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0

卅年书坛 谁领风骚?—试论当代中国书协历任主席的书法与影响

卅年书坛谁领风骚?
—试论当代中国书协历任主席的书法与影响文/王兴国

内容提要:近30年中国书协已历五任主席。他们的书法艺术和学问德行各有千秋,影响不一而论。舒同德高望重,书法大气而富有个性;启功学养深厚,为人谦和,书宗传统,影响广泛;邵宇为过渡性人物,流星易逝;沈鹏书画才能全面,草书名世,各方称道;张海书法风骨清峻,别具一格,长期主政书协,世事洞达,成为近期书坛关注的焦点。当然,他们各人也有为书坛万众所期望之不足。30年中国书坛,他们谁领风骚?读完本文,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关键词:艺术评论; 书协主席; 书法与德行; 影响;

按惯例,今年底即将召开全国第六届书代会。此次大会恐怕最牵动全国书法界的就是下一届的书协主席人选!近大半年来,网络媒体早已议论纷纷,并产生了许多关于主席人选的“大话西游”。对此,我并不想跟着起哄,不过倒引起了我对历届中国书协主席的艺术影响与德行的回顾。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至今刚好30年,这30年来,书法艺术在华夏大地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都与书法界的掌门—中国书协主席有着密切关系。有关重大书法活动的开展、书法创作风向的导引、书法教育与理论研究成果的促进、书法艺术地位的提升(中国书法已“申遗”成功),这些牵动书法界千千万万人心弦的事件,几乎都有主席的身影。当然,回顾历任主席,恐怕绕不开对他们的妄加评说,这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最让人关注、最易引人争论的话题。尽管对几位主席的回顾可能失之偏颇,笔者仍愿意做引玉之砖,先表一家之言,如能引来众议,或许更能得到一些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中国书协从成立至今已历五位主席:第一任为舒同,任职时间(1981—1984);第二任为启功,任职时间(1984—1990);第三任为邵宇,任职时间(1991—1992);第四任为沈鹏,任职时间(1992—2005);第五任为张海,任职时间为2005年至今(2010年);下一任花落谁家,我们只能以年底书代会的正式选举结果为证。
历数五任主席,他们的书法艺术与德行各有千秋,或重于德行修养,或重于学问艺事,或重于组织才能。我们今天回首评说,他们是否都是时代最合适的人选?他们的艺术与影响又如何呢?这里且为历任主席作一个相对全面的素描。

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1

一、德高望重的开创者,中国书协首任掌门—舒同的书法与影响
舒同(1905—1998),江西东乡人,曾被毛主席赞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他5岁即开始学书,14岁即有乡誉,1921年考上江西省立第三师范,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辗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寻找党组织,曾一度鬻字为生。1930年参加红军后,舒同先生历任军队及政府部门要职。解放后曾任山东、陕西省委书记,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可以说是共产党内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官员。革命战争年代,舒同先生一直担任宣传干部,也正是他从小的书法爱好与基础,使他在戎马倥偬之际,将书法艺术与革命结合起来,以笔为枪,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有“马背书法家”之誉。
他的书法从颜体入手,又精研何绍基等诸家碑帖,结体宽博厚重,用笔熟而能巧。他将颜体的厚重雄浑融于行草书之中,使其行草呈现出宽博端庄、圆劲婉通、雄浑豪放的大气魄;其点画藏头护尾,敦实圆润,线条老辣持重,别具一格。尤其是所作榜书,更是大气磅礴,已被世人称誉为“舒体”。他的书法风貌他自称之为“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这远不同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之意),既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同时又是熔铸百家而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舒同先生的书法影响以及其政治身份,他为许多大学(如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报刊等题字,特别是为上海站所书的“上海”二字,已成为一个城市的鲜明标志。曹禺称其为“一代宗师”,实不为过。
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促进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说他是新中国书法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比较恰当的。回顾新中国书法前30年,书法一直不被重视。即使一些文艺界名人也认为书法不是艺术!一些集书法与学术于一身的老专家、学者,其政治影响又不够分量。在那个特殊年代,书法无“政治背景”可依,便决定其登台艰难。当时很多地方都应民众意愿,成立了书法研究会、社等群团,如1975年成立的“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1960年成立的“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1961年上海成立的“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这些组织在各地都先后降生。可是直到1981年5月才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迟迟诞生的“国家级”协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谁来牵头成立协会组织并争取官方的批准?谁来担任领导人—主席?谁担任主席才既符合民意,又合官方的任命条件?需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各级各类官员的任命都是要讲资历的!所以,舒同先生就任首届中国书协主席,应该说在当时最合时宜!首先是他的政治身份:老红军、老干部、正部级高级官员来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群众团体文艺协会,是能让组织满意的—绝对能不折不扣贯彻党的文艺方针路线。当然,他的书法经历—“红军书法家”也是具有广泛的群众认同基础的。所以,在第一届中国书协理事会中,由舒同先生来担任主席,确实非他莫属。尽管可能他的学问以及书、画、印综合修养不能与同一时期很多学者型的艺术家如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人相比,但以他的政治身份担任主席,其影响和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就如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书协常常为了解决书协活动经费,壮大书协在当地的影响而只有请官员书法票友来担任主席一样。许多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的真正的书法家只能是做个副主席、理事之类来点缀书协组织。这也是特殊时代的特色结构。不过,舒同先生担任主席的几年正赶上书法复兴的大潮。人们被压抑了数十年的书法热情一下爆发出来。全国自发形成的各种书法展赛非常之多,客观上舒同先生促成了中国书协如期成立,也顺应了时代之需,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

