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之 发表于 2011-4-7 09:58

佩之品评系列之彭双龙

本帖最后由 佩之 于 2011-4-10 20:04 编辑

古雅沉静萧散畅达
   ——彭双龙书法简评
文/佩之

       在当代帖学复兴及对传统经典帖学深入挖掘、探索的过程中,一些青年书家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着传统和时代的脉搏,并以自己不俗的表现,践行着传统帖学的当代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彭双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作为一位青年书家,彭双龙在近几年的书坛中是非常活跃的,这不仅仅是其在国展中的不俗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典雅清新、萧散醇厚的魏晋风韵。在对以“二王”为核心的经典帖学的传承中,当代书家逐步获得了振兴当代帖学的可能。回归经典,回归二王, 在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在深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书坛的共识。正是有了这一思想的支配和引导,一些具有才情的年轻书者迅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们在深挖传统、回归经典的同时不忘时代审美,不忘自我才情的挥洒,使得他们能在众多的书者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书坛的弄潮儿。彭双龙的书法无疑是围绕着“二王”展开的,对“二王”笔法的探源和逼近,使其一落笔便远离俗格,而气息的高古醇正也使其作品颇具魏晋风度。
在当代“回归经典,回归二王”的潮流中,大多数书者在盲目的跟风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们往往为一点点细枝末梢的所谓发现而自鸣得意,那些所谓的“用笔”实际上是形而下的“玄技”, 于真正的“二王”相去何止千万,说到底就是“伪传统”、“伪二王”,很多人在洋洋自得的陶醉中离真正的传统越来越远,而彭双龙能在这个潮流中以深邃的眼光精准地把握着经典,把握着“二王”,一方面说明了其性情与生俱来地契合古人之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能以系统的、宏观的角度来对待书史、把握当代。这一点对于一个真正的书家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很多人只是在一时的书写快感中失掉了根本。彭双龙曾说:“二王不是孤立的,学习二王需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研究,需要我们学会思索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渐变之路,以魏晋为中心点,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简牍帛书、民间写经,向下拓展至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乃至近代的白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派的俯仰变化。在此一脉上,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进行专攻,或广泛的临摹并揣摩技法的演变,或触类旁通打造自我的书法王国。明确的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是奠定深厚基础的重要前提。”他的这一观点无疑能使其以开放性的视野来审视、把握自己的书法实践,从而获得更加明晰的思路。
彭双龙的书法给人最大感觉就是有一股清雅、简静之气,通篇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书坛显得尤为难得。当然这个静并非是指一潭死水、了无生气,而是一种优雅的清新之气,外在的形态是静的,而内在的气息却是神采飞扬的,如闲云出岫,端人佩玉。作品显示出的气息实际上透露出书家创作时的心态,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清新、简静的作品,清人吴乔曾说:“粗心浮气,陈浊钝滞之根也。粗浮在心,必致陈浊在笔。”彭双龙的行草书以平和之心为之,故而能得简淡之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格调,显得极具灵性,就像明代谢榛说的“古雅如瑶瑟硃弦,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
技法的锤炼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技”和“道”之间应该是“有之不必然,无之比不然”的关系,性情的表达不可能凭空而发,必须借助形而下的技术手段,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对于笔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是彭双龙的又一个优势,在他的笔下,起、行、转、收都表现的一丝不苟,正如明人费经虞说的那个“长老相传,历代宝之”的“微妙精深之秘诀”:“一起便一落,一露便一藏,一到便一转,一过便一舍”,显得点画精致,纤毫不爽,天月明净,都无纤翳。看似一种技巧的操作,实则显示出书家书写时从容不迫的风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书家所要达到的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与他对传统认识理解和把握所达到的高度,而对传统的认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入古的深度,从这个意义来说,对古人笔法的无限逼近和还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古人,与古人对话,彭双龙曾说:“ 我学习二王,最关注的便是‘入古’。没有一番形神毕肖的精准临摹和一定数量的技法训练,是无法接近二王的。”彭双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故而,我们审视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笔精墨妙的晋人风韵。
彭双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青年书家,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艺术的高度,在任何时候思想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对自己的书法之路有着清醒的认识,“回归经典、入古出新”是其对自己书法之路的规划,“回归经典”自不待言,对于“出新”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出新’是依附于‘入古’的基础之上,并需要极大的才情和智慧来支撑。时下有人讳谈创新,但我认为创新就是激活传统,而不是违背传统。没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没有个人性情的流露,死守传统,终会落入千人一面的陷阱。”但就风格的构建而言,彭双龙的书法并没有显著区别于当今诸多“二王”一路的书家,这样说对彭双龙似乎过于苛刻,因为他的创作道路还很长,在此下结论并不适当,对于一个80后的年轻书家来说,尤其如此。
彭双龙的书法在表现出强烈的古典气息的同时似乎也存在这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二王”帖学的认同和皈依是彭双龙的一贯主张,但就目前的创作状态来看,他在得清雅、简静的晋人气息之时,对“二王”书法中的劲键和骨力还表现的不够,在他的作品中多含圆转而少方笔斩截的侧锋,恰与“二王”书法形成对比。陈振濂在论及魏晋风韵时曾说过一段颇有见地的话:“世人皆以《兰亭序》为晋韵的最鲜明标志,且不论关于它的真伪之争,以如此娴熟老练的技巧与风度,我认为未必能见出晋人之韵的真正特色来。真正的晋韵是一种并非笔精墨妙,无懈可击的老练的美,而是一种略带稚气,又极其自由的舒卷自如的格调,在显示这种格调时,或许还会出现一些无伤大雅的疏忽——笔法的或是结构的,这才是诱人的美而不是令人毫无余韵感的完美。”我们审视彭双龙的书法似乎就是缺少一些“无伤大雅的疏忽”,少了些许“二王”书法中的玄远散澹。不过,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书家,彭双龙以后的路还很长远,一切问题在时间面前往往显得很渺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阅历的磨砺之下,彭双龙一定能一步一步走向更臻完美的境界,真正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佩之 发表于 2011-4-7 10:01

彭双龙,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本科双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主任,当代书法网副坛主,北兰亭创始会员。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书坛“百强榜”提名奖。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青年展、扇面展、新人展、篆书展、永乐宫艺术节以及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等。

佩之 发表于 2011-4-7 10:04

http://186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3/29/19/23/u21824227_12fba8aa69fg213.jpg

佩之 发表于 2011-4-7 10:05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3/29/19/21/u21824227_12fba899e79g214.jpg

墨雨轩主 发表于 2011-4-7 16:43

美文,欣赏

王品墨 发表于 2011-4-7 18:56

{:1_107:}{:1_107:}

佩之 发表于 2011-4-7 20:12

美文,欣赏
墨雨轩主 发表于 2011-4-7 16:43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

佩之 发表于 2011-4-7 20:14


王品墨 发表于 2011-4-7 18:56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

佩之 发表于 2011-4-10 19:58

谢版主置顶!!!

墨雨轩主 发表于 2011-4-12 08:45

好字,好文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佩之品评系列之彭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