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由之——朱以撒评刘佑局退出中国书协
进退两由之——朱以撒评刘佑局退出中国书协进退两由之
朱以撒
刘佑局先生退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我印象中,第一个是吴丈蜀先生,刘佑局是第二个,但不是最后一个。
当初为何要加入书协,而今退出,其中近三十年会龄,为什么从充满希望到绝望,以至毅然决然地由进而退,无论从精神上、实践上都可以找出许多复杂的原因,使退会成为必然。
书法艺术追求是很个人的事,协会之内可以追求,协会之外也可以追求。追求中毋须与人合作,从未听说与人合作创作一件书法作品的。由于个人的行为,也就毋须他人辅助,独立不倚可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协会的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是声气相投的书家的雅集、墨戏。就像两晋三唐,有那么多的大家,却找不出一个国家书协,找不出谁是书协主席、理事,却同样不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这种个人行为,不管时日如何流转,都是个人有能力独立进行的。古人没有协会也出大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事实上,在中国书协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如沙孟海、林散之这一些大家。书法协会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书法家的需要,事实证明,大凡从事书法艺术追求的人,都有意加入省书协,而能进入中国书协则更为佳好。刘佑局当初加入书协,并先后任第五届全国书展评委、第四届创作委员,并认为“这个家曾使我觉得无比温暖”,可见,他对协会的期待值很大。
而今退会,看起来是个人的事,虽说此行为比较罕有,却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首先,一个协会的建立,它的宗旨是为了更有力地推动艺术的进展,把书法引向深入,同时荟萃书法人才,形成合力。学术团体与非学术团体是不同的,必须追求学术的纯粹、健康、讲究公平公正,使协会风正气顺,也使会员心力合一,舒畅温暖,这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大多会员评说协会,都充满怨气,批评指责,那么这个协会一定出了问题。协会必须重视会员的诉求,而不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尤其是在人事、学术、展览诸多方面。譬如吸收会员,必须严格坚持学术、艺术水平的规格。会员素质高了,协会就有生机,得到优化。太多不合格的书法爱好者进入,会员泛滥,协会的水准必然下降,难有权威性,难以为人信服。这类事实多了,积重难返,入会者不以协会为荣,反以为辱,也就难免再有刘佑局出现。有人认为,入会是积极的,退会是消极的,入会是心态之正常,退会是心态之非常。一个人对待书法艺术就是一种感觉,进退就是这种感觉的表现,只不过走向差异而已。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走向,这个社会将更重视个人的感受。
其次是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员应持守自律,应该有对艺术的敬畏虔诚之心,以艺术为本。归根到底,书法艺术水准的提高,是取决于个人的,完全是靠个人的行为来达到的。在一个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努力的走向,这是绝对的、唯物的,是书法家之根本。相反,不倚仗个人实在的磨练砥砺,而以非艺术之手法来谋求,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实际进展的。虚与实,真与伪,在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作品是书法家精神和技巧功夫的储存器,不可遮掩蒙蔽。随着书坛越发走向理性、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高,终究会有理性的分辨力,不被外在的附加条件所遮蔽,主席也罢,副主席也罢,都要靠作品说话。因此,刘佑局的退会,我以为对个人无甚影响,甚至无会籍而一身轻,心无挂碍,更执著于自身的修为。
一个人和一个协会建立一种关系,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单纯的艺术目的,无疑是追求艺术的向上,交结更多的同道共策前进,这当然是一种很正面的认识,如同大学倚仗教授的学问,教授也依凭大学这个空间发展一般,相得益彰。反面的认识则是借助协会、借助协会会员的名头,做一些有违艺术的行为,使大众质疑书法家的艺术人格、文化修养、笔下功夫。同时,对协会的档次、规格也表示怀疑和否定,这就是两伤了。反过来,一个人与一个协会脱离关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从协会自身需要反思,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有如刘佑局说的“书协的学术氛围已变得极其恶劣”?如何建立会员对协会的信任,使人更支持协会的各项工作?每一个协会都有健康清洁自身的必要,清理剔除协会的阴暗面。如果不是这样,即使一个协会会员众多,还是要产生离心力的。即便没有人退会,感觉也已疏远,只维系一层表面关系而已。
刘佑局退会了。因为他已不适应此时的协会,他是顺乎自己的真实感受的,而不是克己。一个老会员如此为,我不认为是心血来潮,也非借此炒作,而是思考后的结果。退会也算是一种解脱,是相互关系的一种终结,这也说明社会的文明,入会退会都是自由的、有权利的,毋须离题拷问退会的动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衡量、取舍,趋利避害,趋雅避俗,实属正常。退会给予我们的思索、讨论,意义已经超出了退会本身。
怎么就写得这好列,好啊 {:1_43:}{:1_43:}
朱以撒:
譬如吸收会员,必须严格坚持学术、艺术水平的规格。会员素质高了,协会就有生机,得到优化。太多不合格的书法爱好者进入,会员泛滥,协会的水准必然下降,难有权威性,难以为人信服。
作品是书法家精神和技巧功夫的储存器,不可遮掩蒙蔽。随着书坛越发走向理性、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高,终究会有理性的分辨力,不被外在的附加条件所遮蔽,主席也罢,副主席也罢,都要靠作品说话。
说得好 {:1_92:}{:1_56:}{:1_59:} {:1_56:} {:1_77:}{:1_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