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人 发表于 2010-11-26 18:22

“得意忘形”写右军

王羲之(约三0三——三六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人。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其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历代极为推崇,被尊为“书圣”。
       王传世作品主要有宋人刻帖、唐人集字、摹本及若干尺牍,可惜已没有一件原作了,不免让人遗憾。虽如此,雪泥鸿爪,断碑残纸,或能捕捉到几丝远去的魏晋遗风。而面对如此众多的王字,我们该怎样甄别选择,从而找到一条能够领悟其笔法神韵的道路呢?窃以为:宜从《圣教序》入手,以此为主,杂以尺牍,参以《兰亭》,或可也。
   《圣教序》是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载:“《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明王世贞称:“《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备极八法之妙。”康有为亦赞曰:“位置天然,章法轶理。”具体来说,《圣教序》楷式森严,字势雄奇,精气内敛,笔笔中锋,结字寓奇于正,线条刚柔相济。章法上虽字字独立,但上下贯气,前后呼应,“天衣无缝,胜于自运”。《圣教序》是结构大师,它即让人感受到王书真谛,又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而《兰亭序》,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有一层神秘的面纱遮挡着它的庐山真面目。当你似乎触摸到它时,却已不自觉的走上了一条甜俗之路。
       我们 在临习王字时,一定要真正深入进去,下苦功夫,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是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是领悟不到王书之妙的。《论书》尝载:“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傅山亦云:“此是笨事,有何巧妙,专精下苦,久久自近古人也。”吴昌硕一生临习石鼓文,自言受益匪浅,一日有一日之境。米芾遍临百家,曾被讥为“集古字”,而后来,变化莫测,人不知其端倪。正因为临古功夫之深,才成就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一席之位。 临帖除了必要的时间,还需正确的方法。比如在临习《圣教序》时,刚开始最好不要通临。我们可先集字临写,即将含有共同部首的字集中起来,总结规律,对比练习。然后从整篇中选择精彩的几行,真正深入进去,彻底掌握其笔法、速度、结体、呼应等,做到烂熟于心,最后再予以通临。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圣教序》是集字,放纵肆意或有不足。若要进一步追求气势的酣畅淋漓,则可参考王羲之手札。从这些“吊哀候病,叙睽别,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的生活便条中汲取营养,在字形、间距、布白、节奏等方面予以整合,取其自然率意。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中说:“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这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随意”二字,足深玩味也。
      在王羲之众多“使人骤见惊绝”的手札中,《孔侍中帖》即是其中之代表。此帖行笔以中锋为主,中侧并用。行距略显疏朗,上下字皆以意连。首行“九月十七日羲之”字形大小错落有致,不激不厉,娓娓道来。写到“报且因”等字时,渐入佳境,圆笔增多,动感增强。至末行,书者已是心手两畅,忘乎所以,情不可遏,笔速加快。最后“疾后问”三字,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尤为精彩。通篇古雅雄秀,平和简静,而又透着灵动之气,仪态万方。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我们在临习此帖时,不能过于追求形似,要大小不拘,浓淡不拘。邯郸学步,徒写其表,即落入俗套。在临写时应仔细体会结字的巧妙,笔速的缓急,方圆的互换,书写的率意与自然等。而对于帖中的细微之处,因容易被人忽略,所以在临习时尤要留意。所谓“察之者尚精”,最细微处往往是最精妙处。如帖中几处牵丝,笔划虽细却线质坚挺,状若断而还连,毫无靡弱之象。如果我们在临习时不加注意,随意一笔带过,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另外,此帖古雅遒劲,不可一味求妍,失其质朴,从而流入俗弊。
         临帖除追求高超的技法外,最重要的是感知其深层次的东西,即“神”,神者,意也,得其意而忘其形,是谓“得意忘形”。张怀瓘云:“深知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熟视魏晋人书,合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这里面有一个读帖的问题,读帖——临帖——再读——再临,如此循环往复,心摹手追,久之可也。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死临,不去或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风神”,那么创作的作品也只能是徒具其形,一个披着晋人衣服的现代人,如此而已。
      而要真正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本质,还需从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入手。“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兴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清蒋骥《续书**》) 徐渭有一段话,亦可给我们很多启示: “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已笔意者,始称高手。”(《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
         临帖之余,我们还要多读书,不断加强学养,以书养字,对书**著尤要用心。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资料:《书谱》、《书法雅言》、《广艺舟双辑》.......卷帙浩繁,不胜枚举。然“道可道,非常道”,书法最玄妙精微处是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否则,“书法秘诀”定然会世袭下去,而名家之子必定是大书家。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重复父辈,因循守旧,每况愈下。(二王父子实为特例,王献之乃不世出的天才,为之奈何?)因此,只是单纯的临帖、读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去“行万里路”,还需要我们“仰观俯察”,还需要“笔墨当随时代”........
         虽然如此,要全面掌握王羲之的笔法、神韵,真正做到“得意忘形”写右军,似乎又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正所谓“霜未降,未可多得”,“奈何,奈何”。然天道酬勤,青灯黄卷,寒窗夜雨,或能带给我们些许的慰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得意忘形”写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