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1

二、学富五车的继承者,中国书协的第二任掌门—启功的书法与影响
启功(1912—2005),字元白,生前有若干学术身份与头衔:北师大教授、博导,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故宫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等。其中任何一个头衔都是响当当的荣誉,代表着学问的高度和权威影响。
不过,恐怕在国人的心中,启功影响最大的还是书法家—中国书协第二任主席,后任名誉主席。启先生系清王室后裔,其远祖是清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其祖父、曾祖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从小,他就有勤奋学习的志向,6岁开始学写《九成宫》,11岁学《多宝塔》,20岁学赵孟頫,后学董其昌、米芾及历代名家墨迹,而以习智永《千字文》最久。从他的经历看,他受家学渊源影响,从小系统地学习书法,而且一生临池不辍。对于书法,他是花了大功夫的。在书法理论上他也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论点。如,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反对古人“用笔为上”之说,特别重视结字,研究并提出每字结构重心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之说。其书法以欧、赵、智永等为根基,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风神俊秀且雅俗共赏,后人将其行楷书输入电脑字库,成为目前电脑中常用的字体,社会影响非常广泛。
然而,在历任书协主席中,启功先生却是一个连自己也不称道书法的书法家。电视台采访他时,他说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他对自己的评价:“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定”。书法家、文物家、史学家,这些罩在他头上的光环,在他看来却都是“副业”。这一方面可能与他的谦虚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他注重学问修养为主有关。启功先生有自撰的《墓志铭》曰“中学生,副教授”之语,他从小家道中落,靠自学成才,后经陈垣先生的推荐就职任教师,但两次因无学历而被辞退。这使他认识到自己无学历,惟有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并数倍于别人才能立稳脚跟。因此,经过努力他成为新中国一位没有学历的知名大学教授。这种经历也使得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学问修养,博学多识,学富五车,在古典文学、诗歌、历史、禅学、文物鉴定、书画篆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常人少有的成绩。
启功先生德行修养亦十分高尚。谦虚、和蔼、宽厚、仁慈。成名后,对慕名求书者,不论尊卑,有求必应;而对市场上仿冒作假者,不但不追究,反而面对众人,承认伪作是自己写的,或者说“比我写得好”。他一生过着十分简朴拮据的生活,平生卖字所得或者专门设立“励耘奖学助学金”,或者捐建希望小学,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启功先生执掌中国书协时间六年。这六年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是各类展赛进一步增多,并趋于规范化。比如全国展、中青展等开始形成定期的制度,书法创作开始趋于自由化,出现了“85现代书法潮”并任其折腾。二是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如雨后春笋般发芽,书法本科、硕士点的增设,中国书画函大在各地开门办学,广招英才(这一时期培养的书法人才几乎成了后20年来中国书坛的主将),全国上下“书法热”形成,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展赛风起云涌。但是,平心而论,这些成绩的取得,身为主席的启功先生并不是具体的组织领导者。在启功先生思想深处或许有着“书画小道,壮夫不为”的情结,尽管启功先生的书法已名满华夏并曾经几次在电视中主讲书法,但他自己所在的北师大,这所全国最著名的师范院校却未率先开办书法专业,反而让首都师大、西南师大等学校占先。这恐怕也是启先生自谦得过头了吧?!作为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启先生的人品、修为、学养、影响力都毫无非议。不过他的书法艺术本身,有人责其为“馆阁体”,稍嫌其程式化,守旧呆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作为一代著名学者,对于协会活动组织、人事管理等疏于亲为,恐怕也是几位主席中的特例吧!不过在那个时期,群众自发的书法热情十分高涨,中国书协并不需要太多的力气,中国的书法艺术热潮照样山呼海啸,这也是时代使然。

