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840038 发表于 2010-9-24 20:20

李昱龙 听月楼学书札记

听月楼学书札记

●余性闲适,喜宁静乐自由,常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意生活。往往寂静的深夜,一杯清茶,几行文字、悠悠的音乐和着思绪徜徉。灯下,在阅读中与古人对话,在笔墨中找寻乐趣。偶有可心三两句,捉笔抄录,以备他日忙里偷闲,娱悦心境,找个合适形式一挥而就。无论书法篆刻,我的很多作品大都是这样“诞生”的。
●“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求水流远,源泉需博深”。临帖是书法家终身的修炼,是拥有与古人对话的话语权,是学习书法的最佳捷径。一方面书家要不断从古典碑帖中获取创作上的资源,一方面经典碑帖在不同时期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启发。经典是永恒的,永远都有重新阐释的空间,永远跟随时代前行。王铎在临帖方面做的功课在历史上的书家,可以说无人比拟。直到中晚年,仍然是在有计划的一天临帖,一天创作,从不放松临习古帖,但这时的他对传统的精神和审美观念的理解,“由技进乎道”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使临帖进入一个佳境。
●临摹使我们的书写习惯,更加接近王羲之、颜真卿等伟大的书法天才的书写习惯;使古人的气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时代气息与古典艺术精神不断进行交换、共鸣和共生。如果我们都能读出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审美元素,就能真正理解经典,把握经典,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直以来喜欢使用狼毫笔,凌厉富有弹性的线条,虽然让我感觉得心应手,但是作品中总少了种绵劲。我最近一段时间尝试篆书、草书作品临习创作使用羊毫笔,表现出她极为丰富的魅力,线条比起狼毫多了许多含蓄与韵味。不同的书体我们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不敢想象给王羲之一只长锋羊毫写出来得是什么样的《兰亭序》。
●纵观近期展览,干、湿、浓、淡、枯还有这两年大为流行的宿墨,作品的墨色变化是十分讲究的。工稳的篆书特别是铁线篆,墨色的变化是有限的,而写意篆书则不同,大可像行草书那样,蘸一次墨书写多个字,这样使墨有了韵律美。太浓无韵,太淡伤神。我在篆书用墨方面,借鉴宾虹老先生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思想,把水墨画中的墨法用在他的金文书法中,浑厚华滋生辣古拙顿生。然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需要丰富的墨色变化,这取决于作品风格。
●何谓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晋尙韵、唐尙法、宋尙意”我们这个时代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我想这个多元的时代,是无法用一个字来概括的。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势不可挡,于是一种大气磅礴、堂皇正大的气象书风应运而生。近些年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生活得很紧张、很辛苦,需要一种轻松来缓解压力。于是便产生一种田园、清新、雅适的风格,这种风格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调节与放松。这种情况的出现,绝非出于某一两个人,而是能体现其时代审美追求的大部分书家的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每一次展览前后,很多人都在沸沸扬扬的讨论书坛的流行趋势。我们对此完全不关注不行,但太溺于此也不好。书法学习的核心是对古典的继承与挖掘,如果一味迎合,让展览牵着鼻子走,我以为不可取。
●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其作品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的过程,它与学书者的艺术天资和勤学苦练有关,也与人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有关。有个性不一定有风格,有风格不一定被认可,很多人把自己的书写习惯误以为风格个性。风格如何建立,利用我们读书、临帖的积累和生活体验而悟出独特个性的书法语言是可能的,当然这需要才华,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
●古来印之大家,或先以扎实的传统打基础,继之百向叩壁,自成面目;或先立面目,后加之丰厚。绝大多数的篆刻大家属前者,属后者虽有,但稀若凤毛麟角也。其实,面目先出,即可喜,也不必太自恃,有面目不等于就有了艺事必备的真、善、美。要呕心沥血,要花百倍的气力去充实,花千般的血汗去完善。
●“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预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若迫于事,拘于时,屈于势,虽钟、王不能佳也。”——宋曹《书法约言》。创作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渲泻在宣纸上。 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
●掌握笔法技巧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仅只于此,则不能尽书艺之能事。因此,还得尽心于笔意的讲求。笔法可以在临池揣摩中获得,笔意就还要书法以外的各种修养。学习书法的过程,正如酿酒,五谷杂粮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经过足够的时间发酵,才酿造真正的美酒!文化的提升不是短期可以奏效的。书法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伴终生。国学中积累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知识和规律,通过学习能增强我们的学识、修养、提高我们的品味。正如苏东坡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作品就如我们的儿女,平时在家可以素面朝天,不施脂粉,但是到了出嫁、结婚的那天,我们一定要把她们打扮光鲜亮丽。这种美一定要合适合体,浓妆艳抹过了头就会弄巧成拙、不伦不类。创作时纸张颜色的选择、适当精细的界格、拼贴的颜色搭配是,我们都是应当考究的。起码在评审的时候,在上万件被选作品里面你的作品外观品质和形式首先会吸引评委眼目光。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过多揣摩评委的心思,当然人的审美眼光是在不断轮回更替的,当大家都在说“评委好色”的时候,白色或许就显得跳眼了!
●展览是催化剂,展览是试金石。但是展览不是检验一个人水平的唯一标准。当我们已把展览当成常事,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她。大型展览吸引者众,动辄逾万人参与,很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过去的毕竟是少数,入选、获奖固然令人高兴,但也不要把落选看得太重,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取向与时代同步,从而在艺术上来个飞跃。
●获奖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本次展览中比较优秀的作品。评委集体投票的形式在机制上是很公平,但是有些个性鲜明的作品不容易被多数评委认可。在没有更好的评选机制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他。当每年都是“展览年”的今天,就让我们以赛代练,在展览中不断成长。
●我的职业是教师,书法是陪伴我一生的爱好而已。我无心成为什么名家也不可能成为大腕,获奖只是对我从小至今刻苦学习的一个肯定和鼓励。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参与的过程就是收获。从零开始,希望自己不被落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昱龙 听月楼学书札记