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原 发表于 2011-5-24 22:36

焉可不读——辣评孙伯翔、曾翔!

   按:此文刊《书画世界》2011年5月号“书画网评”栏目,为著名青年美术评论家郑志刚所作。观点敏锐犀利,见人所未见,于今艺术评论之“松弛”时态中,不啻亮剑出鞘。

展与展,翔非翔

郑志刚     孙伯翔透视据书法网、书法江湖等多家网媒报道,2011年5月7日至11日,由中国书协、天津市文联主办,天津市书协承办的庆贺孙伯翔从艺七十周年书法系列活动暨孙伯翔书画展开幕式,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国书协和天津有关单位的多位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诸多专家学者、书法界大腕,鱼贯出席。从字面上揆度,此番开幕式之“排场”程度,或不亚于不久前在京举行的“《冯骥才画集》首发式”。在我印象中,孙伯翔并非张扬豪纵之人。操办这样的“大篇幅”活动,尽管其间有自他成为津门“文化名片”式人物之后官方意志的作用元素,但也不排除近年来在鲜花掌声的汪洋里“浸淫”久了的孙氏会悄然“中心许之”。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也没什么可指摘的,因为再伟大的人物也逃脱不了客观心理规律的制约。现年77岁的孙伯翔相貌憨重,经历艰涩坎坷,吃过苦、碰过壁,懂得世路险恶,向以谦谨敛讷的低调形象示人。但在某次接受记者采访的网络视频中,我读到了孙氏神色激扬、手势飞动、言辞刚峻的一面,从而瞬间捕获了他层层裹藏着的巨大自信甚而不无矜诩。尤其是2005年4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受到极意推崇之后,孙伯翔被密集包围在“大师、大家、巨擘、颉颃古人、百年楷书第一人”等令人心动神摇、血沸骨酥的词汇与概念所营建的精神城池之中。我相信他的定力,也尊重他在此般喧嚣的话语方阵之前所作出的任何反应。换言之,当下健在的中国书法家,验以笔墨功夫与正大气象,或无出孙氏其右者。所以,他有足够的骄傲资本,称得起第一流名家,镇得住大排场的个展、研讨会及相关庆贺活动。然而我还是禁不住要存一种隐忧。我们寄身于中的这个时代,信息发达、传媒飙扬,话语秩序太过松散,名利欲求时时奔涌,“大师、大家”等词范儿,在文艺界几乎随时随地都有脱口而出的可能性。说这些貌似忠良的词汇注满了含义不明的激素,谅必会让部分书界名流挂不住面子(譬如:张荣庆说“孙伯翔堪称当代碑学之巨擘”;刘正成说“我把孙伯翔楷书与赵之谦做比较,称其为百年楷书第一人,其论当然还需要历史检验,但绝非庸俗的谀词……伯翔兄游刃有余、下笔成形,刀砍斧斫,皆合楷法,实为楷体之一代大师也。现在有人搞什么“精英班”,实在可笑,八法非但不精,其实不备也,无非空中谈“法”、传钵皇帝的新衣而已!伯翔兄的楷法才真该办个精英班而待传人呵!但今世好艺术甚于好虚名者渺矣,奈何”;张旭光说“清代邓石如、赵之谦,然后康有为、于右任,接下去就应该是孙伯翔”),但我们如果能够稍稍自控一点,减淡表达尊崇之意时的神话色彩,或许反倒能够助推一位真正有大师潜质的书家,在有生之年完成最后的冲刺。即便抽出时间关注一下他的健康(网络图文资料显示,孙氏大腹便便、疾患在身),给力其寿程,也要比参与制造浪打浪式的口号之潮更有切实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一种超越了话语泡沫的诚挚而智慧的尊崇。事实上,早在2005年10月书画巡展至山东东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孙伯翔便曾谈到“有人称我为‘大师’,我内心感到忐忑不安”。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表面的谦虚,因为孙氏实有短板。依我一己陋见,欲于书艺有成,必经唐楷、“二王”行草、汉隶三种体式的传统经典淬炼,累数十载之功,厚养深积,始可与论名家。这三种体式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漏缺任何一种,都无法全面通晓中国书法的核心人文内质。若能在此基础之上,兼摄六朝,远绍先秦,济以国学修习,旷日持久,自能变化气质,高洁人格,瑰意琦行,卓然大家。孙伯翔早年入手唐楷,有扎实的童子功,后得王学仲指点,转攻魏碑,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至今已有70年临池生涯(“以生知之资,治困勉之学”是孙的座右铭。他讲过,自己临帖用过的宣纸积累起来可以用卡车拉)。他的魏体大字,阳刚正大,浑博峻宕,气敌山岳,举国无匹。这是天分与勤勉的结晶,是人生的大造化,书家至此,已然麟凤。孙氏于“二王”行草虽有涉猎,但显然深度不够,未能如赵之谦、于右任般将之丰润畅朗内髓汲而化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孙伯翔缺少魏碑般的汉碑经历,致使朴茂沉郁、绵厚古拙之气,不得途径而入。故而,就书体言,孙单善行楷而篆隶阙如,就内涵言,较之“八宝粥”式多味糅融的丰富效果,自然尚有距离。倘移如上标准考量前修,则康有为的缺陷立即就水落石出了。孙伯翔的另一短板是诗文养蕴不足,最可遗憾的是他基本不懂诗。要知道,诗是旧文人的看家本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密钥,没有诗,整个写意艺术将立即枯瘪。当下这个时代,但凡事传统文艺者,古汉语范畴内的诗文修持,依然是必须的。意识不到这一点,艺术欲攀高境,委实难以想象。随机抽取孙伯翔作品的自撰内容及从艺随笔:“潜心摩崖,觅法造像”;“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转瞬砚耕七十春,而今更喜古中新。休将碑帖分泾渭,剔透清凉最精神”;“生知之资人称羡,天道酬勤最公平。当今诸子谁独秀,跳出龙门是真龙”;“我喜陈独秀,更爱徐悲鸿。难以分伯仲,伟哉毛泽东”,等等,我们可以粗略感知到作者的艺术苑囿之中,来日需要着手修补的廊庑檐楹。大家、大师之成,是一项全方位、多线条、极端“折腾”人的综合性工程。将孙伯翔喻为近卅年来中国书坛一座迥出侪辈的高峰,我是不仅不反对,并且极力赞成的。但动辄以大师视之,或许还早了点。