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2

三、流星一闪的画家书协头领,中国书协的第三任掌门—邵宇的书法与影响
在几任主席中,邵宇是任职最短、影响最小,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邵宇(1919—1992),辽宁丹东人;1934年曾在沈阳美专、北京美专学习。从其履历看,似乎看不出邵宇先生少年习书的痕迹。邵宇先生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江海报》编辑、《苏中报》主编、苏中新华社副社长,后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职。他一生主要工作都是报刊社编辑、画报编辑等,其所擅长的也主要是速写、水彩和中国画。从有关履历记载看,邵宇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推出过一些有影响的木刻、连环画作品,并曾赴抗美援朝前线,也担任过地方政府官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丰富编辑经验和绘画能力的权威出版社社长(官员),在特殊时期,出任了中国书协的第三任主席。不过,这也代表了中国特色的文艺行业干部任职体制。邵宇先出任中国书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由党组织(中宣部)任命,在我国文化系统内干部互调也是常事。这种体制,目前在各级文艺协会中也比较常见。不过由这样一位画家来任中国书协的最高领导还是有些勉为其难。现存传世的邵宇的书法作品不太多,以行草书为主,我们比较合适的艺术定位便是:画家书法。其笔墨形式、章法似乎无可挑剔,但如果以中国书法传统的笔法、结体及风格传承来看,恐怕就很难如人意了。由于其任职时间太短,只有一年多,参与中国书坛的活动也很少。他在中国书坛的组织才能及德行修养都还未能较好地展示于众,其影响也非常有限,所以这里只有把他比做中国书坛的一颗流星,一闪即逝,我们并不好用太多的文字来加以述评。

