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品析陈海良 (刘传奇)
深度品析陈海良刘传奇陈海良博士是当代书法的一大重镇,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了他的两幅草书作品,这就是对年轻的陈海良博士所取得成就的最好说明。他所引领的当代对二王书风的重新解读之风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也是为书坛普遍瞩目的,在年轻书家中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很多老书家也发出了“后生可畏”的慨叹。他的书法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他的书法又是如何“炼成的”呢?我觉得有必要对他做更理性的分析,也许这样会更有裨于学习的人。
一个人取得成功,首先是以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应该说就是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是否正确。如何解读经典作品,那首先应该明晰对于经典作品深入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把握住它,然后细化理清自己的认识思路,去实践它,这样也许就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
可陈海良博士对经典是如何认识的,他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记得陈海良博士好像说过“唐以后书不学”这句话。有人提出质疑:他不是那么钟情于杨维桢,他难道又不曾究习于米芾王铎吗?很显然一个成功者的成功假如只把他归结在某一名家的门下,这都是片面的。陈海良博士提出这句话其实是反映了他深入经典作品的着眼点在哪里,也可以说是他在研习经典作品时到底重视了哪些内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我所理解的陈海良博士对传统书法经典的切入方法。
一,从精微处觅神采,做足线质功夫。字的神采从哪里来?孙过庭说“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其实也就是每一笔画的“起”与“止”的“精微处”能彰显字的精神。我觉得这是陈海良博士在切入古代经典书法时最先的着眼点。《兰亭序》没有纯粹的逆锋笔,《兰亭序》没有一笔不是露锋。显然二王的草书帖也应当是如此的,就是因为上千年的不断翻刻,把本可以凸显精神的起笔收笔之锋芒消失殆尽,致使二王法帖不知为多少人所错误解读。启功老先生不是提倡学习书法要学习墨迹本吗,原因也就是因为墨迹本的笔画起笔收笔都依然存在,它可以彰显字的精神。当然这种观点也不是启功老先生最先提出来的,这种观点清代的朱履贞其实早就讲过了。注意到了露锋不是说问题就解决了,露锋的精神要从速度中来。高空落笔如“兔起鹘落”,古人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形象至极。现实生活中总会看到很多“书法家”用力做“歇斯底里”状,其速度“如逆水行舟”,最后搞出“枯藤老树”牌书法,使人无由的就生出憎恶之情。从陈海良博士书法创作视频中可以发现他的书写速度是何等的快。现在陈海良博士的大草线条是越拉越细了,是“书到瘦硬始通神”了。然而他的细完全不类于怀素,区别在哪里呢?怀素有为细而拉细线条的嫌疑,笔画之间跳荡灵活性不够。王铎傅山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而海良博士正好力避于此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林散之的线虽然也拉的很细,然而字与字之间的内在缠绵性不足,陈海良博士恐怕也是深知其病的吧。可以说陈海良博士从笔画的精微处觅神采,做足了线质功夫。
二,重视笔画“组合拳法”的训练,这是陈海良博士平时训练的一个基本方法。打拳讲组合,一套组合拳可以让动作形成熟练的连续性。在书法练习时,几个笔画在训练中也可以形成一个组合,让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而凸显精神,让字动起来。当然组合拳并不是面对敌人时毫无变化,它的出拳距离和速度是随敌人的情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书法中的线条组合也同样应该如此,它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特别厉害的有人就会用一个词说是“不可端倪”。这个词用在陈海良博士的大草作品上也是非常合适的。我不知道现在的学院派书法是否也特别重视这个方法。陈海良博士能让笔底草书连绵而不绝,就是由重视线条组合的训练到而达到的吧?在大草中谁能把草书的线条拉的最长而气息不绝,谁就是真正的高手,陈海良博士就是这样的高手。
三,让理性把握节奏。书法自然是艺术,所以它和音乐是一个道理,也要讲节奏。这种节奏就是指在书法作品的字法和整体章法中灵活性的变化。对于古代经典音乐的节奏,我不了解。然而白居易的《琵琶行》给我们用文学的语言留下了最好的古典音乐节奏的描述,不知现在在音乐界有没有人能真用音乐表现出来的。清代有个叫林嗣环的人记述了一个民间艺人的口技表演,那个人的口技表演内容的节奏和《琵琶行》中描述的音乐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陈海良博士如今竟然用书法对这种节奏给我们也做了最好的诠释。由最初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平静,到第一个高潮,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接着是第一个高潮后的平静,“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这儿的美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后突然来到第二个更高的高潮,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陈海良博士通过书法的章法表现了同样的内容,两个平静两个高潮,其节奏不知是否受到了《琵琶行》的音乐影响,还是一种不谋而合呢?抑或是从怀素的《自叙帖》中得到启示从而创造出来的吧。当然当代的沃兴华论章法对他应该也是深有影响的。我说陈海良博士用理性把握节奏,指的就是他通过字距、行距、字的大小、小草与大草的间杂,线条以平取势为主与线条以纵取势为主等理性因素控制作品的节奏。当然他的草书也不是一概如此的。他也从王铎的草书中吸收一笔书数字到十几个字,从而使作品的浓淡干湿不同而彰显作品的节奏变化。这些都体现了陈海良博士善于理性分析理性取舍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我从海良博士的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启示,略略写下来,和网友们交流一下。
2011.1.22.7:30于散花书轩 {:1_107:}{:1_107:}{:1_107:}{:1_107:}{:1_107:}
我目前正在学习陈海良、李双阳等一些当代名家高手的草书,
先生这篇美文正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收藏了!!! 回复 2# 违而不犯
{:1_122:} {:1_122:} {:1_5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