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青花梦
十年一觉青花梦 ——宋岩颀其人其艺印象杨天才 屈指算来,我与岩颀道兄已近十年没有晤面了。时间过的真快,真像作家苏童说的那样:日子如逃课学生急盼下课那般漫长难熬,时间犹如高速路上狂奔飞驰的跑车快而无奈。我虽已近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按说,我这一个年龄段不会有太多的激情、不会有太多的热血沸腾、不会有太多的情绪波澜。可是,在这岁末年尾、寅夜独坐,想起十年前,想起我与岩颀道兄在北京雍和宫公交站点神奇邂逅,我与他四目对望、惊讶万分的神情,顿时令我唏嘘不已。用范伟哥哥的话说:缘分啊!岩颀道兄是长治这方土地上的知名艺术家。真的,说他是一个艺术家决不为过,更不是无原则的、泛泛的恭维。从我个人的情感上讲,我更愿称他为“跨界艺术工作者”。因为他所涉猎艺术门类很广泛,据我所知,他在中国画、书法、篆刻、收藏、装置艺术、家具鉴赏等领域中,都做的相当出色,令我这一类的所谓艺术爱好者艳羡不已。青花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釉下蓝”等,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再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因此色彩永不褪脱。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岩颀道兄对青花瓷艺术有着极其热烈的向往与追求。他认为,青花瓷艺术是他用来诠释对生活、对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决不是那种沉溺在自我艺术小天地而不能拔出的小众艺术家;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他的那种平和、谦虚大度的性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得他得天独厚地钟情挚爱着艺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环境问题:那弥漫华北的沙尘暴、几近断流的黄河、日益变黄的长江、逐渐消失的绿洲……正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无情伤害的还击,引发了岩颀道兄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今年年初,他还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了青花装置艺术展。此次展出的作品他将古瓷片与现代艺术结合,让参观者感受到了他对美好事物及环境的爱与忧患。在活动现场上,很多参观者都表示被他的作品所感染和影响。他用古瓷片加工的作品令参观者爱不释手,成为收藏的行家手中的抢手货。 他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的这一次展无疑是对环保事业的一次有力宣传。岩颀道兄选择艺术,是其审美理想的寄托。 “因为我是搞美术出身,工作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接触到一些与明清老家具有关的资料和图案。慢慢地,发现老家具其实非常有意思。后来也就开始尝试着自己来做!可以说,老家具不仅让我的业余生活变得格外丰富,而且还让我领略到了蕴涵在其中那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段话,是岩颀道兄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所说的。这番话中,我感觉他是用最古典的艺术元素,传达当代人的审美,表达当代人所思所喜所悲,以及当代对未来的憧憬。这一点是我对岩颀道兄艺术追求的认识。艺术是一种自我发现进而表达艺术家对世界认知的状态。传统中国画家对山水画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之间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把人与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看作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中国的艺术家正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影响下,投身于茫茫天宇间的自然万物中,在静观寂照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天人合一”这种特有的生活感受方式和创作情态下,岩颀道兄笔下涌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既不是特定时空对象的简单再现,也不是完全主观的随意拼合,而是一种客观物象与艺术家主观情思融会后提取出来的意象。这种意象既来自自然造化,又得自于心源,是一种完全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因此,岩颀道兄绘画十分注重“境由心造,情以境生”。 他的绘画从真感情、真感受、真感悟出发,执着而又从容地把灵魂深处的记忆,移植于笔墨色彩的最真处、最耀眼处。他的绘画,既继承传统,又富有新意,看似简洁,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活与艺术的底蕴,画面充满节奏感和无限的审美想象力度,弥漫着强烈的感情张力。金石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有着内在的艺术元素和本体的审美基因。岩颀道兄的篆刻从汉印入手,后又研习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篆刻风格。他的篆刻力求“破古法”而“出己意”,即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达到一种变通与突破,因此,他的印风高古朴茂而雄健浑厚。在用刀上,或披削、或冲切,纵横奇崛处见刚劲豪放,貌拙气盛处见轻重疾涩,使人体味到了刀感的生辣强悍与石韵的苍莽朴穆。在与岩颀道兄十多年来的交往中,知其对传统的理解及当代艺术形式表现审美的独到感受,或一语蔽之,其将性情、修养、审美经验与情感结合,通过笔墨丹青,来表达其主观情感。艺术是岩颀道兄的缕缕情思和细腻丰盈的艺术感觉,体现出他的生命情调和审美体验,反映了他的艺术追求。我坚信,岩颀道兄的艺术创作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完美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