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11-2-12 11:16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知府大人尺牍
释文: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
长者于此,数厕
坐末,款闻
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
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
遂末遑只造
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
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简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由“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或即元祐二年去汴京东归时所作。
  元祐二年,米黻过甬上(今安徽宿县),六月南都舟中(南京、商丘)。居汴京保康门内,出则戴高檐帽,撤轿顶而坐,招摇过市,晁说之喻为鬼章。是年,以唐巾深衣语蜀党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嘉会、秦观、陈虚碧、王钦臣、刘泾及圆通和尚雅集王诜私邸之西园。公麟作图,米黻为诗集作序。当时宋的政坛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这样的称呼。蜀党以苏轼为首,依附朔党的人最多,这时候熙宁、元丰两朝掌权的官员,都已经退休居闲散的官职,怨恨的情绪都浸入了骨髓,暗中在窥伺内争的嫌隙。
  余以为米黻或许不想淌入政争,遂离汴出京,以避交游出饯。
  高后垂帘时诏避父高遵甫讳,故文及甫但称文及。“府”字犯嫌名,乃缺笔避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几同,“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但写时或略早。
  评论:
  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艺术赏析: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辵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以余浅见,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墨樵 发表于 2011-2-12 11:17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酸菜 发表于 2011-3-6 13:30

{:1_107:}{:1_107:}

jinyang123 发表于 2011-3-11 19:10

过瘾,楼主辛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