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当代书法创作观——兼谈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我之当代书法创作观——兼谈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我之当代书法创作观
——兼谈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张 继(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委)
20世纪80年代初由书法理论界引发的一场书法美学大讨论,开始强调书法创作应摆脱实用的羁绊从而走向真正的艺术创作,要求对书法作品的艺术形式给予第一关注,把艺术审美作为首要目的。由于大量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及一些美学家的介入,加之各出版机构、学术团体的有力推动,几乎使整个书坛在书学理念上开始动摇并逐渐发生改变,继而全面展开了对审美取向、创作手段、形式效果、个性张扬、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探索。回首30年来书法的发展,人们在广泛开发传统资源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寻绎着符合时代审美的形式语言。可以说,当代书法审美的变化、书法本体的驱使、现代科技的推动、展览机制的引导、理论研究的影响使得书法艺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但是由于对书法作品表现形式的不断强化,从而也引发出了诸如刻意性、浮浅性、雷同性、杂糅性等问题,又不得不迫使我们反思过去,从而调整观念,理清思路,确立方向,寻找措施。以下是本人对当代书法创作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本届扇面书法展谈一点个人体会,请各位方家道友不吝赐教。
一、务求品位 品位的含义之一,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及其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比,含量的百分率愈大,其品位就愈高,反之品位就愈低。它的另一含义即指物品的质量或文艺作品水平所达到的高度。书法作为艺术,肯定有品位高低之分。可否套用第一种意义来理解,作品的品位即作品中所含经典及其优良成分的比率,比率愈高,作品的品位就愈高。但是这里所说“经典”我认为不应该是狭义的,所说的“优良成分”更应包含历代书法遗存中符合或可以转化为符合当今时代审美的所有元素。更何况“经典”也不是绝对的,某一时代被奉为经典的在另外一个时代未必能称得上是经典。纵览当今的书法创作,虽然于外在形式观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初步得到了时代的认可,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貌似雅致、体面的形式之下潜伏着难以掩饰的世俗之气,或媚俗、或野俗,难以使人体验到高雅超凡之气,更谈不上艺术享受与身心愉悦。此次扇面书法展评审中即有一些作品因艺术品位不高而落选。前人有语“人瘦尚可肥,书俗不可医”,足见其后果之严重。若有良方,想必是深入经典,力求高古,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二、深挖传统 在艺术学习的入古和出古关系上,前人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可谓至理名言。但当今一些作者却抱着“用最短的时间打进去,用最快的速度冲出来”的心态以求速成,岂能有获?对于当今习书者包括有一定成就的书家来说,“深挖传统、与古为徒”不仅是当下的首要任务,甚至是永久性的课题。从目前书法创作的总体形势来看,当代意识的加强,形式效果的追求已成自觉,而对传统的继承与借鉴相比之下却处于劣势,甚至严重匮乏。作为个体人,作为时代人,个性倾向的外化、时代气息的流露有时不请自来,但经典成分在作品中的融合哪怕是勤习苦练,若没有一定的悟性恐是难以奏效,更何况心浮于事。在这方面清代大家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众所周知,隶书自东汉以后渐次衰落,古法日损,但清代碑学运动使清代隶书书家追本溯源,直取汉法,故而重振隶书雄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再登高峰。清代隶书大家郑簠曾自述:“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怪之妙。”足以为鉴。此次扇面书法展中也有不少作者立足传统,深入经典,变通有法,表现非凡。
三、广涉诸艺 对于专与博的关系,潘天寿先生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滋养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若按展开的形式划分,书法属于空间艺术;若按创作的手段划分,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若按表现的形态划分,书法属于静态艺术;若按作用于欣赏者的方式划分,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若按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划分,书法属于抽象艺术;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书法几乎和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属同类。既然是同类艺术,自然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就不应视为“隔行如隔山”。当今书家若要使自身的艺术创作于形式和内涵的相互补益上再上新台阶,除对书法本体进行精研博取之外,其他相关艺术的滋养关键之时将会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奇效。尤其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绘画、篆刻、文学等,更是必修课。以中国画为例,如果说国画线条从书法中充分借鉴了笔锋超凡表现技巧的话,那么书法从国画那里借鉴的“破锋”、“泼墨”等手段更是对书法技法的大力丰富。