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 发表于 2006-9-18 09:23

这幅鹰比李苦禅的鹰多了几分野性难驯的意味。

茵茵 发表于 2006-9-18 09:28

越看越有一种作者游戏笔墨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如同开始喜欢音乐的人是学音乐,每天叮叮咚咚地弹,娴熟之后便是玩音乐,玩技巧。。。

三木堂 发表于 2006-9-18 09:38

好就是好,别比呀,后辈人无知.人家白石老把中国画都玩全了,没人家不会的,你和他比.我都替李老汗颜.
和八大比,白石都比不了.也没听过后人把他们比过呀?白石比不了八 大,可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八大行吗?李老就更不行了.
欣赏一个人的画要多从艺事方面研究分析,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好东西是经得住考验的.别比了,比比该扔了.
李老的画还是不错的.

茵茵 发表于 2006-9-19 14:06

说得好,俗语说,人比人,比死人。

中国笔墨 发表于 2006-9-26 19:55

鉴别是鉴赏的前提,无论是学习或是欣赏,比较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当你说某某画的好这句话,你已经就有了比较。或者说某某不好,这也是比较的结果。

在文学界或任何艺术界,比较都是无法绕过的方法.....................................

中国笔墨 发表于 2006-9-26 19:56

....................

中国笔墨 发表于 2006-12-16 19:43

李味青谈艺录(1)

 

一个不懂中国书法的人,要想画好中国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中国画在于线条的构成,是用写字的方法来完成的。将中国书画的线条揉和到中国画中,用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的笔意表现中国画,这是中国画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不写好字,画起画来无从落笔。谢赫“六法”首重“气韵生动”,气韵从何而来,不仅仅是有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笔墨情趣,才能使画面生动起来,“书画同源”有很久的传统,是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这个传统不能丢。



    
每一个大画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一两样看家本领,齐白石的虾子、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兰竹。我用功在梅、兰、竹、菊,也是向前人学来的,他们是老师,我还是小学生。
 
多交师友,不仅要和同代画家交朋友,相互切磋,更要和古代大家交朋友,师其心迹,以求契合。
              
八大长于用笔,石涛长于用墨,而我复堂长于用水,会此
三家,画事不难。
 
我年轻时写过篆、隶,用力于北碑,那时有这个风气。开始什么都临写。王东培对我说,不要太杂,专心致力于一两家,掌握后再深入。我那时非常喜欢郑板桥、石涛、吴昌硕、赵之谦的东西,他们贵有书卷气。再后来,临过很长一段时间《马鸣寺碑》。因为我听说苏东坡是写此碑的,很有韵味,我很想效法苏东坡,也就附和地写了,当时纯粹是好玩,到现在我的书法中还有那时的影子。选择一本好帖临写,是影响人一生的。



     
我画过青绿山水,也写过生,主要是临摹古人的,学习古人的技法和内涵。陆俨少“文革”时期到竹竿里来过,我记不得是哪一年了,那时,我主攻大写意花鸟画,兼工山水、狮、虎兽我都画过,那时“独有英雄驱虎豹”。后来不画了,嫌太费事,不够爽利,性情不适,我还是梅、兰、竹、菊,花、鸟、虫、鱼。
 
        我被开除后,要吃饭,常去苏州、上海,那里画比南京好卖。
在上海,王个老是很热心的,人品极高,他是帮过我的。在苏州,我都是在费新我家里,费新我的爸爸人很客气,对我说:“味青,到我家来住,吃住都无问题。”费新我也画画,他是费晓楼的后人,家学很深厚。张辛稼(星阶)、沈彬如,还有一批人,不太记得了,都是那时认识的,苏州当时靠画画吃饭的,恐怕有一两千人。


 
在“二届画展”座谈会上,我那时很敢说话,是我首先提出将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作品编辑出版发行,供人借鉴,繁荣民族文艺的方案,后来这个方案被采用了,第二年就出版了他们的画集。说句心里话,我想看他们的画,苦于无资料。学习没有书怎么能行呢?我和王雪涛是那一年认识的,也很同情,对我说:“南京待不下去,就去北京,到我们画院去,谋个差事。”我是想去的,当时苦于父母还在,家庭重担落在我身上,我去了,家里怎么办,我说将来再作考虑,便以“父母尚在,不便远游,不太适应北方生活”为由婉言谢绝了。以至于后来这事不好办了。在上海期间,唐云、朱屺瞻都到王个老家来看过我,不凑巧,我外出有事,没有见到。我和王个老是通过沙宗炳结识的,他们都是南通人。我和沙宗炳是交通部同事。
 
我和叶浅予是抗战时在重庆结识的,他画“王先生”漫画,画得好,画中国画是后来的事,叶浅予是抗战画家。
 
民国十五年,刘海粟来南京美专讲过两堂课,我听过,所以我喊他“老师”。
 
抗战前,我常去屯溪、歙县,我和汪采白很熟,他是黄宾虹的亲戚,我和他常去黄山写生,写卧龙松,我在黄山前后住过好几年时间。抗战时,我的父母、小孩子就安顿在歙县,我只身去重庆的。抗战中,我取道去过歙县,抗战胜利后,我又去过歙县,去歙县,就上黄山写生。
 
在交通部部时,朱家骅是部长,张道藩是次长,经常下午去夫子庙打网球,都要把我拉去,我那时爱体育运动,喜欢打网球,也喜欢打乒乓球,我现在还能画画,身体还没毛病,得力于年轻时的体育运动。“文革”时,我无事可做,每天早上五点钟蹬着自行车骑到中山陵,爬上三百多级台阶,玩一会,再骑回来,一是呼吸新鲜空气,二是锻炼身体,身体是画画的本钱。在交通部时,我和沙孟海认识,交往不多。
 
