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擦擦
[这个贴子最后由淳风堂在 2005/07/29 11:52pm 第 1 次编辑]西藏脱模泥塑艺术
张鹰
脱模泥塑,在西藏称之为“擦擦”,即指泥制的各种小泥塑、小佛塔等,常见的有高浮雕、浅浮雕、圆雕,均用也。凹型模具挤压脱模,然后晒干,有的再经烧制、或彩绘。此物属一种圣物,多流传民间,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佛塔、圣山洞窟、p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最早是作为佛塔内或佛像腹腔的填充物,这样的佛塔、佛像才被认为具有神灵气。
有关擦擦的历史,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先生在《西藏考古》一书另说到“擦擦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另的一个词汇,与塔有密切关系”。“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起源于印度的石板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从此可以认为“擦擦”是因为建造佛塔的需要而形成的。佛教思想认为,佛塔意之“佛身”的再生,或者象征佛的灵魂、训教等,所以佛塔在佛教盛行的西藏大地如同有宗教建筑一样触目皆是,佛塔的林立促成了擦擦的巨增。
佛塔因为体内有擦擦气教具有灵气,由此理解,凡擦擦集中存放的地方都可能有灵气出现。这样,而圣山、神湖边、路口人们都修造不少存放擦擦的小房屋,俗称“擦康”,即擦擦神殿。擦康为通称,不同用途的擦康有多种。
而西藏民间有一种专供乡民转经的擦康,后藏地方称“门塘”,一般多建而村头、路边、寺庙旁,草原上人多集聚的放牧场也有。这种擦康一般四周镶嵌玛尼石,有的按装转经筒。有方形或长方形,内部装满各种擦擦,每日信教的人都要围绕擦康转经祷告。据说过去这种擦康最长的可达几公里,甚至更长。过去藏北草原上的擦康听说可以与宇宙比试。擦康中的擦擦一般是建造时放进去的,在放置之前先要将干透的擦擦集中,主脑寺庙喇嘛念经开光,再经过包括老人及儿童在内的众多乡民多日搬运装入建筑物内,最后封口,有的只保留一小口,犹如通气孔。有的擦康是转经的人经常向里边添置,年长日久,越聚越多。这样人们绕擦康转一圈就等于向神佛无数次年叩拜。
而西藏,家人有病或老人去世,要请来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或死者年生辰,推算该供什么佛的“擦擦”。家里人依照喇嘛的指点,从擦擦制作人那里用钱物赎回,或者请人制作,然后将这些擦擦供而神山、神殿、寺庙旁的转经路上,或者置于江河神湖之中。有条件的家庭选择认为有灵气的山上修一个小房屋,然后而里边装上各种擦擦、经书一类的圣物,这种供放“擦擦”的小房屋一般称神殿,常见的多是白色。拉萨药王山西合同制转经路旁修有不少这样的神殿,经仔细分辨,现有的这些神殿都是筑在原有神殿的遗迹上。因为这种小屋建造非常简陋,遇雨水容易倒塌,所以不知从那个年代开始,人们就是这样修了塌,塌了修,犹如人类的接续一样。现在只要在此地扒开表层,底下都是擦擦的残片。
藏族人认为,生有生神,死有死神。人的一生积德行善者死后为善神,作恶多端者为凶神。人们都希望自己死后归属善神,白色的神殿即是善神的象征。人死后修神殿,以表示圣死者的祈愿,人活着时更注意多积善业,所以大量制作擦擦也是一种还愿的方式。
擦擦而西藏也是有等级之分的。通常一般所见的属普通的一种,这种擦擦用一般的泥土制作,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制作时在泥佛的背面粘入青稞或其它吉祥物之类,以显示制作者的虔信,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
还有一种擦擦是活佛的骨灰与泥土参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西藏历史上,寺庙高僧圆寂后多实行火葬,这是西藏丧礼仪式中最上等的一种葬法,一般只有活佛和上等人才可享用这种"升天”方式。西藏传统习俗中,那些被人们奉为神明的高僧们去世后,人们还要为他修造佛塔,再将用高僧的骨灰和泥土制成的擦擦放入塔中,这样“佛身”可同样赐福于人间。
藏传佛教仪轨中,***、班禅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都要实行塔葬。在塔葬之前,对活佛的法体要进行较长时间细致、严格的防腐阴干处理,即用盐巴、藏红花等各种名贵药物将体内血水吸干,法体干涸后再塑成金身,这样法体就可以置于金质或银质的塔身内,供人膜拜。而后寺庙僧人将那些浸透活佛法身血水的盐巴或其他药物与泥土融合,制成擦擦,这种擦擦称之为“布擦”。“布”为法体之意,“擦”即为泥佛。这是最为名贵的一种擦擦,主要用作护身符。据说如能带上此种护身符,可抵挡一切邪恶,确保平安,并且有刀枪不入的效应。“布擦”而民间除了护身外还可食用,人们认为布擦同样具有医治百病的作用,诸多说法百民间传说中比比皆是。可想而知,“布擦”百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正由于它的名贵,一般人很难得到,历史上只有大师们的亲属,及官宦、贵族才可受赐。