书法笔法融合国画墨法使得书法创作效果有了更强的立体感和丰富性。书法与国画的相互补益还体现在书法章法、结字和绘画构图的多层面影响上。再比如篆刻的金石气息在书法中自然流露,使得书作呈现出一种不可名状的刚健之气、挺拔之气,常常使观者感动。此展中也明显感觉到一些作者具有较强美术方面的能力,并能使之在书作中得以巧妙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超越技术 要想在书法创作上有大的突破从而自立面目,仅有超前的意识或比较丰厚的学养都是不行的。书法创作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表现技巧,它是建立在最起码的技术基础之上,然后通过综合素养的融合从而上升到高层艺术。可以如此说“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技巧的专家”。古人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无法之法”、“不工而工”都是建立在超越一般性技术的精湛技艺之上的。从整体上看,当今书法创作技法运用不到位现象还很普遍,主要体现在笔法弱化方面。我们知道,笔法历来是书家追求的核心,笔法的萎缩,意味着传统书法语言符号中的经典标志和文化积淀的流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用笔看似简单,实则最复杂;看似容易,实则最难;看似有限,实则蕴含着无限。用笔既是开端也是归宿。但技法锤炼需要意志、需要韧性,更需要智慧。对优秀传统的深刻学习应该说是提高技法水平的不二法门。可以毫不犹豫地讲,从停止对优秀作品学习的那天起,便意味着自身艺术生命开始走向结束。此展中的不少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对基本技法运用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五、关注时代 书法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演变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不以个人的审美倾向为转移;但另一方面,个人也有在认识时代发展规律和总体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自己艺术道路的自由。当今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文化背景之下的,不但要以最大的决心和最有效的行动深入传统,更要以最敏锐的意识和最大的智慧融入时代并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在两极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交会点。但关注这个时代不是单方面的。孙过庭有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事实上,当今书法创作中笔墨抒情化、趣味化、装饰化等形式现象正是“师古不违时”的具体表现。而问题的关键还有另一方面,即如何排除时弊。当今不少作者由于共同的时代审美取向,导致个性特征的弱化和风格的流逝,一味追求现代表现形式,追求表层视觉效果,由此引发的刻意性、浮浅性、雷同性、杂糅性等时弊尚未得到有效的改观。此次展览来稿中的部分作品,过于注重时尚风貌,实则丢失了古朴气息及经典内涵,令人遗憾! 六、融入个性 有人讲,个性就是风格。实际上个性与风格有着根本的不同。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而风格则是个性与传统理念、表现技巧、时代气息、综合素养的融会贯通,是个性的人文整合、是个性的本质升华、是物我两化、是天人合一。风格是包括书法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凡是历史上能够传承下来为后人所顶礼膜拜的经典佳作无不是风格化的代表。但风格离不开个性,它与艺术家的个性紧密相连。不同书家的不同性格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必然带有程度不同的个性色彩。所谓“书如其人”,过去曾有一解,认为人品不高书品必低,此观点一向受到怀疑。因为历史上屡有奸臣善书者,只是不被世人推崇而已。所以我认为“书如其人”首先如其性,继而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但个性无优劣之分,关键看如何运用。虽然个性的流露在大多数情况下难以掩饰,但对其度的把握直接维系着作品的生命。凡是滥施个性,任意挥洒者却最终难达高境。此展中不乏既有较为深厚之传统功力,又有个性追求之佳作。但在评审中也的确发现一些作者过于注重个性张扬,古法尽失,内涵难觅,不可不引以为戒。
七、立足原创 前面所讲,风格是书法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最高境界,创变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没有自我风格体现的任何所谓创新最终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当今书法创作虽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但真正有深厚古法、时代精神、个性特质等深刻内涵且浑融化一而又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甚至不重复自己的惊世之作仍在人们的期待之中。自我风格的形成并为时代所肯定的根本所在是原创性。所谓原创,并非任笔为体、为所欲为、信手涂鸦,而是在深刻挖掘、把握优秀传统的过程中融入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诸多元素,再通过个体性格、气质、学养、审美、情感的介入从而借助于书法艺术技巧物化为具有独立面目的艺术形式。它是扬弃后的主体确立,是回归后的个性新生,更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悟、提炼和融会。所以,当今有志于书法创造的作者,也不可片面地只在碑帖本体上下功夫,一定要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寻觅原创的契机,以自己的心性和智慧从奇山异水和风物人情中顿悟原创的灵感,使自己的艺术创作一直和社会发展的节律保持一致。