,韩天衡所处位置大概是不容商榷的。
不过,无论如何这不是我关心的话题。一来不想做锦上添花式的工作以谋利,二来更不会对其无故诋毁之、谩骂之以自抬身价。
吸引我的,只是韩天衡篆刻艺术创作中流露的富贵雍容之美。
欣赏韩天衡篆刻创作中的富贵雍容之美的同时,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情。
有一段时间,国内文化界人士曾就牡丹花和梅花究竟谁更适合被尊为我们的国花展开过讨论。众所周知,一度牡丹花是国花。但却有人就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牡丹花虽为百姓日常喜闻乐见,但它远远没有梅花高雅绝尘、也相对缺少历代文人所赋予的诸多文化意蕴,所以从文化角度考察、比较,梅花比牡丹花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因而他们坚持认为我们的国花应该是梅花而不是牡丹,并主张取而代之。应该说,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它直接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形象、也关乎我们传统文化的本质,所以由此引起过的颇多争论是可以理解的。讨论的结果是,牡丹花依然比梅花更适合作为国花。为什么最后还是以牡丹花为国花呢?我想,这只能从两种花卉随蕴含的文化精神来认识。简言之,牡丹花是世俗的、彰显着大多数国人对富与贵的追求;梅花是脱俗的、蕴含了文人超越世俗的文化理想。但历史事实说明,牡丹花背后的盛唐气象,远比梅花背后的文人清雅世界,更能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度。宋元之后,我们民族所经历的那些并不伟岸的事情,大约已经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人所持守的那种文化的种种鄙陋了。
传统文人,只是民族历史的一个局部。包括他们的文化立场、艺术创作,固然不错,但用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大可不必。
韩天衡之所以在明清文人清雅、离尘之外,更推崇不避世俗富贵雍容之美,其缘由大概也在这里。
况且,当下世界文化格局,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共存、平等对话的特征。由之而来,各民族、各文化形态成为了多元中的一元,文化的一元统治论不再可能。在此情境下,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各民族、国家也就有必要打出自己有力的、能代表自己的一张牌,如果不这样,注定会丧失对话的权利和身份。不可否认,中国是这一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如何打出这一张牌,就成为一切有文化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艺术家。
——打好这一张中国文化的牌,需要有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全面的反思。
韩天衡篆刻艺术,标明的即是他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形象——高贵、正大。
——韩少玄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5-31 10:11 编辑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