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全 怀素自叙帖的艺术特色初观
唐明全 怀素自叙帖的艺术特色初观怀素(737-777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范,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的草书大家,他的“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历代名人对他的书法评价,是广义的。“藏真自叙”四字。原迹现在**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宋)所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更加让人一目了然。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而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相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独自的书法。
他的艺术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觉得,怀素自叙帖一是成功体现了书法音乐韵律的艺术特色。怀素深黯音乐韵律,自叙帖中经常使用纯圆圈写法,如佛、遂、国、笺、刑等等,就像音乐的休止符。让你的视线会自然而然地随着他制造的韵律进行呼吸或跳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有人一说到大草,那就是一片乱麻麻。但你认真观看怀素自叙帖,你会发现,急骤中带着沉静,潇洒中带着沉稳。行距与字距有机结合,草得自在,草得秀气。
二是加大字内空间以营造空灵。怀素乃出家之人,四大皆空用于每个字中。怀素自叙帖每个字的字内空间都留得很大,这个空间不是单一的,所呈现的相对最大空间时而在左,时而在右,时而在上,时而在下,无定法,却不失法。通过这些单个(字)的空间与行的空间相互辉映,让内容(字)的空间,服从服务于整体,纵向形成跳跃,横向呈波浪递进。
三是以少笔画的字夸大应用实现视觉转移。在怀素自叙帖中少笔画的字(或草字符号)那是是用来调节气氛的。第五行的人,第9行的事,11笔行的胸,28行的事,41行的承,43行的史等等。这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书法家对字的掌控能力,再怎么夸张,仍把笔法的精到做到了极致。法亦定法。当你被线条调动得眼花潦乱时,总会立即有一个字跳出来,让你一下子感觉特别轻松。让你会大大出一口气,这也是气功的一种方法。
四是以逢二必变与隔行必变来调动单调的线条形成惯性。我们在阅读怀素自叙帖时,我们会发现,草书写两到三个字后,必有一个拙的,或者说是笨的字出来,这些排列有人说,那是必须拉动纸才出的效果,而我认为,他是有意的把若干个字,分成了若干个组,这个组服从服务于整个书法的韵律,随着整幅书法的感觉迈进。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堆积,时而宽松,时而大开,时而大合。充分调动了每个字的积极性。
五是让线条充满弹性是本幅书法的精髓。我们大都只注意了他的中锋用笔,而他真正意义上的用笔还是八面出锋。我们在他的前六行中,会发现,他的确是想把中锋用笔作为主线,而从第七行开始,他所使用的笔锋就有了大的翻转,虽然整幅作品始终感觉是中锋行笔,然笔性有了更丰富的变化,有很多线条明显是侧锋用笔,只是所有印刷本中字很小,难于看出其笔法的变化。从单个字来说,从下笔开始,就让笔弹性跳跃,全幅字中无一笔死笔画。有人说,让笔跳动起来很容易,写快就行,有了速度,自然就有了弹性。而我说,弹性与速度是不成等号的。在怀素自叙帖中,一笔从起点到止点都是跳跃的,这跳跃不是乱跳,而是变化着的和恰到好处的跳跃,多一点嫌过,少一点嫌少。也就是通常说的,运笔迅速而具法度。 有同感。我觉得还是一个“狂”字,“以狂继颠”,“狂来轻世界”。 em1em1学习! 好文章,学习! 谢谢唐老师的点播em1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