历史上还有一种药物擦擦,造型与一般擦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颜色稍有不同,因为这程控擦是用不同名贵药材合成制作,其中有珍珠、玛瑙、藏红花等等,所以此类擦擦也很贵重,因为它不仅含有精神寄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物质价值。平时外出带百向上既能抵挡邪气,遇到身体不适时可服此治病。看来过去人们就很清楚,宗教并还是万能的。民间认为“布擦”是一种非常灵验、名贵的药物,这并不是因为活佛的灵气,而是盐的功效。盐本身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另外也不能排除精神医治的作用。
制作擦擦的模具一般为铜、铁器,也有木刻、陶器,因为此物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它不同于刻玛尼石,或印制经幡,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材料,只要有一个模具和随地可取的泥土即成。所以擦擦百西藏民间供奉神佛的圣物中为数最多。
制件擦擦的多是一些游僧,或生活贫困的佛教徒们,他们这样作一方面是为自己今生多积善业,另一方面借此作为一种求生方式。他们整日百转经路旁或人多集聚的圣地屈膝虔诚的做着擦擦,过往的人向他们施舍钱物或食品等,表示信教人的善意。有的人为向菩萨还愿,用钱物赎来擦擦,供放百自己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有的朝圣者将自己认为能够寄托自己意愿的小泥佛带到千里之外神圣的地方,据说,最初擦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由佛教徒们从印度传入西藏。
擦擦最初的形式多以经文、佛塔的形象为主,都是作为佛塔肚内的圣物。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神佛形象的不断丰富,擦擦的作用不仅迅速扩展,原来单调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神、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应有尽有,是一个微缩的佛的世界。
擦擦的造型也千变万化,有圆、方、三角等。画面构成规格不等,少则一尊佛,多则百余尊佛像。根据我目前收藏的品种中最小的擦擦直径只有1.5厘米,最大的高34厘米。
擦擦虽一起流传民间,但受宗教文化直接影响很大,所以擦擦的艺术内格变化与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以及发展轨迹有密切关系。尽管它的流动性很强,使风格的划分有一定的困难,但各历史时期残留的痕迹仍很显明。如古格、托林寺的擦擦显示了早期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菩萨造型注重纤细曲扭的身姿、高耸的乳房等女性的特征,而且不讲究画面的对称和规范,菩萨往往采用半侧身,周围用密集的经文填补,很少有大面积空白,有的完全印有经文,以佛塔为主体的擦擦百这一时期也为数较多。
随着佛教不断的扩大,擦擦的作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佛教绘画、建筑艺术中的装饰性开始用于擦擦具的制作,但这一时期的风格仍受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南部邻国文化影响,注重神佛的动态。神情,经文还时常作为表现内容。这类擦擦多流传阿里、日喀这、等地,与古格、托林。夏鲁、白居寺,以及大昭寺早期的绘画、雕塑风格相一致。构图、造型多以方、直线形表现见长。汉文化的影响对后来西藏宗教艺术的变化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后期西藏的绘画、雕塑艺术风格多是在以汉藏文化交融的基础上二形成,而且很快起到一种主导作用,并开始使西藏绘画进入一种公式化的阶段。佛像绘画度量经的形成,使这一艺术形式达到顶峰。从佛教文化的角度讲这必然是起到弘扬佛法的有利作用,但对于艺术的发挥无疑又是一种制约。所以这一时期的擦擦受其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很大,讲究造型的严谨,布局的规整,画面的细腻,造像多是神情严肃,背静多是平底。但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部分模具也流传甚多,这类作品风格质朴、自然,造型生动,富有情调,为地道大民间艺术的风格。
(鸣谢李永莲小姐为本文打字)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