这是对孙先生负责,也是对当代书法史负责。     墖·曾翔制造据书艺公社、土豆网等多家网媒报道,2011年3月28日下午,由北京塔奥艺术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书画论坛协办的“墖·曾翔制造”大型主题创作展,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玲珑塔三层隆重举行。张铁林、董浩、李小芳(王镛夫人)、胡抗美(中国书协副主席)、李胜洪(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石开、刘彦湖、陈忠康、曾来德、崔志强等在京艺术家、书法爱好者近三百多人参加了开幕酒会。相关网文介绍说:“墖·曾翔制造”是曾翔近10天内根据玲珑塔建筑结构、展厅效果量身定制的、以“塔”为主题的大型创作展,共展出巨幅现代书法作品五幅。于塔梁中心向下俯视悬挂的十万“墖”字佛龛作品长达十米,大大小小、或正或斜隐现了十余万个“墖”字,其庄严静穆的气象、虚实斑驳的肌理充分反映出曾翔对当代水墨探索的哲人思考和精纯奇逸的表现手法;其余四件作品分别以巨幅斗方和巨幅横幅的表现形式、饱含激情的表现手法、空间构成的大胆想象,表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对宇宙生命的深沉思考、对历史人生的敏锐感悟。在网上,一篇作者署名为“李青松”的文字说:没有思想,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一场空。曾翔就是一个用思想“乱搞”的艺术家,一位敢于跟自己较劲儿,而且是歇斯底里、不出大事誓不罢休的“楚狂人”!看“墖·曾翔制造”,能让无知的人一无所获,让自我的人走上迷途;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展览同样能让充满思想、智慧和胆识的人感到心跳加速,甚至能让人的血液刹那间从脚跟冲上头顶,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曾翔的思维在瞬间已经从远古的中国走到、甚至超越了当下时代!
另一具名为“侯勇”者,用网络文字大略转述了曾翔的作品内容及创作意图:所展出的五幅作品,分别为海啸之塔(无情的海啸吞噬着大地,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完美呈现于浪花之颠。其中,各种形态的人物、塔形,也有美女,然而这一切,伴随着灾难的来临,亦是恶魔的化身)、十万佛塔(曾老师说,这件作品第一遍是跪着写的,只因为对佛的虔诚,对艺术的虔诚。老师说,你看,这十万个塔字,不正是十万尊佛造像吗?这就是镇住海啸之塔,镇住灾难的恶魔,企盼苍生安宁、平安)、诺亚方舟塔(曾老师说,这是他想让日本海啸的难民,踏上这座诺亚方舟塔,摆脱灾难,通向幸福)、警钟塔(经历了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海啸之后,以警钟之塔,警醒世人,珍惜生命,保护地球)、五彩塔(祈愿经历灾难之后的人们,振作起来,五彩生活,依然常在)。 为了对曾翔墨花飞溅的此展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允,我不怕麻烦,爬罗剔抉,对展览视频及相关网帖进行了耐心拜读。然而,惭愧的是,不佞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迷惘,真应了李青松那句话“看‘墖·曾翔制造’,能让无知的人一无所获”。不得不承认,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水墨铺陈,我便是鲜活的“无知者”之一。无从猜测展览现场那些微笑握手、寒暄接谈、接电话、递名片的书界名流,面对那些尺幅大得惊人、笔墨躁乱无序、意象苍白贫弱、含义荒唐可笑的所谓“当代水墨探索之作”,内心的感觉究竟如何?
墖,古同塔,在展览视频中,曾翔说他查了《康熙字典》,才捯饬出这么个生僻的写法,看上去似乎很有点文化。但耍这么个小动作,却恰恰暴露了某种矜奇立异、自我标饰的小家子心态。换言之,这本身便是一种内心紧张、慌乱的不自信表现。曾翔好像还提及,他的创作受了井上有一的影响。井氏确实有针对重大社会时政题材进行水墨表达的习惯,比如,1993年,有感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沉闷的社会现状,他举办了一次以“贫”为题的个展,公示了自己30多年来陆续书写的大幅“贫”字作品64幅。此次曾翔塔展,主题直奔日本地震、海啸,由塔而佛,有着为灾民祈福的初衷。我感动于这种初衷,为中国书家曾翔所具有的社会良知与悲悯情怀而肃然起敬。但是,坦白地说,就艺术本体论,塔展作品尚处于对井氏的幼稚模仿阶段(事实上,国内书家——比如曾来德、王冬龄——有着相似面目特征的主题性创作,都未能跳出异邦先行者的拘囿),人文内涵与审美归属的判断与查审,都令人无由措手。以“胡涂乱抹”状之,似乎有些太过刻薄,缺乏对现代艺术应有的包容与鼓励,但实际上,也许连曾翔本人都没弄明白自己究竟都“创作”了些什么。值得强调的是,用毛笔在无辜而又洁白的宣纸上集中飙写10万个“墖”字,刻意处理浓淡、枯润、疏密、肥瘦、奇正、庄谐等对比关系,真是一种疯狂的“制造”,一种可怜的体能折磨。我佛有知,是会心疼曾翔的。撇开具体展览,在当下书界,若论艺术触觉之敏锐、汉字造型能力之出色、笔墨情绪之激荡,曾翔是不容忽视的。豪气、侠气、癫狂气、谐谑气、江湖气,湖北人曾翔集乎一身。他有极好的人脉,时常携酒驱车、纵声谈笑,放浪形骸于京城书画界。毋庸讳言,曾翔的书法篆刻创作理念,受王镛覆盖性影响,纵然要比徐海、古泥、张国辉那般步趋王氏来得高明,但终究不如刘彦湖式的高蹈独往。审视其作品,“造”的感觉还是太显见了些,缺乏自自然然的朴素正大之气,要我说,还是对传统经典吃得不透,对中国“特色”的文艺精神领会不深,对字外功综合修持的紧迫感与自觉性不够,若干年后,也许难逃“匆匆过客”的命运。最令人不安的是,受过他洗脑式影响的国内一大批青年书人,走上了弯路尚且昂然自诩之。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1-5-24 23:32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1-5-24 23:33 编辑