在交通部时,我起草过《邮政会计大纲》和《邮政审计大纲》,《邮政法》中的邮政通信费用结算一部份是我搞的,我那时是成本会计师,那是我职能范围中的事情。我中文基础还可以,古文也说得过去。英文是因为中英庚款中一块与交通部有关,逼着我学的。不懂英文无法与英国人交涉。因为过去的邮税制度是英国人搞的。大概我那两部大纲写得还不错,立老(陈立夫)、果老(陈果夫)看了后很喜欢。那时,我才二十五岁。没多久,我任全国电信会计总监。我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跑到陈立夫家玩。
 
杜月笙在重庆搞万字会,也叫“抗战赈济委员会”,经别人介绍后与他相识,他叫我到他那里去画画,顺便搞搞账。这样我就离开交通部,在那里干了10个月左右。杜老抗战是出过钱的,大概有两千万块,有一部份是我经手为他办的。抗战时,人心浮躁,不知结果如何,重庆那里风气不太好,到处是官僚,我不太适应那种环境,不善于交际,我还想读读书,画画写字。因此换过好几个部门都做过。只要我干的不舒心,我就离开了。有些人很俗套,我不愿和他们交往,后来又回了交通部。
 
画品即人品,人很俗,画出的东西不会高雅,人很市侩,画出的东西不能超逸。不读万卷书,书卷气从何而来。财迷心窍,心浮气躁,不知从何处下笔,画中处处流露铜臭味,明眼人一见便知。古来能传到今天的大画家,都是人品高尚之士,所以格调高。
 
做人要老实,画画可不能老实,不妨调皮些,有时候要象个小孩子,那样画出来的画才能有天趣。

中国笔墨 发表于 2006-12-20 17:33

.................

我的画,松石、禽兽是石炽君教的,花卉、草虫是黄学明教的,牡丹、芍药是梁公约教的,时称“梁芍药”,菊花是谢公展教的,枇杷是马万里教的,山水是萧俊贤教的。我和他们都不同,通过长期写生把他们都变了,不写生就不能了解各种羽毛、花卉、树木的组织结构关系,只能照抄书。法是采用古人的,表现形式是现代的。我是发展了中国画传统的,我的画能传,我很自信。我的画是简到极致的,再简就很难了。学画的人,千万不要学我,要学古人,向他们取法。
 
有人说任伯年的画有市井气,这话讲得不对,他要靠卖画吃饭,想让人看懂。但他的格调是高雅的,无所不能,以他的手段,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他是一个天才,人又很勤奋,可惜书读的少了,我学过他的画,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的。一张画让人能读懂是好事,但必须要情趣高雅,所以胜人一筹。让人读不懂,那是故弄玄虚,瞎蒙人,这种人近妖术,象算命先生,瞎子能画画吗?奇谈怪论。
 
白石老人,把很多民俗题材融入画内,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也是极其聪明的,这样他的画路拓宽了,同时发展了前人。他是文人画家,画的格调是文人画性质。
 
傅抱石是极度聪明的,不管他采用什么绘画手段,他搞出的山水画,是现代的,区别于古人。他对用笔是很讲究的,天赋高,又有才情,学他的人,只见皮毛未见精神。要知道,傅抱石篆书写得好,又会刻图章,所以章法往往有出奇之处。这是学他的人所不能具备的。我和他交往过,人很霸气,好饮酒。画却不霸悍,很有静气。亦可称一奇。
 
凤先生格调高古,画人物奇伟多姿,赵良翰出其门。赵良翰是我的好友,有“赵鸡子、赵鸭子”之美誉,师法张书旂,造型十分准确,赋色清新典丽,可惜早逝,使我痛失良师益友。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有人对我说:“你是东方的毕加索”,我听后哈哈大笑,毕加索是世界大画家,我是平民百姓,怎么好比呢?我只是业余玩玩的,连画院都不要我这样的人。纯粹出于个人爱好,消磨时光,我那一套都是胡来的,居然有人那么推崇,真有意思。
 
画画是情感的流露,肚子里要有,才能流得出来。不要做作,不想画的题材,即使别人点了题,也不能画。精神不专注,是画不好的。
 
要多读书,读什么书呢?诗文词赋。这些东西有助于启发人的想象力,画好后有时要题识,不能用大白话,那样趣味就不浓了。有诗文词赋的基础,随便凑上几句,格调就不一样了,所谓画外之功,就是指这些。有些画画的人题识语言不通,颠三倒四,也学着文人的样子,活受罪。肚子里没有,还题什么呢?索性不题,那样画面还干净一点。一张好画,一只苍蝇歇在上面都不允许,何况浪费那么多墨点。不知道这一点,就不具备这种修养,画就画不好。
 
水墨为上。我在美专时画过水彩,老师是薛珍,色彩都学过。我年青时画的东西是敷色的,还用过粉。后来看了一些敷粉的画,几十年后色彩暗然,反而缺少神彩,以至于我索性以水墨为主。八大、石涛的画以水墨为主,几百年后依然神完气足,我是受到他们启发的。一张好画,不是呈一时之能,要想站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唯有水墨能达到。

hh 发表于 2007-7-8 12:34

李味青作品请欣赏

李味青作品请欣赏

wzx 发表于 2007-7-9 11:29

意诚有。然“写”之笔墨不足。相比八大高下立判,齐,厚差之较远。山水较差。
相比古人,则谓之大师过矣;相比当代“大师”,谓之也可。
但当代重在炒作,不在水平,所以楼主要多购买“炸弹”才好售出。

[ 本帖最后由 wzx 于 2007-7-9 11:36 编辑 ]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有个李味青----大师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