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2

四、临危受命,任重道远的书坛第四任掌门—沈鹏的书法及其影响
所谓“临危受命,任重道远”,是指沈鹏先生接掌中国书协第四任主席尽管来得突然,其执掌时间却在现五任中最长(仅截止目前而论)。从第二届书协主席团开始,沈先生就是副主席,第三届仍为副主席。由于邵宇的突发疾病,撒手人寰,这令许多曾觊觎主席职位者还没来得及运作,中国
文联只有临时指派沈鹏先生任书协代主席,并一代三年。此后沈鹏连任两届,共任职13年。这13年,既是中国书坛飞速发展时期,也是争议颇多的时期。沈主席作为书坛最高领导者,他的学问艺术影响、组织管理才能,他的德行威望,是否都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高度?尽管前几任主席都偏重学问与政治影响,但随着中国书坛的不断发展,全国的书法家(会员)们对于领导者的期望值已今非昔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书坛已经蓄积了相当的力度,各种书法观念流派、各种书法行为活动都变得喷薄待发。所以,这一时期如何引导中国书坛的健康有序发展,自然成了掌门人不可回避的职责。让我们先看看沈主席的从艺经历及其艺术影响与德行。
沈鹏,1931年9月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清末举人章松厂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书法始习楷书,后习隶书、魏碑,于《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郑文公》等都有深入学习。大学后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是比较传统而经正规学习的文人学者;后长期工作于人民美术出版社。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这几个称谓,沈鹏先生可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沈鹏书法,主要长于行草书,也兼有隶书、楷书诸体,作品已遍及海内外。据人统计,目前已有15000件以上作品传世,遍布世界各地及国内绝大部分风景名胜之处,已出版个人作品集10册以上。他的书法,取法诸家,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格。尤其是他的草书,遍汲古人精华,他以张旭、怀素二者开张之结体、狂肆之笔力、连绵之气息为其筋骨,而又广泛汲取了王铎、傅山以及黄山谷的诸多营养。特别是其草书线条一波三折,曲尽其妙的衄挫之法,恐怕更是沈先生对黄山谷的发扬光大,乃至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高度,并写出了新意与气魄,铸就了个人的艺术魅力。所以,有人讲,当代书坛自毛泽东、林散之之后,真正能在草书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者,当属沈鹏,并非夸大其词。他的草书笔致厚重,奇崛苍茫,点画处理富于变化,既有传统经典草书高古之气,又兼有现代生活奔放跌宕的时代气息。从艺术水平上看,实不愧为书法名家。不过也有人对其书法具有微词!那就是他的书风相对较为单一,草书以外其他书体面世作品尚不多。他的草书,造型古拙有余而流美不足,以致许多平常观众觉得其字形有“丑书”的一面特点。
沈鹏在书法理论尤其是美术评论上也有很丰富的成果和相当的高度。他曾为几十种大型画册及著名书画家个人专集撰写序跋,他还担任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著名高校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主席,撰写发表有学术论文、艺术理论及文艺散文百余万字。其学术论文《传统与“一画”》《溯源与循流》分别获得“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五届文艺评论特别奖”。沈鹏先生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学者的知识结构,有非常厚重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擅作诗文,书法作品所写大部分都是自作诗,这在当代书家中是非常值得推崇的。退任中国书协主席一职后,近几年,沈鹏先生又着力培养人才。2007年开始,沈鹏先生在国家画院创办了“沈鹏精英班”,收纳了全国数十位精英弟子培养再训,这在中国书坛既是善举,也是盛举,为中国书坛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
沈鹏先生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的品格。他多次为灾区、为人美社、为书法界、为家乡多种公益事业集资捐款。在北京及各地资助希望工程,在西部地区建图书室,救灾扶贫或各种慈善活动,至今沈先生已捐款无数,数额难于统计。沈鹏先生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气质,儒雅清癯,谦和平易,一派长者风范。德高自然望重!从沈鹏先生的艺术才学、德行上看,作为三届书协主席的连任者,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民意的。不过以沈先生的儒雅之气,却又显示出了他组织管理上魄力不够的瑕疵。尽管他之前,启功先生也不太理“朝政”,书法亦有瑕疵,但他的文化和学术威望以及那个年代书坛人们的心理接受和臣服的程度,都使他足以傲立书坛。而沈先生在任则此一时彼一时也。一些流派、组织观念蠢蠢欲动。多元文化时代,书坛具有浮躁的态度和对权威的蔑视。因而,沈先生主政期间,他手下一些人在江湖上呼风唤雨,而沈先生所具有的某些“主政”想法以及引导书法发展的某些理论思维却在实施中遇到了困难。书坛山头林立,展览泛滥成灾,成为那个时期世人对中国书协的诟病。