碑帖融合尚在探索期
========================历史自有公论{:1_56:}

========================中国就是有一些扯淡人,惟恐天下不乱;(不指作者){:1_56:}

吾好古 发表于 2011-5-25 00:35

赞同文中观点。

王玮ww 发表于 2011-5-25 09:23

{:1_52:}{:1_52:}{:1_43:}{:1_43:}

老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1-5-25 09:25

当今书坛,胡乱吹捧、制造新闻、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人太多。潜心学问、用脑思索的人太少。敢于黄钟大吕、让人振聋发聩的文章更少。多些有质量、能让人冷静下来的文章是今日书坛之所盼。
再有就是,那些在网络上、媒体上成天跑场子、举剪子、露脸子、摇笔杆子的书坛官员要多为大家多做实事,多做些为中国书法发展的正路铺石子的事情,少走秀场。不要把那个头衔当做自己敛财的脸盆子。

有鱼居666 发表于 2011-5-27 21:19

{:1_77:}

书见恩仇 发表于 2011-5-29 07:41

名人们 的行动和话语是强有力的,只要能出名收利。还管它什么是真艺术!

王品墨 发表于 2011-5-29 19:00

{:1_107:}{:1_107:}{:1_107:}写的好,写得妙,佩服!!!!

静渔 发表于 2011-5-29 21:00

先生高见!!

水流云在 发表于 2011-6-1 15:35

孙伯翔还有的一论,曾什么的不懂在搞什么,意义到底在那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焉可不读——辣评孙伯翔、曾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