如果能从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演绎出正大之气、高雅之趣、真挚之情,也许历史上书法艺术的又一座高峰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八、探索形式 由于当今书法渐渐走向纯艺术,加之其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展览,人流滚滚,过眼千幅,顾盼之间作品形式的第一视觉效果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首先关注的焦点。“形式至上”观念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书法本体的质量标准最终决定作品在历史上的定位。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所有艺术创作中的敏感话题,但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原则上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里的“内容”主要是指作品的艺术内容),不能为形式而形式,此乃明理。但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意境追求,同时使这种追求更能全方位地吸引观者注目,如果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或在借鉴今人、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上探索、开发、变通、演绎出哪怕稍有新意、稍有自身特色的形式效果,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但假如欲以形式之新奇来掩盖内涵之空洞或过分玩弄形式之技巧以及投以巨大精力于形式反而弄巧成拙之类,无疑都是本末倒置。此次扇面书展中不少作品既有新颖、和谐之形式又不失书法本体之艺术含量,令人称道,使人悦目。
九、考究文字 书法艺术以文字作为唯一素材,它不能脱离文字而独立存在。书法艺术所依附的汉字与书法艺术作品中的文字有很大区别,就像绘画以客体为素材但又不同于纯客体一样。书法是通过单个字的笔画造型、结构造型乃至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来表现一种与文字内容并无必然联系的抽象形态融合变化的美。它以文字为媒介,以神采为主导,但为了神采的传达,在不违背文字构成原则的前提下变化着原有的形体。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被创作成多种字体形式并演绎出近乎无穷的个体风格。事实上,书法艺术就是一种美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没有任何界限,只要能从中体验到不同的美的感受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如果单从这种意义上讲作品中有时出现的别字并不影响视觉美感的传达。古之魏碑、写经、竹木简中有一些别字,有的反而更具新异之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应该对当代艺术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一些全国重大书法展览中,时常会发现一些作品中存在错别字,如果是笔下失误则另当别论,但假如连最基本的文字、文学常识都不明白的话也的确让人匪夷所思,甚至不可原谅。毕竟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形式的制造,文化底蕴的厚薄直接维系着艺术生命的长短。此次扇面书法展评审中即有个别颇具创作实力的作者因作品出现明显错字而落选,令人惋惜。
十、物化学养 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仅有对书法外在形式的继承或表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能否由技入道,于形式之中蕴蓄丰厚的内涵与幽远的意境,关键还要看是否具备深刻的思想,即是否具备对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洞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优秀作品是思想的结晶,是综合学养的物化,没有思想的作品是苍白的,“功夫在字外”。当今书法创作的发展总趋势告诉我们,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学养支撑,修炼精神气格,丰富作品的内涵乃重中之重。与书法艺术密切相关的古今书论、书法史论、书法美学、古典文学、文字学等学科都是必修课程。当然并非一定要成为理论家或大文豪,但必要的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书法有法,笔从意出,“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此乃古训。如一味地依附于表面形式的塑造,必将忽略精神气格的涵养,终将难臻妙境。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凡是能够称得上大家者无不具备高深的修养。书法之外的广博学识于书法犹如土壤之于植物,没有了土壤中源源不断的营养,植物之生命必将枯竭。在此方面,前贤大师们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都不是单纯地研究书法,他们或是能文能武之圣手,或是政坛书道之旗帜,或为博古通今之大儒,或是诗书画印多能,正是有了全面、综合的修养,才成就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而被后人所敬仰。
总之,我认为当代书法创作已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但我们脚下的路还有很远很远。可以说,当代书法家及书法艺术的追随者无疑赶上了最佳时期。套用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能使自己无愧于这个时代,想必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作者最为神圣也是最为沉重的话题。 好,学习{:1_203:} em1em1em1 em1em1em1 em1em1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