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彬《吴门书派研究》
在历史的语境中阐释吴门书派—读向彬《吴门书派研究》
苏州位居长江三角洲之南、太湖之东,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在500多年前的苏州,活跃着一支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以王宠、陈淳为骨干(包括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文彭、文嘉、王祥、彭年、周天球、陈师道、王登等)的书法群体。这个群体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的书法活动延续了一百余年,在明代书坛影响颇大。这个群体就是向彬所研究的重要目标——吴门书派。向彬所著《吴门书派研究》一书,是在他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历经数年的修改、扩充、补充而成,该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研究吴门书派的最新学术成果。
吴门书派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书法流派,并在明代书坛产生影响,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当时的苏州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商业高度繁荣,大量的各种人才涌入苏州,市民人口激增。中国人历来注重诗书传家,注重在书画艺术上给予装点。“不挂字和画,不是旧人家”。为显示儒雅,不仅在客厅、书屋,就是卧室里也要张挂,苏州市民对书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苏州的书画市场。这为吴门书派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向彬的《吴门书派研究》就是一本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研究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历史而富有新意的力作。吴门书派的界定与成因、吴门书派特点的分析、吴门书派主要书法家的书法成就与影响等问题是此书的研究核心。
关于吴门书派的界定,作者从地域的关系、师承的关系两方面来展开界定。关于吴门书派的特点,作者从处世思想、书法风格、艺术修养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关于吴门书派主要书家的书法成就,作者侧重对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徐有贞、沈周等16位书家进行了评价。关于吴门书派的影响,作者认为,一是吴门书派所主张的书学思想,打破了“台阁体”一枝独秀于书坛的沉闷气氛;二是吴门书派重传统、讲创新与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的书法思想对今天的书法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三是吴门书家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才子书家”模式,对当今书家如何认识书家素质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吴门书派的局限性,作者从书史的高度给予了公允的评价。他认为,吴门书派虽在当时名震一时,但终究没有摆脱帖学一统的氛围,其继承与发展也局限于帖的范围,没有形成一座新的里程碑。吴门书派所擅长的书法难以超越晋唐,甚至无法与“宋四家”并肩。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的小楷没有达到二王的高度,行书也难以与二王及“宋四家”抗衡。祝允明的狂草没有越过“颠张醉素”,也没有超过山谷道人。
《吴门书派研究》也是一本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好书。编制吴门书派代表书家的大事年表和关于吴门书派的艺术评论摘录,是一项艰辛而繁重的劳动,不仅需要勇气与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一种功夫的体现。与此同时,对吴门书派相关资料的整理是研究吴门书派的关键工作。长期以来书界有这样一种认识,好像制作年表不算是学术研究,提出观点才算是学术研究。因此在讲求效率,追逐速度的当下,能够沉下心来从事扎实的年表制作者少之又少。可以肯定说,资料是一切研究书法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而详尽的文献作为基础,就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对史料的整理,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第一步,唯有如此,研究才可能是严谨而科学的。向彬在收集、研究吴门书派的资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资料来源之广、数量之大让人信服,他的“吴门书派代表书家艺术评论摘录”和“吴门书派代表书家的大事年表”引用和参考的有关明清的资料近百种。向彬非常重视进行质量上的评价核实,对选用的资料进行筛选、取舍。向彬编制的年表有以下特点:突破了书界对吴门书派认识的旧有习见,充分展现了吴门书派从形成到发展、壮大一百余年的历史历程,体现出作者在大时间跨度上所进行的历史性的思考。年表中将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无系统的有关吴门书派的文献加工为系统化、条目化的年表格式。在以年度为单位的范围里,以经过挑选的文献为主体,同时着眼于吴门书派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集。
总而言之,《吴门书派研究》一书的出版,弥补了吴门书派研究领域的空白,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吴门书派的历史,澄清书史上有关吴门书派书家书法风格、书法思想、书法影响方面的谬误,为读者进一步探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