墨樵 发表于 2011-1-27 09:33

五、步步为营,厚积薄发的中国书协第五任掌门—张海的书法及其影响
对于前几任主席的评说即使偏颇但却容易一些,而对于现任主席张海的评说则相对困难得多。一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主席职位要求越来越高,仁智互见;二则因为马上面临换届焦点。任何一种评说可能都会与之扯上关系而被读者戴上有色眼镜分析。不过笔者需要申明的是,本人地处偏远,和上述几位主席都沾不上任何关系,和有意竞争者也无任何裙带,只是对当今书坛略知一二并以一己之见随便谈谈。
张海,河南偃师人,1941年生。1960年代后期,张海即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1981年调入河南省书协,1983年起任省书协副秘书长,19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91年任河南省书协主席,后任省文联主席兼书协主席(在全国省级书协中仅此一人),2005年任中国书协主席。
从其履历可知,张海先生是从地市级书协基层一直坐到了最高的中国书协主席任上,其一生数十年都在从事和书法组织、书法创作有关的工作。与前几位主席相比,张海先生更“专业化”。而且从所谓书协组织的“仕途”看,张海先生是从“一线”一步步升上来的,更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从协会组织管理能力角度来看,可以说他比前几任更“合适”。在他主政河南书协期间,举办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书法活动:从1984年起举办的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辩论赛,国际临帖展,创建河南书画函授院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也使河南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在近二十年来的全国书法展赛中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从某种角度讲,河南书法在全国的地位以及由河南所影响的当代中国书坛的复兴和发展,可以说都与张海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张海先生主政河南文联和书协期间,在团结和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繁荣河南的书法及文艺事业方面的成绩得到公认。河南书坛高手林立,但整体看却比较团结;新秀辈出,年轻后学朝气蓬勃,可以说也与张海的协调、领导能力有关。河南书协在培养人才、扶持奖掖后学方面的举措可谓有目共睹,且为全国其他省市所不及。中青年颇具实力的名家较多,这在其他省市恐怕早已山头林立了。然而,据笔者所知,河南书协在平衡书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方面都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从张海主政中国书协这五年看,他上任后所开展的关于中国书协理事会改革,成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对展览评选机制改革,书协内部人员只做监督员而不做裁判,开展“中国书法之乡”的命名和“书法进万家”活动等举措,可见他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是有着深入思考的,书法组织活动也规范了许多。
对于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和创作活动,书坛显然是持肯定的。由于他本人从基层做起,他的书法创作和当代书法展赛密不可分。当年曾多次角逐并获得过许多书法大奖,如五届“全国奖”,河南书法“龙门奖”等权威奖项,他的书法创作是经历了当代书法展赛的洗礼,是“带过兵,打过仗”,直接从当代书法展赛的炮火中磨砺出来的。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目前的主席位置也是比较吻合的。同时,为了某种引领作用或者说一种“隐喻性”,最近两年,张海先生还分别在杭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连续举办了“创造力的实现”和“岁月如歌”大型个人书法展览,集中展示了他作为书协领导和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力作。两个展览引来了万众瞩目和众多书法理论家们的评说,具有十分轰动的效应,很好地展示了张海先生书法创作较为全面的能力和书法风格演变的趋向。
张海先生早年即以“草隶”闻名。其隶书以汉碑为本,后潜心汉简,继而融合行草,最终自成一家。而近两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他真、草、篆、隶四体皆善,而用“草”之神髓将其统一贯穿。隶书称“草隶”,篆书亦有“草”意,楷书融合魏碑,仍以行草气息为主;在用笔上已完全形成鲜明的自家风貌;侧锋、破锋、枯笔大量运用,和谐而混化无迹;其行笔稳健,随浓转枯,自然挥洒,出神入化。浓墨厚重而显刚健,枯笔清新却又气息爽朗,章法结字平正却有富于变化,充分显示了张海书法既富于深厚的传统功夫,又富有“创造力实现”的面貌。两大展览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张海先生作为当今书坛最高领导者所具有的艺术才能。正如胡传海先生所言,“他的展览更重要的隐喻性在于,书法界的领导就是要把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作为第一位,其次才是他的领导才能。如果连基本的书法功力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服众呢?……这对以后各级地方书协的改选都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提示性的意义。”(见《书法导报》2010年6月2日十一版《论张海》)
张海先生在书法理论上亦有建树。任职以来,明确提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号召书法家要有精品意识。同时,在有关媒体上还提出书法创作要不同于前人的“一厘米”理论,学书要找到某种书体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等观点,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张海先生在公益事业上同样也有不逊色的表现。对河南书坛书法获奖作者实施多年的个人出资奖励措施,对青年后学的苦心栽培,救灾及慈善事业捐款,设立“中国书法发展基金”,促进书法理论研究等,都使许多地方和个人受益,得到了书坛内外的共誉。当然,对于位居中国书协最高领导一职的要求,毕竟是众口难调的。一些人从不同角度求全责备,认为张海先生与前几任主席相比,和书法有关的学问比如绘画、诗词、篆刻、文史等知识显得不够,这也属情理之中的事。在现任期间,他的一些想法和措施也受到了现行体制的牵掣,领导力有待发挥,这些问题都将留给后来者思考评说。
作者系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卅年书坛 谁领风骚?—试论当代中国书协历任主席的书法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