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1-1-25 08:20

深度品析陈忠康 【刘传奇】

深度品析陈忠康
刘传奇

   提到陈忠康博士,那是真正的书法大腕,然而近来对于他的作品很多人反映是越来越难以理解了。他为何要放弃自己先前极端抒情的大草创作而走向小行书领域呢,他难道不知道烂漫悠然的大草是更多书法爱好者的首选吗?面对一些人的难以理解,我想谈一下我对陈忠康博士书法取向的理解。
   一,      由对书法作品展现的线条外在张力的追求,转向书法作品线条内在魅力蕴含的堆积的追求。
这个社会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彰显表露自己,这个社会的艺术也没有能够避免这一目标追求,书法艺术作者也同样如此。表现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每一个书法作者都在想着让自己的书法作品风格与众不同、不与人同。同似乎就是书法艺术品作者自己艺术目标的仇敌。每个作者都在想着创新,不创新新就没有市场,不创新就似乎表现为个体的没有能力。这是书法艺术作品追求的终极境界与目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拿起毛笔,用毛笔在宣纸上留下墨痕,让它成为一种艺术。它为何成为艺术?因为那墨痕表现的是我们的“心”之迹,它虽然不像音乐可以直接通过节奏表现我们的喜怒哀乐,可它的线条腾挪跳跃却可以表现一种激荡中的平静,平静中的激荡,表现一种心与冥合的境界。那线条是宇宙中个体我的无声的心灵轨迹,它包蕴着我们东方文化哲学所理解的对生命的艺术体验。假如我们对书法作品的内涵体验不是用我们的心,而把它让位于我们的眼睛,我想对于今天的书法艺术而言,那是一种倒退。我们用心灵体味线条,那“味”怎么能是一个“视觉效果”所能了结的呢?我觉得现在一味以追求视觉效果为书法艺术终极效果的思路,就是以忽视我们用“心”理解书法艺术这个本该采取的形式。基于这种认识,陈忠康博士把先前由追求书法作品展现的外在线条张力,及草书线条的跌宕起伏,转向追求书法作品线条内在魅力蕴含的堆积。
    二,知难而进,选取小行书作为突破口。
   追求书法作品线条内在魅力蕴含的堆积,对于草书而言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草书的易读性严重缺乏,受众极少。启功的书法作品到后期常常写简化字,从某种理论上说并不会影响他的艺术效果;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好画是一个道理。我觉得这也是他选择行书作为突破口的原因。行书在当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缺乏真正的大家,在这个领域可发展的空间相当狭隘。他要避免米芾的刷字以及米芾的搔首弄姿,这两点是当代行书的通病。假如字写得太正了,有时又明显缺乏韵致。当陈忠康博士把追求书法作品线条内在魅力的堆积后,这两个毛病就迎刃而解了。
    三,让每个字的线条都能不间歇的流动起来,这是陈忠康博士在方法论上理解线条内在魅力的来由。
我们现在从欣赏者接受的角度来考察陈忠康博士的书法作品:为什么有人越来越不理解陈忠康博士的书法?那是因为陈忠康博士的书法越来越“不抢眼”了,越来越不能在瞬间满足欣赏者视觉的需要了。学书法的人大概都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一个典故:说是欧阳询曾经外出看到一块古碑,碑文是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所书写 的。他骑在马上看后,不久就离开了。等到走了几百步又折回来下马细看,一直看到疲劳还是不忍离去,于是尽然在碑旁边睡了三晚上,才离开。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索靖的书法一定也是很不“抢眼”的,他的好是需要静下来细品的,越品你就觉得越好,越不平凡。我觉得陈忠康博士的书法作品也在追求这种艺术效果。说是追求这种艺术效果也不完全正确,而应该理解为他把追求笔画及线条本身的内涵 作为首要目标的。笔画本身的内涵这个说法似乎显得很空洞。什么是书法笔画本身的内涵?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就是书法作品的每一个字的每一笔画的线条要有不间歇流动的感觉,看字好像看到作者的笔在行笔,感觉到他的笔在动,这个动是不间歇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性非常强。换句话说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内在连贯性是书法线条的生命所在,也就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生命所在。陈忠康博士把握住了它。

   四,腕随肘动是陈忠康博士书法技法中的核心技法。
   宋代的黄庭坚讲“字中要有‘笔’”,这种讲法似乎讲的很玄,字都是由笔写出来的,怎么能说有的人写字字中有笔而有的人写的字是字中无笔呢?这“笔”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网友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你用腕动,扫出来的笔画就是有“笔”了,假如是腕不动,就像大力士用拖把拖地一样,拖出来的线条就是没有“笔”。这个讲法很形象也很到位。
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讲“用笔千古不易”,这个“不易”又是指用笔的什么技法的“不易”呢?是落在纸面上笔画墨迹的法“不易”吗?显然不是。是握笔的姿势“不易”吗?这也一定讲不通。我的理解是“腕随肘动”的写字方法“不易”。石涛为何在《话语录》中单独用一节论腕法,其实这腕法就是他所提倡的“一画”的技法支撑。陈忠康博士也应该是深明此理的吧,他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可以用精绝一词来形容。

   五,收集古代大书法家的字法,充实线的变化性。
   记得哪篇文章好像记述过陈忠康博士总喜欢临摹博物馆藏明清书法大家遗留墨迹。他从这些墨迹到底学到了什么?是为摹写而摹写吗,显然这是对他简单化的理解。我觉得他是在收集古代书法大家的“字法”,让“字法”进一步充实他书法线条的变化,变化越多,内涵越多,越有耐看性。启元白以细线著称,而陈忠康博士的线让人感觉很“厚”,是粗造成的吗?可细赏后却又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过渡时那么从容淡定,不突兀。不突兀是完全不以圭角显示力量,可力量有千钧,可都内含着,这就是他的高明处。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陈忠康博士的书法创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011.1.24.20:58

天地之心 发表于 2011-1-25 09:15

{:1_77:}

黄晓丹 发表于 2011-1-27 16:20

{:1_56:}

王玮ww 发表于 2011-1-27 16:33

{:1_52:}{:1_5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品析陈忠康 【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